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探討思維科學理論,增強醫務人員創新意識(2 / 3)

醫學思維科學是思維科學的分支,是研究醫學思維發生的大腦活動機製、醫學思維規律及對這些規律的評價與認識。臨床醫學思維是研究臨床實踐過程中從臨床觀察、臨床檢測、臨床實驗到臨床診斷、臨床治療乃至康複各個階段,所應用和體現出的自然科學的方法論。

臨床醫學思維屬於思維科學的一種重要形式,除具有思維科學固有規律外,還有其獨有的特點:

(一)對疾病認知上的艱難性

從係統論觀點看,疾病是人體係統在一定層次和一定部位的失序、失調和失穩。即:機體在一定病因作用下,一定部位、一定層次的穩態失衡,在結構、功能、代謝、控製或遺傳上發生了異常變化。而疾病反映在病情、病種及病人身上又有其固有的特點,因此對疾病認知上有許多是難以預料的。

1.病種的複雜性

危害人類的疾病多種多樣。有人統計,近幾十年新發現的疾病就有上萬種之多,臨床症狀達l0萬種以上,就常見病和多發病而言就有數百種,.還有許多不能認知的特殊疾病和地方性疾病。隨著科技進步、生產力發展以及人類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的變化,還在不斷產生和發現新的疾病。另外,由於人體具有極其複雜的結構和功能,其中許多奧秘尚不為人所知,疾病因素多種多樣,有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氣象的、地質的、遺傳的,也有多種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加之個性特征、體質、生物體差異等,患者的疾病種類千變萬化,給對疾病病種的認知帶來了複雜性特點。

2.病情、療程的動態性

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具有顯著的動態性,主要表現為:

(1)病情發展的階段性病情的發生、發展都具有一定的階段性。一般而言,急性疾病均有潛伏期、發病期、發展期:恢複期,若治療不當就會轉為慢性病;有的病情進入變化期乃至死亡期;有的疾病則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有的疾病還有自身特殊的階段性;而有的疾病發展的階段性尚不夠明顯。

(2)病程轉歸的多樣性疾病因不同的因果聯係,或累及和損害多處器官組織,或病程的不典型出現多種發展的可能性,常有並發症,其病程的轉化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也有內在規律性。因此,其在疾病轉歸過程中需要具體分析可能出現的多種因果聯係,把握病情變化的條件,掌握其規律性,以期取得良好效果。而在病情轉歸中出現的醫療意外是難以避免的,為診治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3.病人個體的差異性

由於病人個體的遺傳因素、個性素質、神經類型、免疫功能、代償能力以及後天獲得的各種條件因素都各有不同,表現出不同的應激性、適應性和易感性,而且疾病過程的表現形式也異常複雜。加之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等種種影響,使疾病在發生、發展與轉歸過程中更為複雜,也就增加了疾病表現形式的個體差異性。

(二)對疾病診斷的概然性

隨著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高技術設備的飛速發展,並很快成為臨床診斷的重要手段,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診斷水平。然而,任何高新診斷技術總是在一定條件下對病人所做的具體檢查,隻能反映機體某個方麵的改變,麗不能反映其整體變化;隻反映疾病某一瞬間的狀況,而不能反映疾病的整個過程;各種數據隻是一個大致的範圍,不能排除可能出現的假象或實驗誤差等。因此,各種高新技術檢查包括實驗室檢查資料都具有一定局限性,必須結合病人的病情、病程等臨床症狀全麵的綜合分析,這就使臨床診斷結果帶有一定的概然性。同時,還要注意疾病的複雜多變和病人個體差異性,可以使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對同一檢查有不同的結果;有的結果也並不反映病情,甚至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這就要求臨床思維不能單一、固執,一旦出現檢查結果與臨床情況不一致時,就要立即去尋找原因,甚至做重複性檢查,並對其結果反複研究比較,最終求得正確的診斷。

(三)對疾病治療的風險性

上述資料表明,臨床醫學本身是一種多技術、高難度的職業,因此也具有高風險性的特點。

目前,臨床醫學有三大難題困擾著各國醫學界:並發症、誤診和醫療意外。再高明的醫生對一定的並發症是難以避免的,隻能將並發症所造成的損傷降到最低限度;因為世上醫學有許多未知數和未知領域,醫學不可能解決一切疾病的診治問題,誤診則又是不可避免的,隻能將誤診率降到最低;由於醫學上未知領域太多,醫療技術水平又受到各種條件的限製,臨床上出現的醫療意外也是難以預料的,隻能在設計幾種方案中取其最佳的,一旦出現醫療意外便積極采取各種補救措施減少其不良後果。並發症、誤診和醫療意外這三大難題,加之診斷的概然性特點就決定了對疾病治療的高風險性。為了減少醫療上的風險陛,在不斷提高臨床醫學的診療水平的同時,還要求醫務人員的臨床思維的多樣性、靈活性,決不能囿於單一思維,要開闊眼界,不斷開拓臨床思維的新途徑、新境界。醫療行為與創造性思維

醫療行為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它的每一項新發現或新發明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創新思維,並遵循其內在規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高新技術,為診治疾病作出了傑出貢獻。

(一)人體器官移植中的創新思維

人類關於器官移植的思想古已有之。埃及金字塔邊的斯芬克斯獅身人麵像,傳說中這個吃人怪獸,是被古希臘英雄俄狄浦斯揭開謎底之後而被移植到人頭上的;古希臘詩人荷馬也曾描述過獅身羊身蛇尾的嵌合體;傳說中國古代神醫扁鵲曾經為人做過換心術,挽救了人的生命。這種思維活動均屬於樸素的幻想思維,而把這種幻想思維變成現實的是始於l8世紀西歐學者做組織或器官移植的動物實驗;l902年,西方學者Alexisearrel等人用套接血管法施行自體、同種和異種的腎移植動物實驗;l905年,美籍法國學者阿曆克西斯·卡雷爾(A·Carrel)把一隻小狗的心髒移植到一隻大狗的頸部,卡雷爾以此作為器官移植的先驅獲得了1912年諾貝爾醫學獎。這不僅是醫學的重大成果,也是人類創新思維獲得的巨大成就。然而,人們的創新思維並未停止,特別在遇到挫折或難題時,才能使人們的思維得以更新、發展,不斷推動醫學的進步。l936年,俄國科學家首次為尿毒症患者進行腎移植,但由於對免疫排斥反應的一無所知,因此接受移植的病人隻活了很短時間。於是科學家們汲取了這個教訓,將直觀思維與聯想思維相結合,在排斥反應和組織配型上作了大量研究工作,促進器官移植進入了新階段。1954年,約瑟夫·默裏(JosephMurmy)在波士頓成功地做了世界上第一例人體腎移植手術。l956年,美國西雅圖的唐奈·托馬斯(E·donnallThomass)成功地進行首例骨髓移植手術,使得白血病患者得以治愈。倆人開拓陛的研究開辟了器官移植新時代,獲得l990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值得稱讚的是1967年12月3日,南非開普敦市的巴納德(C·Bamoaxt)醫生將一位死於交通事故的24歲女性的心髒植入了一位54歲的名叫瓦沙康斯基的男性體內,獲得了成功。然而,抗排斥免疫反應一直困擾醫學界,經過艱辛努力、大量實驗,l978年,新一代免疫抑製劑環孢素A的問世,加之組織配型工作的發展和外科移植手術技術的提高,使臨床同種移植的療效明顯改變。90年代後,器官移植在存活率、移植數量、開展器官移植的機構等各方麵均大幅度增加,器官移植已成為常規手術。l968年,美國通過了哈佛大學醫學院提出的又一個創新思維的成果——腦死亡標準,在法律上保證在心跳著的腦死亡屍體上摘取器官,促進了器官移植進入了嶄新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器官移植得到飛速發展,取得了令世界同行矚目的成績。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大多數人在觀念與思維上尚不能接受腦死亡標準,這直接著影響器官移植的發展。慶幸的是近年來,我國醫學界和國民正突破觀念與思維上的束縛,已著手腦死亡立法的籌備工作,這必將推動我國器官移植劃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突破常常是以觀念與思維的進步為先導,觀念的進步、思維上的革命正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