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1 / 3)

8.耐人尋味的一語雙關法

一語雙關幽默法是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語句的同義、諧音關係或能容納不同內涵的概念,有意識地具有雙重意義,簡而言之為“話中有話”。表現得含蓄委婉,生動活潑,風趣詼諧,能給人以意外之感,又使人回味無窮。

為了保證思路的一貫,所使用的概念必須統一,不能朦朧模糊,不能任意轉移或偷換,否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論是書麵的還是口頭的都無法深入進行下去。所以,人們為防止概念被偷換,都得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是一又是二。

然而,幽默卻可以是一又是二,一語雙關常常是用來轉移概念的良好媒介。幽默可以超越通常的理性邏輯規範,它可以因概念轉移而提高其價值,這一點與科學研究有著明顯的不同。在科學論文中,為了防止概念轉移,就要對基本概念下嚴密的定義,而在幽默思維中,就絕對不用這種方法。為了方便於概念轉移,有幽默感的人專在那些界限比較模糊的概念上做文章,以達語意雙關的效果。

一語雙關幽默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喜歡的幽默形式,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幽默特色。

請看我國的古人怎樣對付刻薄的主人。

例1

有個有錢人,待人很刻薄。這天吃飯的時候,來了客人,他把人家留在廳堂裏,自己偷偷地溜到裏麵吃飯去了。

客人一氣,大聲說:“這座廳堂很可惜,許多梁柱被蛀蟲蛀壞了!”

主人聽見了,急忙走出來,問道:“蟲子在哪裏?”

客人笑了笑,答道:“它在裏麵吃,外麵怎麼知道?”

客人的答話是語意雙關,一是指蟲子在吃,二是指主人在吃,這就是一語雙關幽默法,即人們常說的“話中有話。”

一語雙關幽默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同一概念中包含著兩種不同的意思。即最後出現兩種概念並存,一個意思在外,一個意思在內。

在偷換概念構成幽默的方法中,一語雙關的難度最大,它既要找到一個能容納不同意思的概念,又要讓兩個意思在具體上下文中同時顯現。

如果最後這雙重意思是互相抵觸的,那麼其幽默感就強;

如果這雙重意思並不互相抵觸,而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則喜劇性就微妙些。但不管兩者是否衝突,均以互相不相協調為上。

一語雙關幽默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把你攻擊的鋒芒掩蓋起來,讓對方在你的表麵上無鋒芒的語意裏,明白你真正的意思。它的效果將使你的智慧、情感和人格得以升華,使你在社交、交談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語雙關的幽默並不為中國人所獨有,外國人也常用此法。不管古今中外,往往都以同字異義詞為媒介。

例2

以前有個財主待塾師很吝嗇,每飯隻有一碟蘿卜菜,塾師心中有氣卻不說。一日,財主請塾師喝酒,想藉此來考考學生的功課。

塾師預先囑咐學生說:“你父親如果在席前讓你對對,你看我筷子夾什麼,就以什麼相對。”

酒席上,塾師上坐,學生側坐。財主說:“先生日日費心,令徒功課想必卓有成就了。”

塾師說:“小徒學業未就,若對對尚可。”

“我出兩字對,讓令徒對。”財主說:“綢緞。”

學生望著塾師,見他用筷子夾蘿卜,於是對:

“蘿卜。”

財主說:“綢緞如何對蘿卜?”

塾師說:“蘿是絲羅的羅,卜乃布匹之布,有何不可?”

財主無言,抬頭隔著窗望見東嶽廟,又出對說:

“鑼鼓。”

學生又見先生夾蘿卜,即對“蘿卜”。

財主向兒子瞪眼說:“胡對,釧鼓怎能對蘿卜?”

先生說:“蘿是鑼鼓之鑼,卜是鐃鈸之鈸,為何對不上?”

“十分勉強。”財主說:“再對嶽飛。”

學生見先生仍然夾蘿卜,就對“蘿卜”。他倒覺得很好玩,欣賞先生大擺蘿卜陣,鬥得他爹臉紅脖子粗。

財主一聽還是“蘿卜”,就衝著兒子大吼:“混扯!這更不相對了。”

塾師慢條斯裏地說:“東家息怒,《目蓮生救母》裏有個叫卜的,是個大孝子,難道對不上嶽飛大忠臣嗎?”

財主惱羞成怒地說:“先生因何總以蘿卜讓犬子相對?”

塾師冷笑一聲,也氣憤地說:“你天天叫我吃蘿卜,肚內裝的也是蘿卜,你豈能不許我教令郎對蘿卜呀?”

這位塾師巧用“蘿卜”與“蘿布”、“鑼鈸”的同音關係,既對了財主出的對子,又表示了對財主每飯一碟蘿卜菜的不滿。一語雙關,顯出了幽默的意味。

9.和諧愉悅的寓莊於諧寓莊於諧法就是把十分莊重嚴肅的事情,采用開玩笑的方式把話說出來,以產生幽默效果。

“漢武帝看壽”這則幽默就是這樣的例子。

西漢時,東方朔滑稽多智、能言善辯。一天,漢武帝議論壽相時對大臣們說:“依我看,《相書》有一句話很有道理:‘人是否長壽,隻要看看鼻子和嘴之間的人中長短。人的人中如果長一寸,就可以活到一百歲。’”眾位大臣都應聲說:“對!陛下高見。”東方朔卻仰天大笑。

有個大臣指責他膽大妄為,竟敢取笑皇上。東方朔辯解說:“我哪裏是笑陛下,我是笑彭祖的麵長!”

漢武帝便問:“彭祖麵長有什麼好笑?”

東方朔說:“傳說彭祖活到八百歲,如果《相書》真的很準,那麼按人中長一寸壽百歲推算,彭祖的人中就應有八寸長,而他的臉豈不是要有一丈多長了。”

漢武帝聽罷,想了一會兒,也不禁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