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業的興起
電報作為近代科技發展的產物,鹹豐初年開始傳入中國,但並未引起時人注意。
電報真正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戰爭結束後,俄、英、美等國為了利用電報這種全新的通訊工具,提高政令軍情傳達的速度和效率,加強對中國進一步的侵略、控製,不約而同地提出在中國鋪設電線的要求,一時成為中外交涉中引人注目的焦點。
清政府在對電報電線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使出了慣用的斡旋伎倆——“嚴正拒絕”。時任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借口為朝廷獻計獻策,寫下著名的《局外旁觀論》,極力鼓吹全國應普遍鋪設電線。清政府疑懼交加,密函封疆大吏商計對策,封疆大吏則大多持堅決反對態度。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認為,鋪設電線“於中國毫無所益,而徒貽害於無窮”;福建巡撫李福泰更視電報為洪水猛獸,稱其“驚民擾眾,變亂風俗”。隻有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提出因勢利導的觀點。他認為,洋人如此“積極熱心”,強行堅持不允其架線,其實無法阻擋。銅線花費並不大,與其任由外人控製,不如自行舉辦。
從這一認識出發,李鴻章曾親手破壞外國人在中國鋪設的電線。1865年,英國駐華領事巴夏禮向李鴻章提出鋪設淞滬電線的要求,遭到婉拒。英商決定先斬後奏,暗地在浦東自行鋪設電線數十裏。消息傳來,李鴻章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密令上海縣令動員鄉民,乘夜拔毀所有英商鋪設的電線。天亮後,英商看到昨日還林立路旁的電線杆,一夜之間蹤影全無。因屬私設,無從告官,徒落得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1874年,日本發動侵台戰爭。清廷由於通訊工具落後,消息閉塞,戰前僅從洋人那裏風聞日本將攻打台灣;欽差大臣沈葆楨通過書信與駐直隸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商討調兵事宜,用了一個月才初步確定作戰計劃,到調動士兵、起運輪船等準備妥當,已經整整過了三個月。軍機遲誤,注定了不幸的戰爭結局。這給沈葆楨極大刺激,使他從最初反對鋪設電線,轉而堅決支持李鴻章的主張,將電報比作萬裏長城,提出鋪設福州-馬尾-廈門-台南一線電線的建議。清廷批準了沈葆楨的建議,卻未予以應有重視。加之當時風氣不開,各級官吏並不了解電報的巨大作用,相反大多數人認為鋪設電線發展電報,會讓列強侵略更加便利;甚至有人危言聳聽,指稱鋪設電線會斷絕地脈、打擾祖宗清寧等。最終,沈葆楨東南架線的宏圖未能實現。
正當清廷上下對電線鋪設與否爭論得不可開交之時,列強加緊了使電報進入中國的行動。1870年,英國人在香港和上海之間鋪設了電線。專事洋務之總理衙門消極應對,允許洋人鋪設水線,卻仍反對鋪設陸線。
沈葆楨反對這種消極政策,認為既然抵擋不住洋人鋪設電線,不如立足現實,自行舉辦電報事業。他積極呼籲李鴻章倡辦此事,在給李鴻章的信中寫道:從天津到上海、再到廣州,洋人均設電報。國外信息盡在洋人掌握而我未知,尚可交代;然國內信息洋人盡悉而我不明,如何說得過去?
大北電報公司
1869年,丹挪英電報公司、丹俄電報公司和挪英電報公司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正式合並為新的大北電報公司。大北電報公司雄心勃勃,將觸角伸向歐亞大陸。它首先取得沙俄政府的支持,打通波羅的海一線,將俄國與丹麥連成一片;繼而買通日本政府,在俄海參崴鋪設通往日本長崎、橫濱的電報線;然後在未征得清廷同意的情況下,暗地鋪設香港-上海-長崎的電線。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雖然清廷信息不靈,還是在三年後“得知”了此事。其時這項耗資巨大的工程尚未竣工。南洋大臣李宗羲沒有向大北公司提出抗議,反而希圖借助英美等國的力量斡旋。但哪有洋人反對洋人的道理,英美都表示支持大北公司。美國駐上海領事西華說:“這是我們向中國提出這類要求的最好時機,目前中國沒有美國的電線公司,我們出麵為丹麥公司說話,也許比為美國公司說話更有力。”李宗羲“以夷製夷”的策略失敗,原本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雙方關於是否拆除已鋪設電線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最終達成初步妥協:原則上清廷答應大北公司的要求,在規定期限內不準其他公司另設電線;大北公司則須為清廷提供一定的無償服務,凡清總理衙門及南北洋各省督撫的電報谘文,一律免除郵資。其中,大北公司提出“不準別公司在中國海邊安設水線”的要求,隱含不準中國自辦電報的陰謀。雙方經過數月磋商,才改定為“不準別國公司”安設水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英國公使威妥瑪向總理衙門提出,希望鋪設從香港到廣東的水線。從香港到廣東鋪設水線,權利應屬中國。但弱國無外交,總理衙門同意威妥瑪的要求,條件是隻許在靠岸的輪船上引設線端。威妥瑪得逞後又提出將電線引到沙麵,其實就是將電線引到陸地。與其他辦,不如自辦。廣東商人請求成立負責鋪設陸線的華合公司,藉以抵製英國所設水線。英人眼看先海後陸的如意算盤要落空,立即表態願與華商合作,提出九龍到廣州的陸線歸華商,香港至九龍的海線歸英商。正當雙方準備一展宏圖時,不料民眾成為架線的阻力。陸線鋪到增城時,鄉民將施工人員團團圍住,毀壞了鋪設的所有電線。華商鋪設陸線計劃落空,英商鋪設的水線也屢遭破壞,倒是清朝廣東地方政府成為最大贏家——成功阻止了英人鋪設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