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蚊
蚊(mosquito)屬昆蟲綱,是最重要的一類醫學昆蟲,其種類很多,與疾病有關的蚊類主要有按蚊屬、庫蚊屬和伊蚊屬。
(一) 形態
1.成蟲體長1.6~12.6 mm,體表有鱗片呈褐色或黑色,分為頭、胸、腹3部分。足3對,喙(proboscis)細長。1對狹長的翅膀,上有鱗片。
(1) 頭部:近似半球形,具有複眼、觸角、觸須各1對。刺吸式口器(也稱喙)位於頭部的前下方,包含有6個重要的針狀結構,即1個上內唇、1對上顎、1對下顎和1個舌,包藏在鞘狀下唇內。上顎和下顎末端尖且呈鋸齒狀,專司刺入皮膚;上內唇和舌組成食管,所吸吮的血液由此進入蚊胃;舌內有唾液管,開口於末端。雄蚊上、下顎退化,不能叮刺吸血,隻以植物液汁為食。觸須由5節組成,一般僅見3到4節,形狀、長短和鱗飾常因種類和性別而異。觸角位於觸須背外側,有15節,第1節稱柄節,第2節稱梗節,第3節以後為鞭節,各鞭節具輪毛,雄蚊輪毛長而密,雌蚊輪毛短而稀。
(2) 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後胸3節組成,其腹側麵各有足1對,中胸最為發達,占胸部背麵的絕大部分。中胸側麵有翅1對,翅窄而長,翅脈除前緣脈及亞前緣脈外,尚有6條縱脈,其中2、4、5縱脈分叉,翅脈上有由不同顏色的鱗片組成的白斑或暗斑,是蚊分類的重要依據。足3對,上有鱗片形成的黑白斑和環紋,為重要的分類依據。
(3) 腹部:由11節組成,第1節不易見到,最後3節演化為外生殖器,故僅見8節。雌蚊後有尾須1對,雄蚊則有鉗狀的抱器,是鑒別蚊種的重要依據。
2.卵橢圓形,較小、長約1 mm,其形態和顏色因種屬而異。按蚊卵呈舟狀,兩側有浮囊,呈網狀浮在水麵上。庫蚊卵呈圓錐形,相互豎立黏成卵塊漂浮於水麵。伊蚊卵呈橄欖形,單個沉於水底。
3.幼蟲分頭、胸、腹3部分,周身生有毛或毛叢。頭部有複眼、單眼、觸角各1對,口器為咀嚼式。胸部略呈方形,不分節。腹部由9節組成,前7節形狀相似,第8背麵有孔器與氣門或呼吸管,是幼蟲期分類的重要依據。庫蚊呼吸管細長,上有管毛數對;伊蚊呼吸管粗短,管毛僅1對;按蚊缺呼吸管,但有氣門。
4.蛹形似逗點,分頭胸部和腹部,胸部背麵有呼吸管1對,是分屬的重要依據。蛹不再進食,但能運動,浮於水麵,受到驚擾即潛入水中。
(二) 生活史蚊的發育為完全變態,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其中成蟲生活於陸地,可以飛行,其他3個階段均生活於水中。
雌蚊交配後,吸血產卵於水中,在夏季經2天可孵出幼蟲,剛孵化出的幼蟲以水中微小生物為食,經3次蛻皮,發育為4齡幼蟲,到第7天或第8天,完成第4次蛻皮,就化為蛹,再經2~3天羽化為成蚊。羽化12天即可進行交配。雄蟲交配幾天後死亡。雌蚊需要吸血促進卵巢發育,才能產卵。整個生活史約需2周,1年繁殖7~8代。
(三) 生態
1.孳生習性成蚊產卵、幼蟲生長發育的地點稱幼蟲的孳生地。一般各種水體均可孳生蚊幼蟲,但依蟲種不同,各有不同的要求。如按蚊多孳生於大型的清水中,如沼澤、稻田及灌溉溝渠等處;庫蚊多孳生於汙水體,如汙水坑、汙水溝、窪地積水;伊蚊則孳生於小型清潔水體,如雨後積水的小容器(樹洞、石穴、竹洞、缸等處)。
2.棲息習性雌蚊吸血後需尋找溫度、濕度適宜,陰暗、不通風的場所棲息。雌蚊棲息地,因種而異。致倦庫蚊、淡色庫蚊室內吸血並在室內棲息(家棲型);中華按蚊室內吸血室外棲息(半家棲型);白紋伊蚊吸血至產卵均在野外,在草叢、樹洞等處棲息(野棲型)。
3.食性雄蚊以植物汁液為食物,雌蚊主要以人、畜的血液為食物。雌蚊交配後即開始吸血,並與溫、濕度有一定的關係,10℃以上開始吸血,最適宜溫度26~35℃,濕度70%~80%,濕度低於52%則不吸血。除伊蚊白天吸血外,其他蚊類多在夜晚吸血。吸血對象因蚊種而不同,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淡色庫蚊、致倦庫蚊、白蚊伊蚊等嗜吸人血。中華按蚊和三帶喙庫蚊偏嗜家畜血液也吸人血。嗜吸人血的蚊種與疾病的傳播有密切關係。
雌蚊必須吸血後卵巢才能發育、產卵、繁殖後代。雌蚊一生要多次吸血。兩次吸血的間隔時間與卵巢發育的周期一致。每次吸血至產卵的時間稱生殖營養周期,通常為2天。
4.越冬多在陰暗、潮濕、避風處,如樹洞、地窖等越冬。大多數蚊種以成蚊越冬,如中華按蚊;微小按蚊以幼蟲越冬;伊蚊以卵越冬。
(四) 常見三屬蚊種的主要區別
1.按蚊(Anopheles)灰褐色,觸須與喙等長,翅上有黑白斑,雌蚊觸須有白環,足上白環不定。如中華按蚊,翅前緣有2個白斑,觸須上有4個白環。
2.庫蚊(Culex)棕褐色,雌蚊觸須短於喙之半,雄蚊則比喙長,翅上多無白斑,足多無白環。如淡色庫蚊,體棕黃色,翅前緣無白斑,足無白環。
3.伊蚊(Aedes)黑色,中胸盾片正中有銀白色縱紋,雌蚊觸須短於喙之半,雄蚊則與喙等長,翅無白斑,足有白環。如白紋伊蚊,體黑色,中胸盾片正中有1個銀白色縱紋,翅前緣無白斑。
(五) 與疾病的關係
1.瘧疾人瘧原蟲均以雌性按蚊為傳播媒介。我國有20餘種按蚊能夠傳播瘧疾如中華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等。
2.絲蟲病班氏絲蟲病的傳播媒介為淡色庫蚊、致倦庫蚊。馬來絲蟲病的傳播媒介為中華按蚊和嗜人按蚊。
3.流行性乙型腦炎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病毒可在蚊體內經卵傳至下一代。在我國,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傳播媒介有三帶喙庫蚊、致倦庫蚊、淡色庫蚊、白紋伊蚊等。
4.登革熱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在我國的廣東、香港、澳門、廣西、福建及海南等地有局部流行,主要傳播媒介為埃及伊蚊及白紋伊蚊。
(六) 防製原則
1.環境治理環境治理是滅蚊最主要的環節。通過對蚊蟲孳生環境的消滅與改造,使蚊無處孳生。如清除小型積水,堵塞樹洞和石穴,填平窪坑、疏通溝渠等,以防止幼蟲孳生。水稻種植區可采用稻田間歇灌溉的方法消滅幼蟲。
2.化學防製在流行地區,迅速使用殺蟲劑殺滅蚊蟲,對控製疾病蔓延極為重要。常用藥物有殺螟鬆、辛硫磷、二氯苯醚菊及溴氰菊酯等。
3.生物防製放養魚類消滅蚊幼蟲,達到防治的目的。稻田、池糖、水溝等處養殖魚類,如柳條魚、鯉魚、鯽魚、草魚等可捕食蚊幼蟲。
4.物理防製防蚊驅蚊,安裝紗窗、紗門防蚊叮咬。在皮膚上塗擦驅避劑,常用的有避蚊胺等,可防蚊叮咬。此外,蚊香、電熱驅蚊器均有較好的驅蚊作用。
二、蠅
蠅(fly)屬昆蟲綱,是一類重要的醫學昆蟲,常見的蠅類,主要有舍蠅、絲光綠蠅、大頭金蠅、麻蠅、巨尾阿麗蠅等。
(一) 形態
1.成蟲長5~10 mm,呈暗灰、黑、黃褐、暗褐等色,全身被有鬃毛,部分種類有金屬光澤,蟲體分為頭、胸、腹3部分。
(1) 頭部:呈半球形,有1對大的複眼,通常雄蠅兩複眼間距較窄或相接,雌蠅較寬。頭頂部有3個成三角形排列的單眼。顏麵部有觸角1對,分3節。非吸血蠅類的口器為舐吸式,由基喙、中喙和中盤(含1對唇瓣)組成,基喙有1對觸須,唇瓣腹麵有對稱的假氣管,唇瓣平時合攏,舔食時,平貼在食物表麵,流質性食物沿假氣管流向兩個唇瓣中央的腔隙,即消化道。唇瓣也是藏汙納垢之處,是病原體附著的地方,與傳播疾病有關。吸血蠅類的口器為刺吸式,中喙較細長而堅硬,唇瓣退化,喙齒發達。
(2) 胸部:分為3節,前、後胸均退化,中胸特別發達。中胸背板上的鬃毛、斑紋,可作為分類依據。前翅1對,除短的前緣脈和亞前緣脈外,有6條不分支的縱脈,其中第4縱脈末端的彎曲形狀為分類鑒別特征,後翅退化為平衡棒。足3對,末端有爪及發達的爪墊各1對和單一的剛毛狀爪間突。爪墊上密布細毛,並能分泌黏液,可攜帶病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