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砥礪自強是擺脫困境的不二法門(2)(2 / 3)

可以說,如果沒有留學製度,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還會延遲許多年,而中國與世界的距離無疑將會越來越大,中國的自強自立還會多走許多的彎路。可見,曾國藩這種越是在困境之中越是要砥礪自強、發憤努力的精神,不僅僅是個人對待困境最應該懷抱的態度,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出困境的法寶。

4.忍小圖大,困境中要學會靜心等待

對於很多人來說,一旦身處困境,總是難免會沮喪、消沉、悲觀、絕望甚至情緒失控,走向極端,這其實是不值得的。任何時候都要相信,困境隻是暫時的,每一個人的一生之中都會遭遇無窮的困境,如果一遇小挫,一遭困境,即萬念俱灰,一蹶不振,那麼又怎麼會有將來呢?這其實也是曾國藩經曆過數次挫折之後,悟出的道理。

當年在長沙辦團練,“籌兵,則恐以敗挫而致謗,籌餉,則恐以搜刮而致怨”,辦審案局,也把長沙鄉紳官僚盡數得罪,與綠營兵更是水火難容,曾國藩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如果當時一味強硬對抗,估計隻能是曾國藩的團練還未成形就要夭折,曾國藩希望打造勁旅、澄清海內的誌向也會落空。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那麼為什麼不能忍這一時之氣,發憤努力,靜心等待,等大軍練成,再圖誌向呢?於是曾國藩“打落牙和血吞”,移師衡陽,再練新軍。這一忍,不是退一步天地寬了嗎?

小不忍則亂大謀,曾國藩深知其理。特別是身處困境之時,靜心忍性更是跳出困境的要訣之一。

祈門之困,對曾國藩來說,也幾乎是絕境。但曾國藩也以超凡的毅力和定力,忍小圖大,一直堅挺不退,三次遭逢絕境,卻最終三次絕處逢生。

1860年6月,曾國藩和胡林翼打算攻下安徽,定下計謀包圍了安慶。為便於指揮,曾國藩將大營移至皖南祁門。祈門實際上並不適合駐軍,易攻難守,很多人勸曾國藩移師東流,更便於防守,更安全。但曾國藩已經上奏朝廷,如果此時移駐他處,不僅會有一個欺君罔上的罪名,還可能渙散軍心,擾亂戰局,切不可因小失大,為自己的安危著想而不顧大局。所以,權衡之後,曾國藩決定還是堅守祈門。

1860年12月1日,李秀成帶兩萬人“突由羊棧嶺竄入,圖解休寧之圍,斷鮑、張兩軍糧路”,羊棧嶺距曾國藩祁門大營僅六十餘裏,祁門防守兵力單薄,曾國藩大營內僅有三千餘人,而太平軍卻是人多勢眾。當時,曾國藩料定難以活命,連遺囑都寫好了,向弟弟曾國荃和曾國葆妥善安排了後事。但是李秀成的大軍被湘軍悍將鮑超、張運蘭擊敗,被迫退出羊棧嶺,使曾國藩絕處逢生。但僅僅半個月後,危機再次降臨。

1860年12月中旬,太平軍兵分三路再次向祁門地區發動進攻,曾國藩的大營四麵楚歌,又一次陷入絕境之中。他在家書中說:“自十一月以來,奇險萬狀,風波迭起。文報不通者五日,餉道不通者二十餘日。”可見當時情況已十分危急。後來,曾國藩急調悍將鮑超救援,擊敗了太平軍,恢複了糧道,暫時度過了危機。但祈門之困遠未全解。

1861年3月起,太平軍連續對祁門大營發起進攻,多次擊敗湘軍的抵抗,進至離祁門僅僅二十餘裏的地方,這次曾國藩處境更加危險,他連自殺的寶劍都準備好了,甚至做好了一切準備,單等太平軍攻入大營即以身殉國,絕不做俘虜。但是,上天似乎特別眷顧那些能忍能挺、堅持到底的人。恰在此時,湘軍另一首領左宗棠於江西景德鎮一帶大敗太平軍,並包抄祁門太平軍的後路,迫使其撤圍而去,曾國藩再一次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