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外交生涯(1)(2 / 3)

李鴻章受命趕至北京。臨行前他提出,“割地與否,鴻章不敢做主”。戶部尚書翁同龢亦認為,割地不可行,不妨多賠點款。大學士孫毓汶則指出,割地議和乃唯一可行之道。光緒帝左右為難,向慈禧太後請命。慈禧卻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表態。光緒帝無奈,授予了李鴻章“商讓土地”之權。次日,李鴻章請求帶上曾任駐日公使的兒子李經方隨同談判,得到允準。赴日前夕,李鴻章上折道:我會審時度勢,盡全力同日人辯爭,商定一個最為可行的條約。所做一切,隻要有利於國家,我甘願承受怨謗。

一位曆史學家這樣評價李鴻章的遠行:“炮口勒逼之下的委曲求和既是難事,又是汙名。但麵對‘日人方圖遠略,舉傾國之師,逼我和款,所索即奢,且不願遽和’的局麵,卻沒有一個人願為天下作計,分擔難事和汙名。‘諸人相對默默’正寫出了當初一腔義憤與如今一腔和心的對比。若以這些人作為反襯的景觀,李鴻章白發遠行的伶仃身形確乎顯出了挺拔和剛毅。”

1895年3月19日下午,李鴻章一行三十三人抵達日本馬關。

3月20日,雙方全權代表舉行首次會談,是為第一次談判。互換全權文憑之後,中方代表宣讀了擬請停戰的英文備忘錄,日方答以次日作覆。隨後,雙方轉入一般性的談話。李鴻章向伊藤博文婉轉地表達了乞和之願,他說:“在亞洲,中日兩國最為鄰近,且使用同一種文字,怎可自相殘殺?兩國應團結對外,反抗歐洲白種之民侵蝕亞洲黃種之民。”

3月21日,中日舉行第二輪談判,開始進入實質性的話題。

談判記錄如下:

李鴻章:日軍並未到達大沽、天津、山海關,為何條款規定占據此三地?

伊藤博文:議和停戰乃中方要求,為體現誠意,日軍需占領三地作為抵押。

李鴻章:駐紮此三處的中國士兵很多,日軍占據後他們到哪裏去?

伊藤博文:隨便去哪裏,隻須劃定兩軍界限即可。

李鴻章:天津的官員怎麼辦?

伊藤博文:這個問題以後再談。此議案你能照辦嗎?

李鴻章:這個問題關係重大,不能不談。天津是通商口岸,日本也要占領麼?

伊藤博文:可暫時歸日本管理。

李鴻章:三地均為險要之所,如停戰期滿議和不成,日本先行占據,豈不是反客為主?

伊藤博文:停戰期滿,和約簽訂,日軍馬上撤離。

李鴻章: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貴國所定條款未免欺人太甚,是否還有其他解決辦法?

伊藤博文:別的辦法我們還沒想到!現在兩國相爭,中國忽然要求停戰,對日軍士氣大有妨礙,所以要先占據險要之地作為抵押,才不會吃虧。

李鴻章:我乃直隸總督,三地均歸我管轄。伊藤先生設身處地想想,我怎麼會答應?

伊藤博文:中堂為貴國考慮,要求停戰;我也從本國利益出發,隻有此法可行!

在抵押三地問題上,李鴻章堅決不肯讓步。雙方談判陷入僵局。李鴻章轉而提出先不討論停戰條件,雙方應直接切入和約談判。由於日本根本不想真正議和,一時拿不出和約草案,雙方商定三天後繼續談判。

這次會談結束前,李鴻章對伊藤博文說:“希望議和條款不要像停戰條件那樣苛刻。貴大臣應顧全大局,所擬和約應體諒本大臣力所能及之處。”伊藤博文弦外有音地說:“本大臣也願顧全大局,以有益於兩國長遠利益,隻是不清楚貴大臣以為如何!”

會談結束後,李鴻章立即給總理衙門發去電報,表示日本以三地為抵押的要求堅決不能答應;非但如此,還要在大沽、天津、山海關一帶嚴加戒備。

三天後的3月24日下午,李鴻章與伊藤博文舉行第三次會談。

伊藤博文一改往日的彬彬有禮,凶相畢露地提出:李鴻章必須無條件接受二人所訂和約,不經清廷批準就立即生效,否則戰爭會繼續升級。李鴻章道:“此事關係重大,希望您考慮到我權力有限,力所能及的可當場應允,難以實行的必須要由中國皇帝作出裁決。”說罷李鴻章向伊藤博文索要和約文本。

李鴻章:美國前總統格蘭特遊曆中國時曾對我言及,不可輕言戰事。我一直將這句話作為座右銘。此次與日本國開戰,貴大臣難道不知這並非我本意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