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和睦與交惡(3)(1 / 3)

門羅的這份谘文在當時受到國內和拉美各國輿論的歡迎。因為它的發表,客觀上起到反對歐洲列強對拉美革命的幹涉、聲援拉美獨立的積極作用。但是它同時以拉美新興獨立國家的發言人自居,充當保護人的角色,又具有對拉丁美洲地區擴張、稱霸的消極作用。後來經過曆屆政府的發揮,不斷增添了新的內容,門羅主義越來越成為美國對外擴張的理論工具。就如同一位史學家說的那樣,門羅總統和亞當斯國務卿為美國外交政策樹立一個舉世共見的準則,並將牢固地根植於民族意識,使日後的總統無人敢於推翻它。

“肮髒的交易”:小亞當斯子繼父業

1823年12月時,美國人對於行將到來的總統選舉,遠比對拉丁美洲巨變更感興趣。民主共和黨分裂為許多派別,而且這些派別還在繼續分化或組合新的政黨。1824年,總統選舉已發展到人人都可參加的自由競選。一時間,全國上下所有有名望的政治家都認為自己有機會當選為總統。總統候選人人數之多在曆史上實屬空前,這就表明誕生於18世紀末美國建國初期的舊政黨製度已經解體。

由於“弗吉尼亞王朝”並無適當的傑出人物,國會共和黨議員感到非常難於提名一位候選人。財政部長威廉·克勞福德,本來是呼聲最高的人,但他突然中風得了癱瘓症,而且作為老共和黨人節儉和純樸風尚的代言人,他不能確保贏得全國一致的擁戴。在一次國會中共和黨的黨團會議上,提名他為總統候選人,但隻有1/4的共和黨議員出席會議。門羅內閣的另外幾名成員也不甘寂寞,熱切期望榮登總統寶座:約翰·昆西·亞當斯在國務卿任上忠於職守,成績卓著;陸軍部長約翰·卡爾霍恩作為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的南部寵兒躍躍欲試;亨利·克菜則是來自肯塔基州的國會議員,儀表堂堂,口才出眾,具有廣泛的號召力。另外,克菜有一個強有力的西部競爭對手,即田納西州的參議員安德魯·傑克遜將軍。

1824年大選時所有的候選人都是民主共和黨人。但派係的、個人的和競選中的勾心鬥角日益加劇,國會黨團會議提名總統候選人的辦法已無法實行。有鑒於此,國會規定,總統候選人根據讚成地區的多寡產生,不使用黨派標簽。6月24日,馬薩諸塞州議會正式提名約翰·昆西·亞當斯為總統候選人,這立即得到新英格蘭地區其餘幾個州的支持。4個和亞當斯競爭的對手即卡爾霍恩、克勞福德、克萊和傑克遜也差不多同時獲得所在地區州議會的推舉。亞當斯在日記中寫下了他個人對這些對手的評價:卡爾霍恩———“他對當選總統的前途信心十足。”

克勞福德———“在我們國家曆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像他那樣道德敗壞、毫無政績的人竟能爬到這樣高的地位。”克萊“缺乏教養,生活放蕩,公私道德觀念淡薄。”傑克遜“好鬥成性。”當然,對手們對亞當斯也大都沒有好感。對他們而言,為了掌握權柄,政治上的相互攻訐早已成了家常便飯。經過激烈的角逐之後,卡爾霍恩退出總統競選,致力於副總統的競選,成為傑克遜的競選夥伴,他指望以後可以升遷到最高位置。

就像1800年大選時曾經有過的僵持局麵一樣,這次競選結果仍然是沒有一個獲得過半數的選舉人票。4位候選人所得的選舉人票及相關的情況大致為:傑克遜在賓夕法尼亞,南、北卡羅來納和西部大部分地區獲勝,一共得到99張總統選舉人票,位居第一;亞當斯在新英格蘭、紐約州大部分和其他幾個州獲勝,共得到84張總統選舉人票;克勞福德得到41張,名列第三;殿後的克萊僅獲得37張選舉人票。根據憲法第十二條修正案之規定,出現這種情況時,要由眾議院從得票最多的前3名中加以選擇。因此,亨利·克萊就不在考慮之列了。克萊於是轉而采取結盟的方式。在1825年2月9日國會最終投票之前,克萊與曾是他政敵的亞當斯在背地裏進行了頻繁的接觸。盡管沒有證據說明他們談話的內容,但知情人確信他們兩人之間達成了協議。克萊承諾要幫助亞當斯戰勝傑克遜,亞當斯則答應當選總統後對克萊委以重任。

亞當斯在眾議院第一次投票中就取得了勝利。他獲得13票,傑克遜得7票,克勞福德得4票。57歲的亞當斯得知這一選舉結果時,他的內心想必是十分激動。但據說他的反應卻是比較平淡的,“我為不能把這個重要的問題重新提交人民投票以獲得一致通過而深感遺憾。”約翰·昆西·亞當斯1767年生於馬薩諸塞州的昆西鎮,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的長子。1788年哈佛大學畢業後不久取得律師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