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新式礦業(1)(2 / 3)

湖北受阻,李鴻章又想在別處試試。他聽說開平一帶自古就有許多小煤窯,那裏的人多靠挖煤為生。既然有挖煤傳統,在這裏興辦大型煤礦較有可能成功。他委派經驗豐富的候補道員、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協同一個叫馬立師的英國技術人員,前往開平進行了周密的現場勘查。從他們的報告李鴻章得知,開平周圍有鳳山綿延數十裏,其東北的古冶、正北的馬家溝、西南的唐山,都蘊藏著豐富的煤礦資源,煤窯遍布,煤質、產量、利潤等不遜於西方。開平百姓自明代始即自行挖煤,技術熟練者一天可以挖四五百斤。照當時通行的煤價計算,除去運輸費用,每15噸煤即可獲利七萬五千兩。更妙的是此地煤鐵雙全,鳳山一帶有數量可觀的鐵礦。可以就地采煤,再用采出來的煤煉鐵,因地製宜,一舉兩得。不利之處是運輸條件惡劣。開平附近山路崎嶇不平,交通極為不便,煤鐵外運主要依靠牛馬畜力。民間生產數量有限,畜力尚可維持,如開辦大型新式礦業,產品外運則成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修築一條由開平到蘆台的鐵路,以動力代替畜力,增大運載量和流通速度。唐廷樞建議為開平煤礦投資八十萬兩,一半用來采購設備、引進先進技術,另一半作為修築鐵路的開支。

李鴻章興奮不已。為保證萬無一失,他又委托馬立師礦師帶著從開平采集來的煤鐵標本回英國,請著名的化學師戴爾等人進一步嚴格化驗煤鐵的成分。不久,結果出來了:所驗標本雖稱不上世界最優等,但開采該礦應當沒有任何問題。李鴻章的開礦夢想就要實現了。

在李鴻章之前,英國商人庵特生已注意到開平的煤礦資源。他前往開平實際勘察了多次,覺得開平是個值得開發的地方。他還把自己的感想寫進日記,說:

此地挖煤的方法比北京西北各煤窯的方法進步得多,如果他們能夠使用蒸汽機和抽水機,再挖得更深一些,這些煤礦就會很有價值。但現在他們隻能挖取頭層煤,把最上麵的一層挖完了,這個煤窯就放棄了,再開其他的礦井挖掘。他們幾乎每年都在開新井,而且當地的人告訴我,一個新井最長時間也不能挖到十年以上。大凡質量較好的煤層都蘊藏在地下深處,開平人這樣挖煤既浪費,又得不到好質量的煤炭。其原因就是開采方法太落後,如果學習西方的方法、使用機器開采,效果就會截然不同。

那麼,西方的先進方法究竟是怎樣的呢?

19世紀,西方人采煤的方法已經很先進,他們尋找煤礦時,先觀察地勢,等確定煤礦的位置後就鑽探一個洞來測定煤礦的虛實,如果確實有煤,而且煤質合乎開采標準,就同時開兩個井口。兩個井都深入到煤礦的最底層,再在兩個井之間開一個橫道,使兩井相通,這樣氧氣就可以進入礦井,供礦工呼吸和點燈用,但燈必須是用玻璃密封起來的。整個礦井內用粗大的木頭支撐起來,在井底還開出一條小路,路的旁邊挖一道小溝,使水彙聚到小溝裏,而不至於滿坑亂流。從小井裏放入抽水機,有水就立即抽幹,既可以通風又沒有發大水的危險。這是對礦井的技術處理。至於挖煤的方法,是先挖煤底和兩邊,用大鐵錘敲擊煤層,煤塊自然振落下來,然後用手推車或者肩挑擔運到大井底下,再用機器運出礦井。此法每天可采煤4到5噸,且采到的都是深層的好煤。而同時期中國開采方法最先進的開平人,每天拚了命地挖,也隻能采到四五百斤淺層的次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