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屬於γ亞科,為HHV4。是由Epstein和Barr從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細胞培養中發現的一種人皰疹病毒,並命名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EBV是一種重要的人類腫瘤病毒。
(一) 生物學性狀EBV的生物學性狀與皰疹病毒科其他成員相似,但其宿主細胞範圍狹窄,是一種嗜B淋巴細胞的人皰疹病毒。目前尚不能用常規方法體外培養,一般用人臍血淋巴細胞或用含EBV基因組的類淋巴母細胞培養。
(二) 致病性EBV宿主範圍十分有限。在體內主要感染人及靈長類動物的B淋巴細胞和某些上皮細胞(如腮腺管、口咽部、宮頸外某些上皮細胞)。因為這些細胞表達EBV的受體分子——CD21,目前認為EBV進入細胞還需要協同受體的參與,具體機製不詳。
EBV的感染非常普遍,我國3~5歲兒童的EBV抗體陽性率達90%以上。EBV的傳染源是持續或間歇排毒的隱性感染者和患者。主要通過唾液感染(如接吻等),也可經性接觸傳播,輸血也偶可傳播。未發現有垂直傳播。幼兒初次感染後多數無明顯症狀,病毒潛伏於體內,甚至終生攜帶。青少年和成人初次感染,可表現為典型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EBV感染宿主細胞有三種感染類型:① 增殖性感染:EBV在上皮細胞和少數B淋巴細胞中,可複製產生大量子代病毒,裂解細胞而釋放,傳染他人;② 潛伏感染:EBV感染B細胞後,多數細胞中的病毒基因組處於潛伏狀態,在一定條件下,潛伏的EBV被激活轉為增殖性感染,EBV潛伏感染的不斷激活,刺激宿主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控製EBV感染在亞臨床水平;③ 惡性轉化:EBV感染B細胞和上皮細胞後可使其發生轉化或永生化,目前認為此與EBV的致癌特性相關。與EBV感染有關的疾病有: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一種良性的全身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在青少年和成人初次感染較大量的EBV者可發生,表現為發熱、咽炎、淋巴結及肝脾大、血單核細胞和異型淋巴細胞增多,預後較好。嚴重免疫缺陷者病死率較高。
2.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發生在中非、新幾內亞、南美洲某些溫熱帶地區,呈地方性流行。多見於6歲左右兒童,好發部位為顏麵及齶部。流行病學調查表明EBV與該病關係密切。
3.鼻咽癌主要發生在東南亞、北非和愛斯基摩地區。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和台灣等省為高發區。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流行病學調查表明EBV也與該病關係密切。
4.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種惡性淋巴瘤。研究表明EBV與50%的霍奇金淋巴瘤有關。
(三) 免疫性原發感染後,機體產生特異性體液和細胞免疫,可防止外源性再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潛伏在細胞內的EBV。少量的EBV在口咽部可發生低滴度的增殖性感染,並可持續終生。
(四) 微生物學檢查法EBV分離培養較困難。常用:① 血清學檢測:EBV特異性抗體檢測可輔助診斷;異嗜性抗體檢測,主要用於輔助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該病早期血清中出現一種能非特異與綿羊紅細胞發生凝集的異嗜性抗體,此抗體於發病3~4周內達高峰,恢複期下降,不久即消失,陽性率為60%~80%。② 病原體的檢測:可用免疫熒光技術檢測細胞中的病毒抗原;用核酸原位雜交法或PCR法檢測組織切片中或標本中的病毒核酸。
(五) 防治原則國外研製的EBV疫苗,可用於預防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並考慮用於鼻咽癌和Burkitt淋巴瘤的免疫預防。國內構建的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保護效果正在觀察中。目前對EBV感染尚缺乏療效肯定的抗病毒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