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的幼體破殼而出的過程稱孵化;幼蟲發育為蛹的過程稱化蛹;蛹脫殼而出成為成蟲的過程,稱為羽化。幼體發育過程中需要蛻皮,兩次蛻皮之間的蟲態稱為齡,它所對應的發育時間稱為齡期。如蚊幼蟲分4齡,從卵孵出後為第1齡幼蟲,經過3次蛻皮成為第4齡幼蟲。
(二) 蛛形綱蟲體分頭胸部和腹部,或頭胸腹愈合成一個整體,稱之為軀體。成蟲有足4對,無觸角,無翅,無複眼。其軀體前方或前端腹麵有一個口器複合體,稱之為顎體,或稱假頭,由顎基及顎基前麵兩側的1對須肢和須肢內側背麵的1對螯肢及腹麵的口下板組成。與人體關係密切的是蜱和蟎。
二、醫學節肢動物對人體的危害
醫學節肢動物對人體危害的方式,可以粗略地分為直接危害和間接危害兩大類。
(一) 直接危害
1.騷擾和吸血蚊、蛉、蚤、臭蟲、蜱、蟎等吸血節肢動物可對人體侵襲、吸血,引起局部疼痛、瘙癢,或出現皮炎、蕁麻疹等症狀。非吸血類節肢動物在室內活動騷擾,影響人們的居住、工作和休息。
2.蜇刺和毒害節肢動物分泌毒性物質或蜇刺人體時將毒液注入人體,如某些蜱吸血時將唾液(毒液)注入,導致傳導阻滯而出現肌肉麻痹,引起蜱癱瘓。
3.超敏反應節肢動物的涎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皮殼等,都可以成為致敏原,引起宿主超敏反應。吸血性節肢動物通過口器刺入宿主皮膚吸血為食的同時可經過唾液管將具有免疫原性的各種物質注入人體,如蚊、蜱釘刺宿主,注入涎液引起Ⅰ型超敏反應。
4.寄生有些節肢動物在某些階段能直接寄生人的體表或體內,引起疾病,如蠅類幼蟲可寄生於人體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膚、鼻腔、眼窩和耳等處,引起各種類型的蠅蛆病;蠕形蟎寄生在人體毛囊、皮脂腺內,可引起蠕形蟎病;疥蟎寄生於人體皮下,引起疥瘡。
(二) 間接危害醫學節肢動物攜帶病原體,在人和動物之間傳播。按其傳播過程中與節肢動物媒介的關係可分為機械性傳播和生物性傳播。
1.機械性傳播(mechanical transmission)醫學節肢動物體表或體內的病原體在形態和數量上均不發生變化,但保持活力,節肢動物在活動過程中對病原體隻起攜帶、運載和傳遞作用,隻是機械地從一個宿主傳播給另外一個宿主。蠅通過多毛的體表、舔吸式的口器和附有黏液的爪墊接觸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膿血等汙物,將細菌、蠕蟲卵和原蟲包囊等病原體傳播給新的宿主。
2.生物性傳播(biological transmission)是媒介節肢動物傳播疾病最主要的形式,病原體必須在適宜的媒介節肢動物體內經曆發育和(或)繁殖,才具有傳染性,並通過多種途徑再傳播給新的宿主。生物性傳播分為四種方式:① 繁殖式:病原體在媒介節肢動物體內經過繁殖後隻有數量增加,無形態改變,如鼠疫杆菌在蚤的胃內,登革熱病毒在蚊體內的繁殖;② 發育式:病原體在媒介節肢動物體內隻有形態結構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的變化,但無數量增加,如絲蟲的微絲蚴在蚊體發育;③ 發育繁殖式:病原體在媒介節肢動物體內,不但發育而且繁殖,不僅形態上有一係列改變,而且數量上有明顯增加,例如瘧原蟲在蚊體內的發育和繁殖;④ 經卵傳遞:病原體在媒介節肢動物體內增殖的同時,部分病原體會侵入節肢動物的卵巢,再經卵傳給下一代節肢動物,使其具有感染力,這種方式又稱遺傳性傳播,如乙型腦炎病毒、登革熱病毒以及出血熱等病毒均可經卵傳遞。
由節肢動物生物性傳播的疾病稱為蟲媒病(arbodisease),在傳染病中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