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海外帝國的創立(2)(1 / 3)

雖然如此,在19世紀70~80年代大多數美國人主要致力於內部事務:修複內戰的創傷,開拓西部邊疆,改進自己的交通運輸和工業體係,同化新的外來移民。他們並不願意美國過多地卷入外部世界。事實上,1885年克利夫蘭就任總統時,國務院隻有60名雇員,包括書記員在內。有幾屆國務卿的任命通常出於黨派政治的需要,他們對外交事務往往是一知半解。直到80年代,美國海軍還沒有一艘像樣的軍艦,陸軍也縮小為隻有幾萬人的規模。美國東西遼闊的大洋,南北是弱小的鄰國,它潛在的敵人彼此對立,矛盾重重。這些因素都使美國人形成了一種特別的安全感。所以,他們把孤立主義奉為一條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1885年克利夫蘭在致國會的第一次年度谘文中宣稱,要堅持“從華盛頓時代沿襲下來的一係列先例的原則,即禁止參與結盟”,反對“取得遙遠的新領土和把遙遠地區的利益與我們自己的利益合在一起”。然而,不管美國人如何珍視孤立主義的傳統,他們與外部世界的聯係卻日益增多。到19世紀90年代他們已按捺不住擴張主義的衝動,終於以一個世界性經濟大國的姿態,投身到國際政治的舞台當中。

美國急於擴張的原因在於: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美國的經濟實力和政治製度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70年代美國工業品產值比60年代增加了82%,80年代又比前10年增加了112%,農產品的產值在同一時期內也翻了一番。內戰後修建的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完成,電報、電話等一係列新技術的應用,把從西海岸到東海岸的美國國內市場更加密切地聯係在一起。1866年開始鋪設的大西洋海底電纜大大縮短了美國和歐洲之間的距離。經濟的發展使國外市場的重要性日趨突出。在1876年以前,美國對外貿易幾乎年年都有逆差,其後則是年年順差了。對外貿易總額從1865年到1890年增加了4倍多,達163,500萬美元;其中工業品出口額的增長在比例上遠遠大於農產品出口額的增長。

從1873年到1893年,美國先後發生了3次大的經濟危機,表現出美國發展起來的生產力與市場相對不足的尖銳矛盾。在大規模的西部邊疆拓殖活動宣告結束後,美國企業家迫切需要開辟新的世界市場。

19世紀90年代,美國的工業產值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1%;但是,它在世界貿易中則占第三位,落後於英國和德國,僅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0%;在對外投資方麵,它更是遠遠落後於英、法、德諸國。它的經濟實力與其在世界市場中的地位極不相稱。更為嚴峻的是,當美國步入世界舞台時,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已經霸占了世界上絕大部分殖民地,而德國、日本等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也野心勃勃,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世界霸權的狂潮。此時,羽毛已經豐滿的“美國之鷹”自然不甘寂寞,它渴望在19世紀末激烈的國際角逐中實現它建立海外帝國的美夢。

美國在太平洋和遠東的利益,最早要上溯到1784年以來對中國的貿易。在19世紀40年代末,美國占有了太平洋東岸的俄勒岡和加利福尼亞後,它和遠東地區的貿易變得十分重要。1844年,美國政府派顧盛為專使,與中國簽訂了一項條約,取得和英國人相同的貿易和關稅特許權。9年後,海軍準將佩裏率領艦隊抵達東京灣,迫使日本打開了與西方通商的門戶。佩裏對美國的太平洋政策多所預見。他曾寫道:“今後的事態發展進程不用很久就使合眾國感到,有必要把它的管轄範圍擴展到西部大陸邊界線以外去。”他建議美國政府在遠東取得一處海軍基地。不久,美國擴張主義者的目光集中到距離加利福尼亞西海岸2,300英裏的夏威夷群島上麵。

1875年,美國與夏威夷國王簽訂了一項互惠條約,給予美國以排他性的貿易特權,同時保證夏威夷的任何領土不得租借給第三國或由任何第三國來處理;1884年美國和夏威夷簽訂新的條約,瓦胡島的珍珠港割讓給美國。3年後,參議院予以批準。美國以武力迫使夏威夷國王製定了有利於吞並夏威夷的新憲法。此間,英、法兩次建議由他們和美國一起保證夏威夷的獨立,但遭到美國拒絕。獨占夏威夷已成為美國擴張主義者的既定目標。

1891年繼位的莉莉奧卡拉尼女王決心廢除1887年夏威夷憲法,收回主權。但未等她采取行動,那些移居夏威夷的美國商人、傳教士和甘蔗種植園主組成的“兼並俱樂部”就於1893年1月用武力占領它的政府辦公大樓,他們在美國公使約翰·史蒂文斯的授意下,把星條旗插在大樓上麵。2月15日,任期即將屆滿的哈裏森總統向參議院送交了一份兼並夏威夷的文件。但新當選的克利夫蘭總統從參議院撤回了條約,並派特使前往夏威夷調查情況。特使的報告使克利夫蘭相信絕大多數土著支持女王,因此他不僅不同意兼並條約,並且還堅持他有責任使“莉莉女王”複位。然而,臨時革命政府拒絕下台,並且繼續進行統治。克利夫蘭不得不承認了這個夏威夷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