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北洋海軍(1)(3 / 3)

李鴻章和赫德早有交道,且受騙不淺。1875年,李鴻章向英、德兩國訂購各種艦艇,“熱心”的赫德建議向英國阿摩士莊訂購四艘“新式”炮船,說這種船身形輕便、攻擊力強,還可對付大型鐵甲船,最適合中國軍隊使用。李鴻章相信了赫德,當即決定由其負責購買四艘炮船。次年,被稱為“蚊子船”的四艘艦艇駛抵中國。李鴻章為它們舉行了隆重的命名儀式,分別稱為“龍驤”、“虎威”、“飛霆”、“策電”,將振興海軍之希望寄托在它們身上。急於發展海軍的李鴻章又委托赫德為南洋海軍代購蚊子船四艘,以示不偏不向。南洋大臣沈葆楨得知李鴻章為自己購船後非常激動,沒等船買回來就想好了船名,分別叫作“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四麵八方全鎮了,比李鴻章那四艘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厲害!第二年新購四船駛抵天津,李鴻章利用近水樓台之便,先試行一番,發現比先前購買的船隻性能要好,決定將新船留給北洋海軍,而把先前買的四艘船送給沈葆楨。赫德繼續向李鴻章遊說,告訴他這次買船時正好英國新研製了一種更新式的快船,這種船比蚊子船還先進,每小時行駛15海裏,可在船頭、船尾各裝一尊25噸級大炮,左右船舷也能裝炮數尊。最為精彩的是,船頭水線以下有一種神奇裝置,可追趕並毀壞最好的鐵甲船!可惜閣下讓我代買的還是蚊子船,我也不敢擅自做主。李鴻章一聽,既然有這麼好的船,當然希望能夠得到。隻要能買到堅船利炮,錢不成問題。於是,“鎮東”、“鎮西”、“鎮南”、“鎮北”之外又添置“鎮中”、“鎮邊”兩艘快船。李鴻章很快發現受騙上當。十艘艦艇不僅式樣陳舊,且性能極差,炮重船小,行動遲緩,根本無法進行深海作戰。

1886年,劉坤一路過天津看望李鴻章。問及蚊子船近況,李鴻章閉目搖頭,胡子抖動,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五年後,李鴻章不得不對外宣布:這些船全用破鋼片鑲成,每年經兩次大修才不至沉沒,和一堆廢品沒什麼差別。

1883年,李鴻章的女婿張佩綸提議在總署之下添設海防股,專司海防事務。海防股除掌管南、北洋海防所有事務外,所有長江水師、沿海炮台、船廠,及鐵路、礦產諸事均由其管理。

1884年中法在越南問題上出現分歧,清廷決定設海防大臣以統管海防事宜。中法一戰,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廷大為惱火,發布上諭:“這次海戰法軍船堅炮利,橫行無忌。我們不也開設船廠,創立水師,然所造之船不堅固,所製武器不頂用,所選將領不英勇,以至法人挑釁時,陸軍屢獲全勝,水師卻一敗塗地。如果水師力量稍強,二者相互支援,哪至處處受製。現在事情雖然過去,但本朝本著懲前毖後的原則,一定要大治水師!”

不久,李鴻章應召入京,在北京停留二十餘日。除與醇親王、軍機大臣、總署官員頻頻交換意見外,單是慈禧就親自召見李鴻章五次,詳細討論了組建海軍衙門事宜。據英國情報人員記載,李鴻章此次進京共帶三條建議:一是修築京津鐵路;二是設立中英銀行;三是籌建海軍部。前兩項因有人反對未能實現,隻有籌建海軍部獲得通過。李鴻章在給曾國荃的信中提到此次進京情況,他說:“我這次在北京逗留兩旬,受到五次召見,就當前事務陳訴己見。可惜我太過愚笨,沒能琢磨透上麵高深莫測的想法。依我看來,禧聖(慈禧)和醇邸(醇親王)已決心改革政治,皆因中法戰爭的失敗,真乃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矣!”

海軍部雖決定設立,然諸如辦公地址、內部組織等具體問題仍沒有著落。這些問題不僅僅醇親王深覺困惑,李鴻章也所知甚少,朝中群臣更不必說。李鴻章將希望寄托在一個人身上,即駐英公使曾紀澤。李鴻章不斷催促曾紀澤回國,他懇切地說:“明年春天你一定要回來,翻譯局和海軍部都等你來主持工作,這樣艱巨的任務除你之外任何人都無法承擔。”可是曾紀澤以身體欠佳為名,遲遲不肯回國。李鴻章和曾紀澤是好朋友,直接去信責曾紀澤不識大體:“海軍之事全指望你了。我們年紀都不小了,我也早想借病告老還鄉,可是我們都受聖上的隆恩,唯有鞠躬盡瘁,共度時艱,你怎可藉病推脫?回國沿途注意考察西洋各國海軍設施。中法戰爭後,各省都需償還兩千萬兩白銀洋債,海軍暫時拿不出太多的錢來購買巨艦。但缺錢是次要的,將領才是最缺乏的。熱切盼望你回來用西法振興中國海軍。”在李鴻章的誠摯邀請下,曾紀澤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