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王弼會同有關人員親自深入四川、陝西等地,檢查了中專、技校和工廠的教育及員工培訓等工作情況。他發現西安航空技校勤儉辦學的經驗,及時向趙爾陸部長做了彙報,並積極推廣西安航空技校的經驗。5月30日《人民日報》以《窮學校能培養出好學生》為題報道了西安航空技校勤儉辦學的經驗。當時西安航空技校勤儉辦學成為全國教育界的一麵紅旗,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表揚,對當時中專、技校辦學方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王弼對發展我國的航空降落傘事業付出了辛勤勞動。中國的降落傘生產,幾乎是白手起家。1955年初,航空工業局決定南京降落傘廠(現中航工業宏光)由王弼直接領導。王弼親率工作組到廠工作,提出了集中力量生產110型降落傘的方針,並親赴上海幫助解決特紡材料的生產與供貨問題,還協助工廠製定了建議上級成立降落傘國家試放鑒定委員會等5項措施。這些措施大大鼓舞了全廠職工的士氣,發揮了技術人員的積極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產品質量。1955年11月,工廠試造的110型和112型降落傘經上級組織試放、鑒定,雙雙獲得成功。

王弼一貫重視產品質量和檢查工作。1953年,王弼負責抓檢驗處的工作。在王弼的主持下,健全了航空工業局檢驗處的組織機構,修改了檢驗工作條例,製定了工廠總裝車間檢驗室的職責範圍,製定了有關事故報告的規定。為了搞好航空產品質量,他還強調要開展場外調查,及時反饋部隊使用情況。在“大躍進”年代大砍機構時,局機關撤銷了檢驗處,王弼持反對意見。

“文化大革命”開始,王弼受到打擊迫害。他雖年過七旬,身患重病,仍要下廠蹲點勞動。當時工廠一片混亂,產品質量低劣,他痛心疾首,憂心如焚。他沉痛地說:“質量不好,要自我毀滅。製造飛機,不像製造汽車,出了故障,可以停下來修理,飛機在空中出了故障,要機毀人亡。”他不顧重病纏身,寫出上萬言的建議書,提出質量是生產的核心。不合格的產品,生產得越多,浪費就越大。王弼至死不渝,堅持“質量第一”的精神,深受航空工業廣大職工的尊崇和稱頌。

1956年,王弼參加全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製訂,並擔任航空組副組長。由於導彈的出現,當時有人認為飛機即將完成它的曆史使命,勢必要被導彈全部代替,因此主張在中國應全力投入火箭的研究試製。王弼堅持正確的主張,和徐昌裕等同誌提出火箭與飛機必須同時進行,主要力量可以放在火箭方麵,但應在生產飛機的基礎上搞火箭。

1976年3月,他向毛澤東主席、軍委葉劍英副主席提出“組織各部門有造詣的航空技術專家,加強科技建設力量,組織生產高速度、高質量的飛機”的建議,以縮小我國飛機與國際水平的差距,表現出王弼對黨、對航空事業的一片赤誠之心。

王弼於1977年8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