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64年末,研究所已經從籌建時期的幾個人猛增到695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34人,技術工人87人,行政人員135人,士兵39人。這支具有較強航空事業心和獨立工作能力的航空附件科研技術隊伍已經初具規模。

一麵抓基建,一麵抓科研。陳禦風要求條件再艱苦,科研工作也不能停。他抓住科研課題研究,組織、鼓勵技術人員承擔科研課題。在陳禦風的領導下,完成了對米格-21飛機的技術摸透工作,參加了RF-101、U-2敵機殘骸的分析工作,拿出了科研成果。在摸透米格-21飛機的基礎上,拿出了分析報告,並組織進行了試製,取得了成功。

陳禦風非常重視試驗設備的設計和建造工作,通過購買、仿製、自製等多種方式建造了一批適應科研生產的,初具規模的各種試驗台和試驗附屬設備。到1965 年1月,已經建立起試驗設備59台,加工設備13 台,測試設備225 台,機電設備113台。

到1965年1月,研究所完成了航空研究院下達的科研任務22 項,新型號任務5項,大型試驗設備研製3項,試驗研究課題5項,出版了科技情報17期,編寫了飛機型號資料2000餘份,編製了《技術文件管理製度》《圖樣管理製度》等22項技術管理製度。建立了泵研究室、液壓研究室、機輪刹車冷氣研究室、高空研究室、設備研究室、情報資料室等7個綜合專業研究室,1個試製車間。

在陳禦風和他的同事們的努力下,在幹部職工的無私奉獻下,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初步建立了飛機附件研究所的各專業,以及專業研究領域,奠定了專業發展的整體框架。這些專業的建設和儲備的人才,為後來航空附件研究所的發展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1965年6月,陳禦風調任航空情報研究所任所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迫害,1969年11月因病去世,享年54歲。

注 釋

[1]. 1公頃=1 × 104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