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不可遏製的衝突(1)(2 / 3)

自由土壤黨在1848年大選中雖然未能在任何一州取勝,但得到了10%的普選票;而且由於它在紐約和賓夕法尼亞等州奪取了原應屬於民主黨候選人卡斯的選票,致使輝格黨人因此可以在不同的地區、以不同的政治形象來裝扮泰勒,向不同的選民投其所好。在南部,他們宣傳說“老粗幹將”(或“老馬虎”、“機靈的大老粗”)是路易斯安那州人,在密西西比州擁有一個種植園和100多名奴隸,西南部幾個州便投了泰勒的票。在北部,輝格黨則宣傳說泰勒是反對奴隸製擴張的,並讚成1846年國會通過的“禁止在新獲得的領地上實行奴隸製”的《威爾莫特但書》。這一策略十分奏效,泰勒在僅贏得47%的普選票的情況下,得到了162張選舉人票,比民主黨的卡斯多得55張。最終,泰勒險勝卡斯,成為美國的第十二任總統。

1849年3月4日正好是星期日,泰勒將就職演說推到第二天。他的演說是曆屆總統中最簡短的,沒有涉及今後國家的計劃。隻說他希望國會“采取一切可能的和解措施,以調和(南北)雙方的利益衝突,保持聯邦的團結統一,這是我們熱切希望的最終目標。”維護聯邦的統一確實已成為泰勒總統所麵臨的一大嚴峻考驗。

泰勒上台後不久,南北雙方就又爆發新的爭端,其焦點是關於從墨西哥獲得的新的領土成為自由州或蓄奴州的問題。1849年下半年,加利福尼亞州議會通過了成為自由州的州憲法並要求加入聯邦。這更加激起南部各蓄奴州的反感,因為這樣勢必要再次打破國會參議院中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力量均勢。泰勒雖然是一個擁有上百名奴隸的種植園主,此時卻反對奴隸製的擴張,他認為首要的任務是維護聯邦統一,堅決否認任何脫離聯邦的權利。他敦促國會盡快批準加利福利尼亞州的請求,可國會內激烈的黨派鬥爭導致它遲遲通不過有關的決議。有鑒於此,實行蓄奴製的得克薩斯州,為了防止在新墨西哥領地發生類似情況,立即要求合並這塊領地。泰勒堅決反對得克薩斯州的這一挑釁性的要求,他認為這塊土地是聯邦購買的,應歸聯邦政府管理。他警告說,不論分離活動在何時何地出現,他都決心加以撲滅,即使他必須親自帶領軍隊也在所不惜。

泰勒在1850年1月下旬遞交國會的特別谘文中,要求國會允許加利福尼亞州和新墨西哥領地的人民根據他們“自己的獨立宣言中的原則”決定這兩個地方是否實行蓄奴製,他進而呼籲國會要盡力“避免引起一切可能危害聯邦的不必要的爭端。”

加利福尼亞問題在國會觸發了一場空前的大辯論,南北力量再一次激烈交鋒。輝格黨的資深議員亨利·克萊呼籲北部做出讓步,同時警告南部不要妄想分離是符合憲法或者是能夠和平地實現的。民主黨人卡爾霍恩則別有用心地聲稱,“把各州聯結在一起的那些紐帶”正在逐一斷裂,隻有滿足南部的要求,才能夠挽救聯邦。他要求北部“公正地行事,在新獲得的領地上給予南部以同等的權利”(據他解釋,這就是允許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實行奴隸製)。

來自紐約州的參議員威廉·西沃德對卡爾霍恩的論調進行了有力的駁斥,他指出:“所有一切加強或擴張奴隸製的措施,都會導致暴力登峰造極;所有一切製止它的擴張和削弱它的勢力的措施,均將導致它的和平消亡。”

在國會中的激烈爭論持續了8個多月。到後來,議員們之間相互謾罵,甚至大打出手。一位議員把同事打得滿麵流血,密西西比州參議員亨利·富特掏出已裝上子彈的左輪手槍,扳開槍機指向參議員本頓。

有人揚言,如果北部不讓南部在參議院保持永久的平等,“我們就將他們踢出國會山,並放一把火燒掉國會。”

為彌息事端,參議院於4月成立了一個由亨利·克萊任主席的“13人委員會”,著手擬訂1850年妥協法案。可是,泰勒總統對此不以為然。如果他不在那個時候突然病逝的話,很有可能會否決這個法案。

所以,丹尼爾·韋伯斯特認為,泰勒的去世客觀上延遲了美國內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