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快捷、講究效率的唐廷樞向李鴻章提交了具體的開礦計劃。在這份計劃裏他著重指出中西勞動力價格差問題。在開平開設煤鐵礦,除了以前所提到的優勢外,中國礦工和英國礦工的工資收入也有很大差距。具體地說,就是在每噸煤的單位構成中,中國礦工工資所占比例僅為英國礦工工資所占比例的一半。煉鐵也是一樣。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比這個預算還要省。因此,勞動力價格的低廉必然使開礦大獲其利!
這一計算讓李鴻章徹底解除了顧慮,他派人抓緊時間訂購鑽機、聘請煤鐵專家。負責人方麵,唐廷樞自然是最佳人選;經營方式采用官督商辦,具體集資章程由唐即刻擬訂。李鴻章還特意交代:所請的專家必須有真才實學,如不精通本行,立即開除重聘。
唐廷樞草擬的《開平礦務招商章程》,盡量體現“官督”和“商辦”兩個特色,兼顧官商雙方的利益。李鴻章對這一章程表示滿意,但還是從官方立場對商人做了一些限製。如規定商人所投資金,隻能用於辦礦,不準移作他用等。
開平礦務局原計劃第一期招商集股八十萬兩,每股一百兩,分八千股,到1879年6月之前招齊。生意興旺之後,再招第二期二十萬兩,總計招商一百萬兩,分為一萬股。可官僚與買辦的結合在當時畢竟屬於新生事物,國內中小商人大都持觀望態度,不肯輕易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賭在上麵。礦務局費盡力氣才集得二十萬兩銀子。這二十萬兩還主要是唐廷樞等人的投資。不管資金夠不夠,開平礦務局以最初的二十萬兩訂購機器、買地造房,熱熱鬧鬧開張了。
1879年,也就是開平煤礦開張的第二年,原定八千股資金才招到七千股,煤鐵的挖掘工作很難全麵展開。針對這種情況,李鴻章當機立斷,認為煤礦與鐵礦兼開會導致兩者不成,隻有放棄成本較高、需求又較緩的鐵礦,集中精力專開煤礦,才能取得初步勝利。隻要成功邁出第一步,將新式礦業在中國推廣,以後再開發開平鐵礦也為時不晚。
資金集中在單一的煤礦上,自然寬裕了許多。開平煤的產量迅速提高。按照唐廷樞的設想,應當立即修一條鐵路,將挖出的煤及時運出,以免產品積壓,資金周轉不靈。用鐵路運輸煤炭,不僅運輸量大,運速快,比牛馬運輸節省許多人力,而且開平所生產的煤可以解決火車的燃料問題,二者是相得益彰的事。但當時無論在資金方麵還是在社會輿論方麵,修造一條鐵路都不大可行。開平煤礦剛剛出煤,還沒有進入贏利階段,拿不出修建鐵路所需要的大筆費用,頭腦靈活的唐廷樞建議在離礦井兩裏遠的地方開挖一條小運河,將蘆台和胥各莊聯係起來,從水上把煤運出。小運河不需要太深,隻要在河上建個閘,水多時把水積蓄起來保證河水不泛濫,水少時開閘放水,保證航運,就可以免去牛背馬拉這些最笨的運煤辦法了。
不久,這條小運河挖成,全長七十裏,每天可行船12個小時,雖然河水比較淺,但也初步解決了煤炭的運出問題。在唐蘆鐵路築成之前,這條小河一直承擔著主要的運輸任務。
1881年初,開平煤礦正式開鑽出煤。當時的權威媒體《申報》對此進行了報道:
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煤礦——開平煤礦已經開鑽出煤。在技術上,它采用國外先進鑽探機器、雇用西方有經驗的技師做指導;在體製上,采取官商合辦、公開招股的形式,是脫離、不依靠外國的完全由中國人自辦的企業;在開采方法上,也采用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同時開兩井的方式,一口小井深三十丈,用來抽水灌風,保證井下的安全,新式的抽水機每分鍾可抽水千斤;另一口大井深六十丈,是專門向外提煤的井口,機器提煤每天可達到百萬斤(實際日產量隻有3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