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2
英國作家理查德·薩維奇患了一場大病,幸虧醫生醫術高明,才使他轉危為安。但他欠下的醫藥費卻無法付清。最後醫生登門催討。
醫生:“你要知道,你是欠了我一條命的,我希望你有價報償。”
“這個明白。”薩維奇說:“為了報答你,我將用我的生命來償還。”說罷,他遞給醫生兩卷《理查德·薩維奇的一生》。
這比向對方表示拒絕或懇求緩期付款的有趣得多。其方法
並不複雜,不過是接對方的詞語(生命)然後以歪解,把“生命”變成“一生”,顯然二者在內涵上不一致,但在概念上能掛上鉤就成。
借語作橋法,不一定都用於鬥智性的戲謔,也可用於一般性的調笑。其特性是抓住對方話中一句詞語,構成一個無任何攻擊性的句子。
例如:如果你丈夫氣喘籲籲地跑過來對你說:“我一路跟著公共汽車跑了回來,省下了五毛錢。”
你完全可以把“省錢”這個詞接過來,送到一個極端荒謬的境地去。你可以這樣說:“你還不如跟在出租汽車後麵跑,那可以省下十塊錢呢。”
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說: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把省下來的5毛錢放在雞窩裏孵,一個月就省下15元,一年就可以省下180元了。”
7.極力誇大的誇張渲染法
誇張渲染法是對生活中醜的因素的極力誇大、渲染,來揭示生活中的某些不合理與不合諧的現象,來對自己和他人的某些無傷大雅的缺點、毛病進行善意的嘲諷和規勸,從而產生幽默。
誇張渲染法的幽默特別需要一種設侃、達觀的態度,充滿討厭的誇張那絕不能產生幽默。有時誇張並不都能產生幽默。
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是誇張,但我們聽不出幽默,反倒有濃愁鎖眉之感。可見誇張隻是一種修辭手法,用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境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誇張渲染法之所以能和幽默與笑聯係起來,關鍵還在於它須得和“醜”——生活中的錯謬乖訛之處和人的滑稽可笑之處——緊密相連,須臾不離。
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個笑話:
例1
大詩人蘇東坡和胞妹蘇小妹以詩相嬉,蘇東坡是個長方臉,蘇小妹便戲之曰:“去年一滴相思淚,今年方流到口邊。”
蘇東坡抓住蘇小妹額頭較高的缺陷亦迎“頭”痛擊;“香軀未離閨閣邊,額角已到畫堂前。”聽完真是笑倒人也。
擦去笑出的眼淚,我們略一品味便不難看出,這則笑話用的正是極平常的幽默手法——誇張渲染法。臉可以長到淚流經年,“高額頭”可以大到先“身”奪人,真虧他們能誇張渲染得如此離奇,如此幽默。
運用誇張渲染法來製造幽默,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力。隻有那些具有卓越的想象力,方能使誇張這種很平常的修辭方法,產生出令人驚歎的高級幽默來。
同樣是拿自己的肥胖逗樂,這裏就有兩個高品味的幽默:
例2
一位著名的美國女演員說:“我不敢穿上白色的遊泳衣去海邊遊泳,我一去,飛過上空的美國空軍一定會大為緊張,以為他們發現了古巴。”
另一位英國作家濟斯塔棟曾風趣地說:“我比別人親切三倍。因為我要是在公共汽車上讓座,那位子可以坐下三個人。”
這兩個幽默都用了誇張渲染法,但由於他們各自豐富的想象力,所以毫不雷同,且各具魅力。聽到這種絕妙的誇張,往往能使人忽略了他們身體肥胖臃腫的醜的一麵,而能從他們這種雍容自信中感受到一種享受人生的樂觀生活態度,這樣,“醜”便在這種健康的心靈關照中變成了美。
此外,“順竿爬”也是誇張渲染法中一種簡單易行的幽默方法。“順竿爬”就是根據現有條件進行“合理想象”和似是而非的邏輯推理,將結果極力誇張、渲染、變形,產生諧謔的效果。
例3
一位女孩因失戀而茶飯不思,形容憔悴,她的一位女友這樣安慰她:“看你,越來越瘦,你再這樣瘦下去,我就把你掛在晾衣繩上,給我當衣架子。”說得她破涕為笑,心裏輕鬆了許多,這位女友就是由她的“瘦”“順竿爬”了一下,竟讓她瘦成一副衣架子,這顯然是一種巧妙的誇張。
隻要笑看人生,笑看自己,你便會體味到幽默的精義。
8.吹牛不要緊的荒謬誇張法
荒謬的誇張幾乎總能引起人們發笑的,因為荒謬誇張本身包含了不協調,從而則產生強烈的幽默效果。
例1
以相聲《笑的研究》為例:
甲:常言道:笑一笑,少一少。
乙:不,應該是笑一笑,十年少。
甲:一笑就年輕十歲?
乙:啊!
甲:你這是定期的?我那是活期。
乙:我們倆的存款呢。
甲:你這理論不可靠!
乙:怎麼?
甲:那誰還敢聽相聲?
乙:怎麼不敢聽啊?
甲:你今年多大歲數?
乙:四十。
甲:笑一回剩三十,笑兩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歲,說什麼也不敢再笑了。
乙:怎麼?
甲:再一笑笑沒了!來的時候騎著車子,走的時候抱走啦!劇場改托兒所啦!
這就是誇張,但這裏的誇張還不是純粹的、荒謬的誇張。所謂純粹、荒謬的誇張指的是放開膽子吹牛。可以說相聲如果沒有誇張,便幾乎不成相聲;而誇張也是幽默的重要基石,它能使平凡的生活瑣事披上一層豐富的色彩,從而產生強烈的幽默感。
古今中外愛吹牛的不乏其人,吹牛的幽默故事也聊不勝舉,現索性羅列幾則以作笑資。
例2
某把兄弟均愛吹牛。把兄說:“我昨日吃了個極大的蒸餃子,用一百斤麵,八十斤肉,二十斤菜,包了一個,蒸好了用四張方桌才放得下;二十幾個人四麵轉著吃,吃了一天一夜,沒吃到一半,不見了兩個人,遍尋無蹤,忽聽餃子裏有人說話。揭開一看,原來那兩人鑽進裏麵抱餡兒吃呢。你說大不大?”
把弟說:“我昨天吃的肉包子,那才叫大呢!幾十個人吃了三天三夜,沒見著餡兒。往裏猛吃,吃出一塊石碑來,上寫“離餡還有三十裏”。你看大不大?”
把兄說:“你這麼大包子,用什麼鍋蒸的?”
把弟說:“就是你蒸餃子的那口鍋。”
再說一則“吹牛皮”的故事。
例3
從前,有個人能吹牛,盡說大話。有一次,他對別人說:“我家有一麵大鼓,這鼓有多大,我就不說了。敲一敲,百裏內都可以聽到鼓聲。”
對方說:“這有什麼稀奇的,我們家有一頭大牛,這牛多大,咱也不說,就說牛頭吧,在江南飲水,牛犄角都頂到江北了。”
吹牛人聽了,連連搖頭說:“瞎說,天底下哪有這麼大的牛?”
對方說:“要沒有這麼大的牛,你們家的大鼓,拿什麼來蒙呢?”
吹牛大王不僅中國有,“老外”中也有不少,如果舉辦一場國際性的吹牛比賽,還不知金牌落在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