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歪打正著法
歪打正著法是一種因果關係非常自由的幽默術。它的特點是起因與結果的不相幹或不相稱。
隨便打開一本西方的連環畫,你總是不難找到偶然巧合的連鎖反感。例如一位先生匆匆忙忙衝進一間客廳,碰到一位太太身上,這位太太的茶杯落到一位老先生身上,而老先生碰破了一塊窗玻璃,窗玻璃落到街上打中警察的腦袋,警察發動全城的同伴追查,如此等等。非必然非因果性的成分越多,越能引起人的喜劇感。這種喜劇風格在西方文藝中是有傳統的。如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例如客店裏那一場,騾夫純偶然,揍了桑喬一下,桑喬又打了馬立托奈斯,老板又摔倒在馬立托奈斯身上。在現代西方喜劇中,這屬於通俗喜劇。原因是由純粹的偶然性疊加而成,柏格森把這種形式稱之為“滾雪球”的形式,它的功能是一係列由誤會使原來正常的動因變成了歪曲的結果,而且越來越歪,離原來的目的越遠,可以說越打越歪,越歪越打不著。
我國有許多喜劇之所以喜不起來,也就是在遠離目標時不善於突然地接近目標,實際上就是不善於使讀者和觀眾一次次期待落空之後,準備著再一次落空之時,突然地、偶然地、意外地把落空變成落實。風靡世界的唐老鴨故事,常常把落空累積到極點時突然讓觀眾驚訝於願望的落實。
在中國的古典正統文學中很少有這樣淋漓盡致的喜劇,但在民間文藝中則不乏這種風格的精品。
例1
在一個單口相聲叫做“小神仙”,說的是一位相麵的迷信職業者,善於製造聳人聽聞的效果。恰巧場外有人打架。一個老頭子抱著一把宜興壺往場裏擠,正好燙著一個小夥子的胳膊,兩人吵了起來。小神仙為穩住看客,就對老頭子說,你的這把壺出了格了,今天,明天,後天這三天要摔破,要是三天不摔破,保存到第四天,就價值連城,賽過聚寶盆哪。老頭子立即回家找尋安全之地,最後在牆上掏了個洞,把壺放在裏邊。誰知鄰居隻有一身會客衣服,白天穿,晚上洗,要在房間裏搭竹竿,隔牆釘了一錘子正錘在老頭子的壺上,果然碎了。
這是古典型的歪打正著,嚴重結果與完全不相幹的原因形成反差。
有時並不一定是期待的落實。而是相反,在期待和願望層層演進的過程中,突然無可奈何地落了空。這是西方古典喜劇或幽默小說的常用手法。
在中國傳統的幽默故事中,不乏這樣偶然性的連鎖結構。
例2
有一個大和尚對佛法一竅不通,有人前來問法,全靠兩個做侍從的小和尚代答。有一天一個遊方僧向大和尚請教,正巧小和尚不在。
遊方僧問:“什麼是佛。”大和尚茫然,他東顧西盼不見小和尚。遊方僧又問:“什麼是法?”他感到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隻好上看下看。遊方僧又問:“什麼是修法之道?”他自愧一無所知,還當什麼大和尚,不如伸手討乞,當叫花子,遂手伸了一下。
遊方僧出來對兩個小和尚說:“剛才我向你師父求教,我問佛,他左顧右盼,分明是說人有東西,佛無南北;我問法,他上看下看,是說法本平等,無分上下;我問僧,他閉目有語,是說‘白雲深處臥,便是一高僧。’我問修法之道,他伸出手來,當然是‘接引眾生’的意思。這位大和尚真是明心見性佛法
精通。”
這自然是屬於歪打正著之列。但是歪因正果之間得有一種表麵的歪曲聯係,這種聯係在實質上不管多麼不通,可是在表麵上要能發生瓜葛,這種瓜葛越是貌似緊密,就越能構成幽默感。
5.歪曲經典法
歪典經典法是利用眾所周知的經典作背景,然後作出歪曲的荒謬解釋。這種幽默法的戲謔性極強。
司馬遷的《史記》上有一句名言,叫做“一諾千金”,說的是秦漢之際,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季布,隻要他一答應,多少金錢也無法改變。香港有個笑話就歪曲地解釋了這個典故。
例1
有一位女士問先生:“‘千金諾’怎麼解釋?”先生說:“千金也,小姐也;一諾者,答應也。意思是:
小姐啊,你答應一次吧。”
把曆史英雄的典故通過詞意的曲解變成了眼前求愛語媒介,二者之間距離有多遙遠,則滑稽的程度有多大。
如果這種曲解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鏈鎖性的,其諧趣則相應層層放大。
例2
有一個縣官處理一切事情的惟一依據是一本《論語》,他常說:“人家都說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
何況我有整整一本。”
有一天早上,他上堂判處三個賊人。
第一個賊人偷了一隻小雞,縣官一翻《論語》,便判道:“黃昏時分,將此人判死。”
旁邊一位幕僚暗暗對他說道:“太重了!”縣官瞪大眼睛道:“《論語》上不是說過,‘朝聞盜夕死可矣’嗎?”其實,原文是:“朝聞道,夕死可矣。”
第二個賊盜了一口鍾。看過《論語》以後,縣官匆忙宣布釋放,幕僚莫名其妙,縣官說:“《論語》雲,夫子之盜鍾,忠恕而已矣。”
他不但讀了白字,而且斷錯了句讀。
第三個是殺人放火的慣犯,縣官看了案卷,知道此人的父親也是個大賊,三年以前已經被斬首。竟馬上離座,對賊人納頭便拜,連聲說道:“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你是個大孝子,公差無知,還請見諒。”三個案件由於對《論語》的曲解程度和宣判失當的程度越來越離譜,因而顯得越來越荒唐。詼諧效果也就隨之層層遞加。
歪曲經典法除了用於自我調侃之外,還可以用諷喻他人,有時不便指出對手的錯誤,可以借故事的形式,把對手的錯誤轉移到古人頭上去。
當然,這時需要類比得當,而且分寸也需斟酌。如果類比不當,對方可能無所感覺,如果類比過分直露,可能失去分寸,不但顯不出你的智慧豐富,而且招致對方的反感。
立誌於談吐幽默詼諧者切忌“引喻失當”,諸葛亮在出師前上表蜀主劉禪,就提出過這樣的警告,這是因為作為蜀國的君主,他的地位要求他講話要明確,不可含糊,而且要有威嚴,引喻失當可能有損威嚴。
6.胡說八道的借語作橋借語作橋法是指在交談中,一方從另一方的話語中抓住一個詞語,以此為過渡的橋梁,並用它組織成一句對方不願聽到的話,反擊對方。
作為過渡橋梁要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兩頭相通,而且契合自然,一頭與本來的話頭相通,另一頭與所要引出的意思相通,而且以天衣無縫為上。
如果以語義作過渡,就是一語雙關。如果以語言作過渡,就是同音異義。
例1
馬克·吐溫有一天在鄰居的圖書室瀏覽書籍,發現有一本書深深吸引了他。他問鄰居是否可以借閱。
鄰居說:“歡迎你隨時來讀,隻要你在這裏看,你知道我有個規矩,我的書不能離開這個房子。”
幾個星期後,這位鄰居來訪馬克·吐溫,向他借用鋤草機。馬克·吐溫說:“當然可以,隻要你在這棟房子裏用,你知道我有個規矩,我的鋤草機不能離開這個房子。”
馬克·吐溫的幽默感表現在借用對方的語詞表達了對方意願相背的意思。
借語作橋法的難處,不是尋找兩頭契合的詞語,而是從對方的話中看中一個詞語,把它抽出來,這個詞語要便於組成你自己的語句。好像是小學生在造句練習,不過比小學生多了一個要求,那就是造出來的句子意思不得與對方的願望一致或相似,隻能與對方的願望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