倫敦會議在1930年1月21日開幕。由於此時正值世界性的經濟大危機,與會各國政府都認識到,裁減政府支出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海軍建設費用。因此,倫敦會議決定把華盛頓五強海軍協定再延長5年。
到1936年12月31日為止,美、英、日同意三國在重型巡洋艦噸位上的比例是10:10:6,輕巡洋艦和驅逐艦為10:10:7,在日本的堅持下,三國在潛水艇方麵比例相等。另外,根據這些比例,倫敦會議還確定了上述艦艇的具體噸位限額。
美國在東亞倡導門戶開放政策的同時,卻不想開放自己在拉丁美洲勢力範圍的大門。經過20世紀最初20年的努力,其中包括十幾次武裝幹涉,美國確立了在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霸權。1924~1929年,美國私人對拉美的直接投資從10.26億美元增加到30.53億美元,對拉美的出口增加了3倍,達到9.86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總輸入的20%。在拉丁美洲美國經濟力量迅速增長的同時,歐洲各國特別是英國的地位則下降了。在20世紀初期,武裝幹涉和軍事占領成為美國對拉美政策的一個突出特點。這曾招致拉美各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和國際輿論的激烈批評。20年代在參議院博拉等進步派議員堅決反對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帝國主義幹涉政策,要求從拉美撤回軍隊。國會既不滿於軍事幹涉和占領耗資過多,也擔心總統濫用作為總司令的權力。美國工商界也認為,拉美各國日益強烈的反美情緒和騷亂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軍事幹涉引起的,而這種武裝幹涉隻會激起當地更加強烈的民族主義反美運動,進而威脅到美國在該地區的廣泛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逐步調整了它對拉美的政策。
自20年代中後期開始,美國先後從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和海地撤走了占領軍,並改善了和墨西哥的關係。1923年國務卿休斯在紀念“門羅谘文”發表100周年之際,向拉美各國重新闡明了“門羅主義”的含義。他強調“門羅主義”是一項完全自衛的政策,不會侵犯任何美洲國家的獨立,也不承認美國有隨意幹涉拉美事務的權力。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完全放棄所謂幹涉的權利。這種見解,後來由國務院在《關於門羅主義備忘錄》中加以肯定。這份備忘錄是1928年魯本·克拉克起草,1930年公布的。在1928年1月哈瓦那舉行的泛美會議上,拉美國家的代表提出一項議案,反對任何一個國家幹涉另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但該項提議遭到美國代表團團長休斯的頑固拒絕。
雖然如此,從1928到1933年,有許多跡象表明,麵臨拉丁美洲日益增長的反幹涉要求,美國的傳統政策已無法維持。1929年初,當選總統胡佛到拉丁美洲作友好訪問,他一再聲明美國決不再用幹涉手段保護美國在國外的財產權。不久,胡佛倡導一項新的政策,即當美國認為有必要對拉美國家進行幹涉時,應取得其他西半球國家的同意。正是在胡佛的拉丁美洲政策的基礎上,民主黨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後來才得以推行他的“睦鄰政策”的。
城市化恐慌症:原教旨主義與新三K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10多年間,那些一直崇奉基督教新教文化的美國人深刻地感覺到,新興的城市是一種禍害,因而應多方設置障礙,要防止發生變化。1920年時的國情普查表明,城市人口初次超過農業人口,占到全國總人口的50.9%。這一統計對於那些居住在鄉村或小鎮裏、生活方式代代傳襲已有三個世紀的人們來說,實在是很可怕的事情。他們把美國社會中的一切反常現象都歸罪於大城市:環境汙染、貧民窟、有組織的犯罪和政府官員的腐敗,身著奇裝異服的輕浮少女,大街拐角處的酒館裏的喧嚷,城市裏的外來移民對政府的控製,以及因對《聖經》作拘泥於字麵意義上的解釋而形成的現代主義懷疑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