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焰(1919.1—1996.3),湖北大冶人,國營第 112 廠(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沈飛)首任廠長;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簡稱試飛院)首任院長。1938年參加革命,1939 年1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 年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3月任延安航空機械學校物理教員,7月任延安軍事學院物理教員,1944年11月任抗日軍政大學數學及地形學教員。1946年10月任張家口航空站機場勤務科科長,同年隨航空站到東北,先後任哈爾濱酒精廠廠長,東安航校機務科科長、修理廠副廠長等職。1948 年11 月任東北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機務處第三廠廠長。1949年調任該校機務處第五廠廠長。1951年6月任國營第112廠首任廠長,1952年7月改任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56年6月任副廠長兼總工藝師。1958年8月,奉命組建飛行試驗研究院,被任命為首任院長。1970 年10 月調往上海擔任“708”工程設計組組長、辦公室主任。1983 年離休,1996年3月去世。
1948年11月初,熊焰接到沈陽軍事管製委員會的命令,負責接收東塔飛機場(原滿洲飛機製造株式會社)。熊焰帶隊進駐後,將該機場改名為東北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機務處第三廠(後稱空軍三廠)。10多天的招工和整頓,能生產的機床都開動了起來,工人有了活幹,個個喜氣洋洋。
1949年,為盡快將北陵機場組建成飛機修理廠,熊焰再次受命,組織接收了北陵機場,並在北陵機場建立了東北航校機務處第五廠(後改稱空軍工程部東北修理總廠第五廠,現中航工業沈飛)任廠長。該廠當年修複了第一架美式P-51“野馬”式戰鬥機,到1949年底,共修複30多架P-51飛機。1950 年抗美援朝開始,熊焰領導工廠經過3個月的日夜苦戰,完成了從蘇聯購置的100 架米格-15 噴氣機的組裝任務,使中國空軍擁有了第一批噴氣式飛機。接著,又完成了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親自交辦的3027對副油箱的生產任務,並保證了赴朝作戰受損飛機的及時修理。
1951年6月29日,國營第112廠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誕生。熊焰由空軍第五廠廠長轉任112廠廠長。當時,全廠有職工697人,占地麵積30多萬米2。其中建築麵積近5萬米2,設備232台。在生產技術條件非常薄弱的情況下,熊焰帶領職工戰勝了困難,出色地完成了雅克-11教練機、米格-9和米格-15等幾百架飛機的修理和幾千台副油箱製造任務,並在蘇聯專家指導下,試製成功了米格-15飛機的前起落架和拉-9飛機的機翼,在掌握製造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為此,航空工業局予以工廠通令嘉獎。
1952年7月,熊焰根據航空工業局提出的“熟練修理技術,加強配件製造能力”的工作方針,貫徹執行總工程師顧問的建議,使工廠逐步由大修走向製造的軌道。到1952年底,共試製了63項米格-15飛機組合件,並完成了3034件空軍零備件訂貨任務,為試製整機打下了基礎。
1953年5月,工廠被列為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開始了我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的大規模基本建設和米格-17Ф飛機的試製工作。在米格-17Ф飛機試製中,熊焰主管全廠的技術工作。當時生產準備是新飛機試製的一大難題,大部分工裝是蘇聯提供的,全部要進行清理、檢查、對合,有的要經過檢修才能投產使用,缺的工裝要自行補製,大量的技術資料要翻譯、校對,這些都在熊焰的領導下緊張而有序地進行。特別是許多重要的技術文件、圖樣,他逐頁、逐張審查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