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朔的推算,使發怒的漢武帝由怒而笑,的確達到了寓莊於諧的幽默效果。
寓莊於諧法的特點即以輕鬆愉快的形式,詼諧風趣的語言,表達莊重嚴肅的道理,使人在喜悅和諧的氣氛中,接受道理,服從對方,從中表現出你強烈的幽默感。
創造和諧愉悅之氛圍,是寓莊於諧法的要素之一。在感情對立的條件下,說理的效果往往因對方的情感而銳減,對立的心理障礙使對方接受意見的能力劇減,而詼諧幽默創造了喜悅和諧的氣氛,這時提防和抵觸的心理大大減弱,嚴肅的話題才易於讓對方接受。
寓莊於諧,諧是手段,目的是為了教育對方,倘若沒有明確積極的目的,則無法收到應有效果。
10.隱藏真相的假戲真做
假戲真做法是把自己真正的感情隱藏起來,把虛情假意表達得十分真切,從而產生幽默的方法。
《諸葛亮出師》的一場假戲真做的戲,是非常幽默生動的。
例1
諸葛亮少年時和徐庶、龐統等同拜司馬徽為師。
三年師滿,先生說:“從現在到午時三刻,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莊,誰就算出師了。”
弟子們急得抓耳撓腮,有的呼叫:“莊外失火!”
有的謊報:“家中來人,母病危,要速回。”龐統說:
“如果讓我站在莊外,我一定能想出辦法,請先生允許我到莊外走走。”這些都沒有得到先生的同意。
午時三刻就要到了,諸葛亮一臉怒氣,摔摔打打地直奔堂上,指著先生的鼻子怒叫道:“你這先生太刁鑽,盡出歪題坑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了!還我三年學費!快還我三年學費!”
一席話把先生氣得渾身顫抖,喝道:“快把這小畜牲趕走!”諸葛亮卻拗著不走,徐庶、龐統好歹才把他拉了出去。可一出莊,諸葛亮就大笑起來,撿起一根柴棒,跑回莊,跑在先生麵前說:“方才為了考試,不得已衝撞恩師,弟子願受罰!”說著送上柴棒。
先生這才轉怒為喜,拉起他說:“你可以出師了。”
為了完成考題,諸葛亮活靈活現地表演了對先生的憤恨情緒,激怒司馬徽,將他逐出莊。這場假戲真做真是絕妙,顯示了諸葛亮超人的智慧。
林肯總統為了打發一位不速之客,也演過一出假戲真做的小品,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2
一天,林肯總統身體不適,不想接見前來白宮嘮嘮叨叨要求一官半職的人。
但一個令人討厭的家夥賴在林肯身旁,準備坐下來長談。林肯非常厭煩,但出於禮貌不能直接把他趕走。
這時,正好有總統的醫生走進房裏。林肯急忙向他伸出雙手,問道:“醫生,我手上的斑點到底是些什麼東西?”
“那是假天花,就是輕度的天花。”醫生說。
“我全身都有。”林肯說:“我看它是會傳染的,對嗎?”
那位來客聽到這番話,馬上站起來,大聲喊道:
“好吧,我現在不便多留了,林肯先生。我沒有什麼事,隻是來探望你的。”
“呀,不必這麼急急忙忙嘛,先生。”林肯輕快地說。
“謝謝你,先生,我下次再來看你。”說罷他朝門外頭也不回地走了。
林肯先生的假戲真做,還有賴於醫生的配合協助。他的假天花”,嚇走了不速之客,足見他善於急中生智,並顯示出名人的幽默感。
假戲真做法就是將計就計,在對方的圈套外設一個圈套,接著演戲是要依順敵意,誘使對方上鉤,這樣才能以謬製謬,以惡還惡。
例3
明初年間,某地有一知府姓曹,自稱是三國曹操的後代。一日曹知府在看戲,正逢演《捉放曹》。扮演者姓趙名生,演技高超,把曹操的奸詐、陰險表演得淋漓盡致。曹知府見到自己的祖先被侮辱,不禁大怒,當即派公差捉趙生進府,要治他的罪。
公差去捉趙生時,趙生不知其故,公差以實情相告。趙生聽後,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進了縣府。
曹知府見趙生昂然而來,拍案喝道:“大膽刁民,見本府為何不跪!”
趙生瞪眼反問:“大膽府官,既知曹丞相蒞臨,怎能不供蒞臨迎接!”
曹知府氣得臉色發青:“你,你,誰認你是丞相?
你是唱戲假扮的。”
趙生冷笑一聲:“哼!大人既然知道我是假扮者,為什麼還要派人將我抓來治罪呢?”
曹知府張口結舌,無話以答。隻得將趙生放了。
假戲要真做。戲是假的,但反擊是真的。因此,不但要演得像,誘使對方上當,而且要演得真,來真格的,更要演得好,才有好的效果。
假戲真做,演的是假戲,但如果演得不真、不像、不好,那麼就失去幽默的效果了。
11.回避衝突的迂回曲折法
觀點的對立,可以是針鋒相對,誓不兩立;也可以是緩衝的、不明顯的或僅僅表現為一種心理上的不相容,這就是“回避衝突法”。
不管哪一種對立形式,作為論辯,都必須通過一定的言語衝突形式表現出來。
例
有一位男青年對一位姑娘糾纏,請看他們的一段對話:
男:“我好像在哪兒見過你,你貴姓?”
女:“我姓我父親的姓。”
男:“那麼,你父親姓什麼?”
女:“當然姓我祖父的姓。”
男:“你做什麼工作?”
女:“幹四化工作。”
男:“你家住在哪裏?”
女:“祖國大地上。”
男:“你家有幾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