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美國(4)(2 / 2)

這個“長子”就是國際聯盟。在威爾遜看來,國際聯盟盟約乃是《凡爾賽和約》的心髒,是使整體得以成立的部分。“種種處置都可能是暫時的,程序卻必須是永恒的。”

1919年6月28日,包括國際聯盟盟約在內的《凡爾賽和約》獲得通過。德國被迫在一份發動戰爭並給協約國政府及其人民造成一切損失的認罪書上簽了字。德皇及其他高級官員將以違反國際道德和破壞戰爭規則的罪行交由協約國進行審判。它失掉了阿爾薩斯———洛林、石勒蘇益格、德屬波蘭、但澤和波蘭走廓。薩爾區交由國聯管理;它的煤礦交給法國經營15年,作為對破壞法國北部煤礦的賠償;德國陸軍被削減為10萬人;撤銷參謀本部。禁止製造或輸入武器、軍火或戰爭物資,包括重炮、坦克和毒氣;禁止擁有潛艇,或超過6艘一萬噸的主力艦,6艘輕型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禁止製造或輸入飛機或供飛機使用的引擎。和約規定,德國必須在1921年5月1日以前交付50億美元的黃金,作為善後之用;此外,德國還要付一筆數目足以完全恢複比利時和法國戰區的賠款,數額由一個委員會確定。它的所有海外屬地,連同在摩洛哥、埃及和中國的商業權利都被戰勝國剝奪了。

《凡爾賽和約》中有關處置德國的條款十分苛刻,這自然招致德國人的憤怒和抗議。當時的德國總理謝德曼發明聲明說:“如果把我們的手用鎖鏈拴起來,那隻手難道不會因此萎縮嗎?”法國的社會黨人斥責這個條約是一個“幾乎在每一詞句上”都違背了正義的解決方案。《倫敦先驅報》說:“我們任何人都沒有光彩可言了。”“婦女爭取持久和平國際會議”認為條約包含著“傾軋、不和與仇視,隻能導致未來的戰爭。”詹·史沫資將軍承認“這個條約並未把新生活的希望,人類偉大理想的勝利寫進去。”

巴黎和會後,英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擁有世界第一的海軍優勢,法國則確立了在歐洲大陸上的霸權;同時,《凡爾賽和約》鞏固了日本在中國和南太平洋上的優勢。實際上,威爾遜除了得到一個所謂“國聯創始人”的頭銜之外一無所獲。他利用建立國際聯盟來達到美國控製世界的目標並沒有實現。而這正是美國參議院最終拒絕批準《凡爾賽和約》和拒絕加入國聯的根本原因。

1919年6月29日,威爾遜乘“華盛頓號”軍艦回國。總統的隨從人員、海軍部助理部長富蘭克林·羅斯福同船歸來。在半年多以前乘同一軍艦去歐洲時,威爾遜是那樣神采奕奕,躊躇滿誌,興奮地凝視著大洋遠方,一副“救世主”的姿態。這次回來,羅斯福卻看見威爾遜默默地站在欄杆旁,望著海水,沉思冥想。羅斯福尊敬地向他問候致意,威爾遜卻一言不發。這種沮喪的氣氛,給年輕的羅斯福以很深的觸動。更嚴重的鬥爭還在國內,也正是國內的鬥爭,使威爾遜在巴黎的外交活動遭受到嚴重的失敗。

威爾遜鬥不過洛奇

許多研究威爾遜的學者指出,威爾遜除了對英國有些理解以外,對其他國家、對複雜的國際政治都缺乏了解,甚至於缺乏興趣。在經過八年大學校長和兩年州長生涯的鍛煉後,他自信有處理國內政治問題的能力。在他擔任總統期間,在國內政策方麵,取得了許多“新自由”改革的成果。但是在國際事務方麵,威爾遜近乎是一個門外漢。有兩個事例可證明他對“歐洲政治、地理和種族分布的知識十分缺乏”。一件事是1916年2月在白宮的一次宴會上,威爾遜談到了猶太民族。他說,世界上至少有一億猶太人。當他被告知實際上還不到1,500萬人,而且有《世界年鑒》作證時,威爾遜仍不承認自己是講錯了。另一件事是在他乘“華盛頓號”去歐洲途中,他說,願意把波希米亞給捷克斯洛伐克。當有人問他對波西米亞的300萬日爾曼人怎麼安置時,他回答說:“波希米亞有300萬日爾曼人,這可真是怪事。托馬斯·馬薩利克(捷克總統)沒有告訴我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