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北洋海軍(2)(3 / 3)

海軍留學生們的最大夢想,是能進入世界聞名的英國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繼續深造。然因名額和英語水平的限製,第一批的十二人中僅有一半通過入學考試,於當年10月1日進校,次年6月以優異成績畢業。六人中嚴複英語學得最好,李鳳苞請求英國允許他繼續留校深造,以便日後回國擔任教師。其餘五人都被派到英國艦隊實習,並於實習期滿後回國。在中方監督李鳳苞的報告中,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和嚴複四人最為出色。

海軍留學生回國後,南、北洋海軍爭相留用。嚴複接任福州船政學堂總教習一職,後成為中國第一代的翻譯家。嚴複在翻譯方麵的成就還與李鴻章有關。首批赴英海軍留學生中,嚴複一直被公認為最優秀的學員。其他學生學習期滿後,李鳳苞特意將嚴複留在英國皇家海軍學校繼續深造。嚴複果然不負重望,成績優秀,尤其顯示出在外語方麵的天才。李鳳苞回國後特意向李鴻章保薦嚴複,認為此人可擔大任。李鴻章對這個留學回國的年輕人很感興趣,決定親自召見。一天下午,李鴻章辦完公事,斜臥於榻,“吧嗒、吧嗒”地抽著水煙。嚴複進來向李鴻章問安後,很拘束地站立一旁。李鴻章一口一口地吸著煙,半晌才睜眼問道:“你從英國都學到哪些本事?”不等嚴複回答,又問:“哪一項最為精通?”嚴複忙答:“英語學得最精通。”李鴻章問:“什麼詞都可以翻譯麼?”嚴複謙虛地說:“一般的詞彙都能翻譯。”李鴻章把手一伸,舉著手中的水煙袋問:“這個你給我翻譯一下。”嚴複在英國鑽研了各種翻譯技巧,掌握了大量詞彙,可水煙袋這個詞還真沒見過,一時語塞。李鴻章正襟危坐,道:“連水煙袋都不能譯,你還要好好學習。”嚴複臉上一陣紅,一陣白,胸中的傲氣一掃而光,暗暗憋一口氣,定要將翻譯學好。

李鴻章決心把派遣海軍留學生之事堅持下去。經費上不再光讓福州船政局出錢,北洋海軍自願承擔一部分。第二、第三批留學生先後赴英,共計三十餘人。然當第四批留學生整裝待發時,中英之間發生琅威理辭職風波,英國政府將怨氣發泄到留學生身上,拒絕接收中國海軍留學生。派遣海軍留學生之事就此中斷。

洋提督始末

琅威理是近代海軍史和中英外交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校,本是英國海軍的一個低級軍官。北洋海軍創建伊始,李鴻章為物色一位理想的統帥傷透了腦筋。1878年,中國已擁有新式艦艇二十餘艘,可外國人仍然認為中國“並沒有海軍”。重要原因在於海軍的組織訓練全無章法,不堪一戰。李鴻章寫信給駐英公使郭嵩燾,囑托他在英國幫助尋覓北洋統帥。郭嵩燾回信說,有一個叫琅威理的英國人符合李鴻章的要求,專業技術十分精通。當年6月,琅威理受聘為中國護送所購炮船。李鴻章得知後令船政大臣丁日昌暗中觀察琅威理。丁日昌回報,琅威理是不可多得的帥才。李鴻章心中對琅威理頓生好感。琅威理護送船艦來華,任務完成後便返回英國,並未與李鴻章謀麵。琅威理雖然符合條件,然遠在英倫,海軍的組織和訓練卻是刻不容緩。李鴻章希望“老朋友”赫德能夠推薦合適的洋人充任海軍教習。精明的赫德見海軍教習一職既沒錢又沒權,對李鴻章的要求根本不予理睬。1879年,李鴻章隻好將此事再次托付駐英公使,此時公使已不是郭嵩燾,而是曾紀澤。不久,曾紀澤回信,保薦之人還是琅威理。這年9月,英國海軍統帥古德訪問天津,李鴻章詢問有無合適人選可推薦來中國做海軍總教習,古德推薦的依然是琅威理。正巧這時李鴻章得到確切消息,不久有一批炮船要運抵天津,負責押送的正是琅威理!李鴻章與琅威理雖未謀麵,對其大名卻已耳熟能詳,決定親自會會這個眾口交讚的琅威理!

11月,琅威理護送四艘炮船(即鎮南、鎮北、鎮東、鎮西)如期抵達天津。李鴻章親自驗收。當時的四艘炮船均為英軍的淘汰武器,技術要求很低。琅威理在萬裏波濤一番操練,弄得李鴻章心花怒放。操演完畢後,李鴻章當即聘請琅威理為中國海軍總教習。李鴻章當時正為母守孝,但仍馬不停蹄為琅氏辦理來華任教事宜。那種熱切的心情仿佛得到琅威理就為中國海軍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