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亞(1916.12—1996.11),江蘇邳縣人,江淮儀表廠(2009年12月與皖安機械廠合並為合肥江航飛機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江航)廠長。1939 年參加抗日青年救國團,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邳睢縣望山鄉黨支部書記,1942年任邳睢縣九區分區委組織委員,軍分區武裝工作隊幹事,1943 年任邳睢縣占城區分區組織部長,在邳睢地區堅持邊區發動群眾被地委評為模範工作者。1945年任邳睢縣八集區分區書記、武裝工作大隊政治委員、三區工委書記、縣委副書記、縣長。1951 年進入航空工業,先後擔任國營第112 廠(現中航工業沈飛)行政科科長、副廠長;119廠黨委書記;1963年3月任江淮儀表廠廠長;1970 年任國營第105 廠(現中航工業津電)革委會副主任;1978 年任國營惠陽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惠陽)黨委書記。1988年榮獲航空工業部頒發的“獻身航空工業三十年”榮譽證書。1992 年3 月離休,1996年11月去世。

1963年3月魏振亞被任命為江淮儀表廠廠長。江淮儀表廠建廠初期,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的後期,生活條件較為困難,人員來自四麵八方,思想尚未安定。魏振亞大刀闊斧地搞精簡下放,管理、技術人員深入基層一線。由於是航校改建工廠,能作為生產基地的隻有兩幢教學樓和兩座師生食堂,其他大部分是利用航校臨時實習工廠,生產條件十分簡陋,與軍工生產條件要求遠遠不相適應,若等待基建上馬新廠房建成投產,要拖延兩三年時間,是等還是因陋就簡搞生產,答案無疑是不能等待。在這樣條件下,魏振亞組織幹部群眾采取“邊基建、邊試製、邊生產”的方針,加快試製和生產軍品,滿足空、海軍和主機廠的配套需要,全廠幹部職工發揚了“艱苦奮鬥、勤儉建廠”的精神,利用原合肥航校實習工廠的臨時廠房安排生產民品,同時組織力量進行軍品試製投產。

1963年9月,YSL-1氧氣示流器仿製試生產定型,隨後生產和交付批量產品。1964年魏振亞帶領領導班子仍圍繞“三邊”方針,發動廣大職工大搞基建抓生產。基本建設進入高潮,軍品試製投入重點,各項工作走上正軌。工廠於1965 年8 月全部建成投產,僅用2年零2 個月的時間,9 月17 日,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吳融鋒代表三機部對工廠進行驗收,經全麵鑒定,全部工程符合國家批準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工程質量全部合格,同意驗收。工廠建設速度之快,質量之好,設計標準較高,生產生活、工作環境安排緊湊、合理,被稱為“江淮一枝花”,基本滿足供氧裝備生產需要。

隨著殲擊機配套的產品全麵投入,魏振亞組織在確保配套進度前3 年定型的6 個產品基礎上,1965年初又定型YK- 3高壓開關。根據三機部的部署,寶成儀表廠(現中航工業寶成)供氧裝備的生產線撤銷,批生產品種全部轉入江淮儀表廠包幹完成,魏振亞帶領幹部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滿足了空、海軍和主機廠配套需要。

江淮儀表廠建廠3 年來,在魏振亞的帶領下,為空、海軍和主機廠提供了急需的供氧裝備和修理用的零備件,在經濟上實現扭虧為盈,充分發揮了投資效果。在管理上建立和健全了有關規章製度,初步加強了基礎性工作,整頓了原始記錄,修訂了技術定額,為加強企業管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產品技術上,完成了0 ~12 千米低空全套供氧係統的仿製試生產,培養和鍛煉了航空供氧裝備專業技術隊伍,為今後生產中空和高空全套供氧係統積累了經驗。

在抓生產的同時,魏振亞和工廠黨委緊密溝通,建立健全了組織機構,加強職工政治思想工作,開展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職工精神麵貌大有改觀,調動了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好人好事層出不窮。為工廠組織新的生產高潮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和思想、技術基礎,給工廠創造了大好形勢。在“四清”工作隊黨委指導下,魏振亞主持召開了備戰生產動員大會,闡明了形勢、明確了工作步驟和措施計劃,發動群眾,把備戰計劃落實到小組和個人,以三結合的方式逐項突破試製成功當時蘇式供氧裝備中難度最大的YTQ-1氧氣調節器,為結束仿製、開始自行設計製造打下了基礎。

1970年7月,魏振亞調離江淮儀表廠,先後任國營第105 廠革委會副主任、國營惠陽機械廠黨委書記。1992年3月離休,1996年1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