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 後記
生不能食九鼎,死必備九鼎烹。
在周顯德六年(紀元959年)的趙家,便是處於這樣一種隻能進不退的局麵。殿前禁衛軍,因為趙弘殷和趙匡胤父子兩代的努力,那是盤根錯節。就連朝中,也是姻親織為籮網。
“還能退嗎?”陳橋兵變的前夜,趙匡胤望著夜空,發出如此的感歎。而與此的開封城中,宋娘卻是抬頭,歎了話,是道:“大郎會明白的。”
趙氏,就是大周郭威郭太祖的當年啊,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不管過程如何,箭在弦上,已經是不能不發。所以,在周顯德六年的正月初三晚,由趙家二郎趙匡義和趙匡胤的心腹趙普聯手。由軍中喧論開始,輿論先起。
“皇袍加身”的趙匡胤,究竟是順了天命,還是順了人心,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上了這條船的所有人,不可能再下來。所以,大軍在陳橋返程,直撲都城開封。
這一年,周顯德六年,宋建隆元年(紀元960年)。原任職過宋州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改元建年,後世稱宋太祖。
也在建隆元年,宋娘登上了這個時代女人的最高巔峰,皇太後的寶座。
雖然,隻有那麼短短的兩年,不過,比起這個沉浮不字的亂世來說,宋娘在彌留的最後一刻,也是笑意而去。
所以,她不會見證在到,在短短的十多年後,她的兩個親生兒子,為了天下最高的至尊之位,手足相殘。
“燭影斧聲”,是否是宋娘的親生兒子,趙家二郎害了親哥哥大郎。宋娘不會見到了。
“金匱之盟”,所以,早是冥冥不在的宋娘,更不會在意,趙家二郎是不是真得了她的諭,弟繼兄位。
所謂,千古之後,都是一杯黃土。一卷青書,憑由後人訴說。(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