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功成名就(7)(2 / 2)

十分眷念父親的海明威要為父親的自殺找一個借口,就如同他為自己所強加的所有理由一樣,海明威追溯住事時,修改了自己的童年曆史。

在基韋斯特的這座大木屋裏,在兒子出世以及父親自殺的痛苦中,海明威的又一部作品醞釀成熟了。

海明威不停地寫,一個勁地寫,感情過於激動了就去捕魚,捕累了和衣一躺,隨船飄泊,醒來以後再去捕魚,腦子冷卻下來再繼續寫。

六個星期他就完成了初稿,然後再慢慢潤色加工。寫這本書的時候,距離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受傷已經十年了。

海明威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描繪的是戰後的一個沒有優點可言的時期,但是這本書卻主要是自傳性作品。描繪的故事活生生脫胎於他在一戰時期的那段故事。海明威為它取名為《永別了,武器》。

寫這本書的時候,海明威身上的傷疤已經由紫變白,戰爭的遺患已經消失淨盡。

他可以冷靜地寫那個意大利士兵,寫那個貞淑的修女的一雙紫色眼睛。中尉弗雷德裏克·亨利和護士凱瑟琳·芭克麗是書中的兩個年輕人,他們被卷入地獄般地戰爭漩渦之中,卷入殘酷無情的深淵。

兩人的愛情是在一所野戰醫院裏開始的,年輕的中尉也就是在那裏才得以起死回生,再次學會走路。海明威的女主人公凱瑟琳在分娩時死去。

寫《永別了,武器》之前,海明威曾說:“我讀了所有偉大的戰爭小說。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雷馬克,我怎麼能跟他們相比呢?誰也不會設想我可能同托爾斯泰先生並駕齊驅,除非我發瘋了,或者說我隻是精益求精而已。”

今天,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和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都已成為經典著作,他們的共同點,都不是譴責參加戰爭的人,而是戰爭的種種罪惡和愚蠢。

戰爭本身毫無目的,也毫無意義。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自殺是隨時可以采取的行動。戰爭一開始,誰也休想逃脫。犧牲隻在不用犧牲的人眼裏是高尚的。

戰爭是罪惡的,他不光榮,更沒有神聖和榮譽可言,在它的身上,隻有暗中痛苦的嚎叫,無數家庭的支離破碎。

1929年,《永別了,武器》出版,三個月內狂銷售十餘萬冊,再次榮登當年度最暢銷圖書,海明威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

身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代人,都要從這本書裏看一看他們的經曆,他們的下一輩也都要看一看父輩的經曆。

不僅僅是在圖書市場上獲得巨大的成功,這本書的影視版權同樣受到重視。

電影業巨頭大衛·塞爾尼茲克見了這本書如獲至寶。他按捺不住心頭的喜悅,說:“這本書具有一切吸引人的條件:有宏偉的場麵,有愛情故事,有男性魁力,有戲劇情節,也有拍攝精彩背景的機會。”

為此,好萊塢為購買拍片權為之付出了400萬美元的天價,創下了在當時最高的圖書影視版權價格。

塞爾尼茲克請來了當時美國最當紅的明星扮演男女主角,又找來他最信任的編劇對小說進行影視改編,反複修改,仍然覺得不滿意。

最後,影片拍攝小組幹脆親自去找海明威,征詢他的意見,海明威也與這些影視工作者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友誼。

在幾方麵共同的努力下,這部小說終於被搬上了熒幕,成為當年度最火爆的電影之一。

從1928年到1938年的這十年間,海明威夫婦一直住在佛羅裏達州基韋斯特市自己的寓所裏。三年後。又一個兒子格雷戈裏在那裏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