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手持利劍和紅布的主鬥牛士上場,開始表演一些顯示功力的引逗及閃躲動作,如胸部閃躲,即讓牛衝向直線衝向自身時,腿一側滑,牛貼身衝過,另外還有如“貝羅尼卡”,即是以紅布甩向牛的麵部,以激怒引逗公牛。
貝羅尼卡原是耶穌受難時為其拂麵的聖女之名,因其動作的相似性,所以命名。其他還有鬥牛士原地不動,引逗著牛圍著其身體打轉的環體閃躲等不一而足。
在最後階段,也即最後刺殺階段,也是鬥牛的高潮。鬥牛士以一把帶彎頭利劍瞄準牛的頸部,爾後既引逗牛向其衝來,自己也迎牛而上,衝上前把劍刺向牛的心髒。
於是牛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應聲倒地。刺殺是最富有技巧的,鬥牛士須將劍與眼睛齊平,踮腳,手水平下壓,發力,劍入牛身後須抖腕使劍稍微左彎,以衝破心髒主心室,這要求很高的速度、力量和準確性。
刺殺動作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人不動而牛衝過來,這時鬥牛士在瞄準階段等都是靜態的,有利於準備,瞄準和判斷。
第二種是人動而牛不動,即在牛處在觀望的時間內,鬥牛士向前衝,邊衝邊瞄準,直至劍入牛身,這時牛也是發力向前頂,借力刺得更深。
第三種是人動牛也動,這是最難把握和最高境界的刺殺動作。即鬥牛士衝向牛,逗著牛也從一定距離衝向人,鬥牛士在運動中判斷運動中的牛的部位並準確下手,這是極其複雜和難掌握的,但如果運用得好,則牛的死亡時間最短,漂亮的甚至可能應聲倒地。
如果牛被刺後,已失鬥性,但由於劍刺得不夠深或牛足夠強壯,會暫時還不倒地而死,這時鬥牛士或其助手會以十字劍或短劍匕首刺中牛的中樞神經部位,這時牛會立即倒地而死。
這時裝束著花飾的騾子車即會出場將牛拖走,鬥牛士會接受觀眾的歡呼致意,也可將帽子拋向觀眾,也接受觀眾的歡呼、掌聲和投來的鮮花,鬥牛士按刺殺水平的由低至高分別享有保留牛耳,保留牛尾,被從正門抬出的榮譽。
海明威非常熱衷於鬥牛,甚至於他自己也親自參加過鬥牛,他在潘普洛納鬥過牛,但勇敢有餘,靈活不足。他在這一行的經曆很短暫,而且是以受傷告終的。
“那頭混蛋公牛是鋼骨水泥做成的,”海明威這樣說。
海明威在鬥牛場上的那副模樣與其說是一個靈活的鬥牛士,不如說是一部推土機,他的嗜酒使他的體重增加,呼吸急促,根本不是牛的對手。
但是海明威總算有了感覺上的體驗,看到了一噸重的黑公牛猛撲下來的凶相,看到了滴出粘液的牛嘴和鼻孔以及野蠻地用蹄子扒沙的情景,也聽到了牛受傷時的陣陣叫聲。
鬥牛迷欽佩之至,也就在這個時候,又一部作品在海明威的頭腦中醞釀完成了。
任何一個拉丁國家的人,隻要星期日常常去看鬥牛,隻要細心觀察過鬥牛士的成長、風格和變化無窮的技術,都會直言不諱地說,美國人不應該試圖寫鬥牛。
以鬥牛為題材的電影給墨西哥人和西班牙人看了總是笑痛肚子,因為錯誤百出,不確切,外行。這恰象讓一個天生的瞎子來描繪日落景象。
海明威意識到了他的難題,所以認真對待這次寫作。除了自己那次失敗的鬥牛經驗,海明威又去觀看了很多場當時西班牙著名鬥牛士的鬥牛賽。
“生活與鬥牛差不多,不是你戰勝牛,就是牛挑死你。”海明威這樣說。
經過長時間的積澱,海明威的又一部力作《死於午後》出版了,這本書成了一本鬥牛指南和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