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修(1911.3—),河北安國人,國營第112 廠(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沈飛)首任黨總支書記。1937 年10 月參加冀中人民保衛軍,先後任代司務長、特種兵連隊文書。193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3月—1940年1月,在河北抗日大學二分校學習,此後在冀中八分區任連副指導員、指導員,縣支隊宣教幹事,作戰科副科長、科長,蒙民支隊副政委、團政治處主任等職。抗日戰爭時期,1942年在“五一”反掃蕩中因戰績顯著被授予一枚銀質獎章。華北和東北解放後,又被授予榮譽證章一枚、解放紀念章二枚。1950年6月任東北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機務處第五廠第一任黨總支書記,1951年6月任國營第112廠黨總支書記。1951年12月奉調離廠,先後任沈陽機械廠黨總支書記、中共沈陽市委黨校副處長、沈陽通用機械廠黨委書記、沈陽市委幹部學校處長等職。1977年12月離休。
1951年6月29日,國營第112廠正式成立,張世修被任命為黨總支書記。工廠建立了黨的組織並設總支部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黨的組織路線,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具體負責管理黨員和幹部。當時,黨總支辦公室隻有工作人員3 名———副總支書記和2名幹事,沒有專職辦公室主任。
建廠初期的黨總支,要負責全廠黨的工作,對行政實行保證監督,並領導以黨、政、工、團負責人和工人代表為成員的管理委員會,討論決定一切重大問題。
工廠創建伊始,空軍就有大批飛機、發動機亟待修理。但因工廠規模很小,而且技術陳舊,設備也不配套,生產能力嚴重不足。所以,抓緊基本建設、安裝機床設備、壯大職工隊伍、迅速形成修理能力、滿足空軍作戰需要,並為今後的發展創造物質條件,是當時最為緊迫的任務。然而,由於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的破壞,工廠遭受的損失嚴重,重要設備被搶劫盜賣一空,解放後空軍接收的時間又很短,因此修複和擴建的工作非常艱巨。
盡管如此,黨和政府對航空工業的建設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懷。黨中央、政務院發出“全國支援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周恩來總理指出,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道路,是先搞修理,再由修理發展到製造。在黨和國家“要物給物,要人給人”政策的支持下,大大加快了工廠的建設進程。
張世修作為總支書記立即組織廠內幹部、職工開展迎接支援工作。從全國四麵八方來的職工,來到工廠後住在條件極差的舊平房和臨時工棚裏,外麵下大雨,裏麵下小雨,生活非常艱苦。他組織工廠領導研究決定,第一期修建工程,首先是搶修舊宿舍和部分廠房,解決水、電、路三通問題,為安排好職工生活和迅速修理飛機提供了基本條件。並安排除組織一部分對機床設備較熟悉、技術水平較高的技術人員、老工人負責搶修急需的及損壞較輕的飛機外,其餘大部分人員都投入第一期修建工程。
1951年,工廠成立之時,正值全國鎮壓反革命運動形成高潮時期,在緊張的建設中,工廠黨總支開展了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運動中逮捕了9 名反革命分子,先後開除和解雇了一部分危害分子,純潔了職工隊伍。張世修帶領黨總支及時掌握職工思想動態,認真宣傳黨的政策,並結合當時的政治運動,針對幹部、職工來自全國各行各業和大城市的特點,他在職工中認真組織開展了“加強職工隊伍團結,勇於做一個航空事業的開拓者”和艱苦創業的教育,激勵大家的光榮感、事業心和團結奮鬥精神。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廠黨總支在他的帶領下,積極與中共沈陽市委、市政府有關部門協調溝通,得到了市裏的大力支持,妥善解決了職工家屬住宿、醫療、子女上學等生活問題,使他們切身感受到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1951年10月31日,航空工業局通知,將東北各航空工廠的企業工作標準由原來的三類改為二類,企業津貼也由原來的5%改為10%。張世修立即組織召開黨總支會議,決定工廠從11月1日起實行這一標準,鼓舞了廣大職工參加航空工業建設的積極性。
1951年12月,張世修因工作需要調離工廠,先後任沈陽機械廠黨總支書記、中共沈陽市委黨校副處長、沈陽通用機械廠黨委書記、沈陽市委幹部學校處長等職,1977年12月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