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設計質量,減少缺陷,劉總采取了精益求精、博采眾長和“開放式”的態度。特別邀請了北航陳光教授、606所周鎬和蔣福慶兩位副老總和一些技術專家認真審查,嚴格把關。
從1989年7月立項,年底提前完成了七級高壓壓氣機、短環形主燃燒室工程圖設計,並開始加工製造。期間,林部長派張洪飆副總師到624所“坐鎮”指揮70天,幫助落實加工,協調有關事宜;又派部科技委副主任張池前來指導七級高壓壓氣機研製。至1991年,七級高壓壓氣機和短環形主燃燒室試驗性能全部達到設計指標,研製目標提前實現。給624所帶來了難得的喜悅和鼓舞。
“三大高壓部件”研製在劉總心目中隻是“一小步”,更重要的在於“中推核心機研製”。
對核心機研製,劉總做了許多前瞻性的工作。在“三大高壓部件”進入加工後,劉總就布置中推核心機立項論證並提前啟動了中推驗證機兩個不同推力量級的方案設計,在此基礎上采取將核心機從驗證機中“脫出來”的方式開展核心機的設計工作,這樣既加快了設計進度,又有利於與驗證機的科學銜接。
1990年8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來624所視察指導工作,強調中推發動機一定要靠自力更生,靠你們624所把它搞出來,越快越好!
在中推核心機方案設計階段,劉總采取並行工程模式,將“設計、加工、試驗”緊密地三結合,並突出了四大特點:一是緊扣未來驗證機目標,確定合理的設計程序和原則;二是大膽吸收國內外的成功經驗,采用一些必要的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結構,以保證核心機的先進性;三是把消除臨界轉速的振動值過大作為重要目標,采用3種並行設計方案;四是大膽采用單元體結構設計,與現代國際先進技術接軌。
1991年9月,在部發動機總公司周曉青總師主持下,北航陳光教授擔任專家組組長,對中推核心機的技術設計進行評審,認為設計合理、方案可行,可以轉入工程設計階段,又好又快地提前完成了中推核心機的設計工作。
科學求實,核心機地麵試驗一舉成功
“核心機性能考核試驗”,分為地麵台和模擬風扇出口狀態的高空台試驗兩個階段。
在主承製單位430廠的積極努力下,凝聚了全行業智慧和心血的我國第一台中推核心機,沿著被稱為“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於1992年11月21日運抵624所試驗現場。
劉總從整體、係統、全局出發,在核心機加工階段,就開始了試車工藝文件、台架改造、測試係統的準備,從而確保了核心機一到所後就可上台安裝。
新發動機試驗的風險是很高的。國內外在新發動機試驗中發生爆炸、燃燒、破壞的事例屢見不鮮。憑著劉總豐富的試車經驗,對核心機的狀況、對試車台和試車操作人員技能的了解,現場指揮部決定由他擔任中推核心機試驗現場總指揮,全權處理試驗中的緊急情況和技術問題。
經過認真籌劃,第一台核心機到所後隻用了6天時間就上台準備就緒,於12月3日首次點火,一次成功。12月4日中推核心機連闖起動、點火、冷懸掛、一階臨界轉速等難關,6次點火,次次成功,12月5日順利達到規定轉速,提前21天完成第一階段試驗任務,取得了“三個一次成功”。
12月9日又進行4次開車,達到11150轉/分,距地麵最高轉速尚差約2500轉/分。這時是繼續試驗還是下台分解,現場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必須做出一種選擇。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劉總身上。
劉總從容不迫,仔細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檢查了所有的參數記錄,一切正常。於是他說:“按試驗大綱規定,下台分解的意見是對的,但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現在一切參數正常,渦輪後溫度比設計值低100℃,振動值不到2g,滑油回油濾檢查也很正常,如果下台分解,重新裝配,不但會耽誤很長時間,而且這次分解裝配在所內是第一次進行,能否一次就達到430廠的裝配質量還不好說,可能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從試驗監測參數來看,我判斷繼續試驗不會有大的問題。因此,我的意見這次暫不下台分解,可以繼續進行高轉速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