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海牙接著派遣張榮實、解汝揖等四支軍隊,戰船首尾相連,直奔夏貴衝來。夏貴領部下幾千名士兵首先逃跑,諸軍乘機發動進攻,宋軍有無數人被殺死或落水淹死,元軍追至鄂州東部就撤了回來。丙辰日,阿術派使者來通報已經過江的消息,伯顏聽到後非常高興,指揮諸將猛攻下陽邏堡,殺死宋守將。陽邏堡戰役,宋軍大敗,幾十萬人,幾乎全部死傷。夏貴僅自身幸免於難,逃到白虎山,諸將認為夏貴是宋朝的大將,不能讓他逃跑,請求追趕夏貴。伯顏說:“陽邏堡戰役我們勝利了,我想要派使者前去把這個消息告訴給宋朝人,夏貴逃跑正好代替了我們的使者,不必去追趕他。”丁巳日,伯顏登上武礬山,長江南北,都是元朝的軍隊,諸將們向他慶賀,伯顏推辭不接受。
一八、張獻忠起義戰
明朝李自成與官軍大戰的時候,張獻忠也把官軍殺得人仰馬翻。
張獻忠是陝西延安衛柳樹澗人,窮苦人家出身,在明軍裏當過兵。與李自成差不多時間裏起兵造反,自稱“八大王”,當上農民軍三十六營中一個營的首領。他曾經與高迎祥一起,向江淮地區進兵,攻占鳳陽,焚燒皇陵。後來回師轉戰陝西、安徽、湖北等省。明朝派兵部尚書熊文燦統率六個省的軍隊,圍剿張獻忠等人。
張獻忠與官軍作戰,打過勝仗,也打過敗仗。有一次,張獻忠額頭中箭負傷,明將左良玉打馬趕來,幾乎追上他,刀刃從他的麵孔旁邊劈過,但他還是脫險了。這時,農民軍作戰進入低潮,好些隊伍向官軍投降,張獻忠為保存實力,也向熊文燦投降,駐軍今湖北穀城。但張獻忠並不真聽熊文燦的號令,他一心一意訓練自己的軍隊,打造武器,積蓄精力,隻是向熊文燦催要餉銀。
公元1639年農曆五月,張獻忠再次舉起起義的大旗,大部分農民軍也都重新造反。熊文燦因此被崇禎帝治了罪,大學士楊嗣昌被派來督率官軍。
楊嗣昌坐鎮襄陽,統率十萬大軍,氣勢洶洶。他采用“十麵拉網”的戰略,企圖將農民軍一網打盡。張獻忠則采取遊擊戰略,忽東忽西,聲東擊西,將明軍打得暈頭轉向。但因內部出了奸細,張獻忠被官軍圍困在瑪瑙山,吃個大敗仗,家屬也被俘虜。
張獻忠突圍向西後,重新集結兵力,帶著一千多人,像旋風一樣衝進四川,轉戰巴西、成都、瀘州。楊嗣昌沒有將張獻忠看在眼裏,他帶著重兵跟蹤追到四川,進駐重慶。他的監軍提醒他:“張獻忠可能回兵向東突襲,不能不防備。最好派支人馬阻止他回歸的道路。”楊嗣昌聽不進去,命令所有將領都入川追敵。
他一心要消滅張獻忠,張出榜文:“誰活捉張獻忠,賞黃金一萬兩,封侯爵。”可是,第二天,部人就向他稟告:轅門裏有張獻忠的標語:“有砍楊嗣昌頭的,俺老張賞銀三錢 ”楊嗣昌氣得七竅冒煙。
北起廣元,南到瀘州,西起成都,東到巫山、門,張獻忠的軍隊在四川境內到處活動,攻縣城,殺貪官。大批官軍來了,他們就轉移,幾乎把跟在後麵的官軍拖垮。公元1641年正月,明將猛如虎、劉士傑打探到張獻忠在開縣的黃陵城,就盡快地追上來,卻中了張獻忠的埋伏,全軍覆沒,劉士傑也戰死了。
沒等楊嗣昌回過神來,張獻忠又突然向東殺來。一天一夜急奔三四百裏。路上遇到一支官軍阻擊,張獻忠沒有與他們糾纏,分一支軍隊去抵擋,自己率領輕騎兵,繼續向東,直奔襄陽。
楊嗣昌這才著急起來,趕快派使者趕去襄陽傳達命令:加強防守,等待大軍回援。然而使者半路上被農民軍捉住。張獻忠立即派人帶上楊嗣昌的文書、兵符,冒充使者,先混進了襄陽城。夜裏,混進城裏的農民軍突然到處放火,城內一片混亂。他們又在亂中打開城門,大批農民軍立即衝進城裏。楊嗣昌的輜重全被農民軍奪取。
明襄王朱翊銘被農民軍活捉,五花大綁,跪在襄王府的大堂上。張獻忠叫人放開他,又準備了些酒菜,舉起酒杯送到襄王嘴邊,說:“你盡力喝下這杯酒,我要借你一顆人頭,讓楊嗣昌因為沒有保護好藩王送命。”
襄王嚇得咽不下酒去,連求饒命,表示願獻出王府一切金銀財寶。張獻忠大笑說:“你的王府全都在我手裏,還用得著你獻 ”
襄王被處決了,他的金銀財寶、軍械糧食,全成了農民軍的戰利品,一部分被分給窮苦的民眾。
楊嗣昌聽到襄王被殺的消息,就像五雷轟頂。不久,他又聽說李自成攻破洛陽,福王朱常洵的下場與襄王一樣。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有什麼臉麵回到皇帝和文武百官曾經隆重給他送行的北京,他更怕見到崇禎皇帝 又恨又怕又急,三天吃不下飯,一命嗚呼了。
公元1643年,張獻忠攻占武昌,捉住楚王朱華奎,將武昌改名天授府,自稱大西王。他在所占領的城市,設置官吏,建立政權,統治的地區遍及湖南大部、湖北中南部、江西中部、廣東北部和廣西的全州。這是張獻忠最強盛的時期。
決篇第三
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①,以正治亂,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②者,以自決也。
【注釋】
①決情定疑,萬事之機:意謂決情、斷事、定疑,是萬事的關鍵。機,關鍵。
②蓍龜:蓍草與龜甲。
【譯文】
所以,判明情況,解決疑慮,乃是萬事之根基。撥亂反正,決定著事情的成敗,但這實在是很困難的。因此,即使是聖明的先王,也往往要借助於蓍草、龜草等卜易工具,來幫助自己作出決斷。
【感悟】
決斷事情,解決疑難,是成就事業的關鍵,但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為此,一定要慎重考慮。
【故事】
一、老不中書
“老不中書”揭露了最高封建統治者的冷酷無情,需要時則加官進爵,不需要時則一腳踢開。
此典出自《韓昌黎文集·毛穎傳》:“穎為人強記而便敏,自結繩之代以及秦事,無不篡錄;陰陽、卜筮、占相、醫方、族氏、山經、地誌、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及至浮圖老子、外國之說,皆所詳悉;又通於當代之務,官府簿書,市井貨錢注記,唯上所使。自秦始皇帝及太子扶蘇、胡亥、丞相斯、中車府令高,下及國人,無不愛重。又善隨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隨其人。雖見廢棄,終默不泄。唯不喜武士,然見請亦時往。累拜中書令,與上益狎,上嚐呼為中書君。上親決事,以衡石自程,雖宮人不得立左右,獨穎與執燭者常侍,上休方罷。穎與絳人陳玄、弘農陶泓及會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至,其出處必偕。上召穎三人者,不待詔,輒俱往,上未嚐怪焉。後因進見,上將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謝。上見其發禿,又所摹畫不能稱上意,上嬉笑曰:‘中書君,老而禿,不任吾用!吾嚐謂君中書,君今不中書邪!’對曰:‘臣所謂盡心者。’因不複召。歸封邑終於管城。”
這段話意思是說:毛筆先生博聞強記,機敏靈活。從結繩記事的上古時代到秦氏王朝的曆代史事,他沒有一件不予記載。諸如陰陽、卜筮、相術、醫藥、姓族、山河地理、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道人事,以及佛教道家、國外傳聞,他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除此之外,他還精通當今的事務,凡官府文書、店棧賬簿,都聽憑人們使用。上自秦始皇帝、太子扶蘇、世子胡亥、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看重他。
毛筆先生還善於隨附人的意願,不管正直、奸邪、圓滑、笨拙的人,全都聽憑使喚。有時雖被廢棄,也默不作聲。但他唯獨不喜歡舞槍弄棒的武士,如果邀請,也願意前往。
毛筆先生後來升官做了中書令,與皇上更加親近,皇上曾親昵地稱他為中書君。皇上每天都要親自處理許多奏章,即使宮人都不準站立左右,而唯有毛筆先生和蠟台先生經常在旁邊侍候,直到皇上休息為止。
毛筆先生和絳州墨、弘農硯、會稽紙關係非常好,彼此推心置腹,形影不離。毛筆先生和他的三位好友,有時不等皇帝詔令,就直接入宮,皇上也從不怪罪他們。
後來有一次皇上召見毛筆先生,準備任用他,輕輕一拂,毛筆先生脫帽謝恩。皇上見他發疏頭禿,所書寫的字畫也不稱心如意,便取笑說:“中書君,您年老頭禿,已經不勝任了!從前我曾稱您中書,而您現在卻不中書了!”毛筆先生回答說:“我算得上是盡心竭力的臣子啊!”但從此以後皇上便不再召用他了。
毛筆先生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老死在筆管裏了。
二、率獸食人
“率獸食人”用以比喻不體恤民情,虐待百姓。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內,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是率獸食人也。”
戰國是我國曆史上戰亂最多的一個時代。諸侯間的連年戰爭,使百姓流離失所,痛苦異常。孟軻是生活在戰國中期的一位思想家。他主張施仁政,並且到齊、宋、滕、魏各國去遊說,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有一次,孟軻在魏國與國君魏惠王(即梁惠王)談論政事。當談到如何治理國家的時候,孟軻說:要富國強兵,一定要愛護百姓。針對梁惠王不體恤民情的情況,孟軻說:“現在大王王宮的廚房裏藏著肥肉,馬廄裏養著肥馬,然而國內百姓卻麵黃肌瘦,餓殍遍地。這等於率領著野獸去吃人。”
三、先禮後兵
“先禮後兵”意即先以禮節相待,後用強硬手段或武力解決。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呂溫侯濮陽破曹操》:“郭嘉諫曰:‘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東漢末年,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起義軍的管亥部隊圍困,情況緊急。他派人衝出重圍,向劉備求援。剛結束戰鬥,徐州太守陶謙又派人來告急,說徐州被曹操兵馬圍住,請求劉備去解燃眉之急。
劉備率領關羽、張飛和趙雲,衝入曹軍,殺出一條血路,長驅直入徐州城內。陶謙將劉備請入府衙,取出徐州牌印,讓給劉備,說:“目下國事紛亂,朝綱不振,你是漢室宗親,正該力扶社稷。我已年老昏庸,情願將徐州相讓……”
劉備推辭說:“我功微德薄,今來相救本是出自大義,怎敢有吞並之心?!”
二人互相推辭,沒有結果,府吏們相勸說:“今日兵臨城下,首先應該商議退兵之計,讓位之事可留待日後再議。”劉備讚成說:“我先給曹操寫封信,勸他退兵,若他不答應,再與他交戰也不晚。”
劉備寫道:“目前國內憂患無窮,董卓的餘黨沒有肅清,造反的農民到處都是。你應該以朝廷為重,不要圖報私仇,你如果撤回徐州之兵,以救國難,那是天下的幸事!”
曹操看完信,火冒三丈,大發雷霆,罵道:“劉備是什麼人?膽敢來教訓我!將送信的人給我斬首,全軍上下馬上攻城,我看他劉備到底有什麼能耐?!”
曹操手下有一位謀士,名叫郭嘉。他是深謀遠慮的人。他看曹操怒不可遏,便好言相勸說:“不能這樣,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是很合乎禮節的。我們千萬不能魯莽,也應用好話去安撫他,鬆懈他們的鬥誌,然後再攻城,就會易如反掌了。”曹操聽從了郭嘉的意見,款待送信的使者,又給劉備寫了一封回信。曹操正在與使者閑聊的時候,忽然有流星馬前來報告,說呂布的軍隊已經攻破兗州,正在進攻濮陽,曹操頓時驚恐萬狀,大聲喊道:“兗州危急,我們無家可歸了,馬上撤出徐州!”
郭嘉下達了撤軍的命令,然後對曹操說:“我們可以賣個人情給劉備,就說看在他的麵子上我們退軍了!”
曹操會心地點了點頭,又重新給劉備寫了一封信。
四、先聲奪人
“先聲奪人”表示先以強大的聲勢摧折敵方的士氣。
此典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軍誌》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
春秋時代,宋國的司馬華費逐有三個兒子:華貙、華多僚、華登。華多僚深受宋國國君信任。他經常說兩個弟兄的壞話,華登被逼逃亡到國外。他又對宋公說:“華貙這個人總和反叛的人來往,留著他後患無窮!”
宋公決定打發華貙到國外去,華貙明知這是華多僚的詭計,就和侍從一起殺了他,並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國,宋公請來齊國的烏枝鳴幫助防守城池。
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華登率領吳國軍隊來支援華貙。眼看華登的隊伍朝宋國奔來,廚邑的大夫濮對烏枝鳴說:“兵書上說:先張揚自己的聲威,可以摧毀敵人的士氣;後向敵人進攻,要等待他們的士氣衰竭。現在華登的軍隊長途跋涉,還沒有安定下來,正是我們發起進攻的好時機。如果敵人穩住,勢頭也足,我們就難以打敗他們,到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烏枝鳴聽從濮的建議,第二天就派兵迎擊華登,把吳軍打得大敗,俘虜兩個將領,華登領著殘兵敗將奮力抵抗,拚命向宋公殺去。宋公招架不住,企圖逃跑。濮拉住他,說:“我是下臣,我可以為君王戰死,但不能護送君王逃跑,君王應該堅持住!”
說完,濮又朝軍士們喊:“凡是國君的戰士都把旗幟揮舞起來!”
軍士們拚命地舞動旗幟,士氣很足。這時宋公也盡量壯起膽子,對軍士說:“如果國家敗亡了,國君死去,也是大家的恥辱,這不僅是我一個人的罪過,大家拚死戰鬥吧!”
烏枝鳴命令軍士揮起利劍與華登拚搏。齊軍和宋軍一塊攻擊華登,華登支持不住,節節敗退。濮衝鋒在前,一個人刺死華登,將他的頭砍下,裹在戰袍裏,一邊奔跑一邊狂呼:“我斬了華登,我斬了華登!”
這次戰爭以宋公獲勝而告終。
五、設為不宦
“設為不宦”揭露了玩弄自欺欺人的把戲的人。
此典出自《戰國策·齊策四》:“臣鄰人之女,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今先生設為不宦,訾養千鍾,徒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
田子辭。
齊國有一個人去見田駢,對他說:“早聽說先生品格高尚,宣稱自己不做官,而願替人服役。”
田駢說:“您從哪兒聽到的?”
那人回答:“我從鄰居的女兒那裏推斷出來的。”
田駢詫異地問道:“這話是什麼意思?”
那人答道:“我鄰居的女兒宣稱不嫁人,然而到三十歲便生了七個孩子。不嫁倒是不嫁,然而她的行為已經遠遠超過出嫁了!如今先生自稱不做官,而俸祿上千鍾,隨從上百人,雖然你沒有做官,可是您的富有也遠遠超過做官了!”
田駢一聽,急忙告退。
六、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隻要大家同心協力,就會想出好辦法。
此典出自我國的一句民間諺語。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漢的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先做劉備的謀士。劉備采用他的計策,聯孫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並占領了荊、益二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稱帝後他當了丞相。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為了爭奪中原,他曾五次伐魏。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對峙,病死於五丈原軍中。相傳諸葛亮曾革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又製造了“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在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得到進一步誇張,以至於他成了智慧的化身和神話般的人物。
七、甘羅勸諫趙王
秦國派張唐到燕國做宰相。張唐走了幾天之後,甘羅對文信候說:“請君侯借給我五輛車,讓我為張唐先到趙國去通報一聲。”文信侯於是就進人內宮對秦始皇說:“昔日臣子甘茂的孫子甘羅,年紀雖然很小,但卻是名門的後代子孫,諸侯各國早已有所耳聞。最近張唐想稱病不去燕國做宰相,甘羅去勸說而使他起身前往。如今他又願意為張唐先到趙國去通報一下,請答應並派遣他去。”秦王召見了甘羅,並派甘羅出使趙國。趙襄王聽到消息,親自到郊外去迎接甘羅。甘羅勸說趙王道:“大王聽說了燕國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這件事嗎?”趙王說:“聽說過了。”甘羅說:“聽說了張店到燕國做宰相這件事嗎?”趙王說:“聽說了。”甘羅接著說道:“燕國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表明燕國不欺騙秦國。同時,張店到燕國做宰相,也表明泰國不欺騙燕國。秦、燕兩國互不相欺,目的是為了攻打趙國,趙國的處境危險啊。其實,秦、燕兩國互不相欺並沒有別的緣故,就是想攻打趙國以擴充河間一帶的土地。大王不如割讓給我五座城池,以擴大秦國在河間一帶的領土,讓我回去向秦王複命,叫他遺回燕國太子,與強大的趙國一起攻打弱小的燕國。”於是,趙王立即割了五座城池給泰國擴充河間一帶的領土,秦國也遣回了燕國太子。隨即,趙國攻打燕國,占領了上穀的三十座城池,將其中的十一座城池送給泰國。
甘羅回到秦國,秦始皇封甘羅為上卿,又將原來甘茂的田宅賜給他。
八、樂毅信諫燕惠王
燕惠王後侮派騎劫代替樂毅,以致軍隊被打敗,將軍被殺,曾經占領了的齊國土地被丟失;同時,又埋怨樂毅投奔趙國,害怕趙國重用樂毅,乘燕國打了敗仗的時候來進攻燕國。於是,燕惠王便派人責備樂毅,並且也向他道歉說:“先王曾以全國之兵委付將軍,將軍為燕國大敗齊國,為先王報了兵敗之仇,天下人沒有不為此而感到震驚的。而我也從來沒有一天忘記你的功勞啊!可是,適逢先王駕崩,我繼立時間不長,身邊的巨子迷惑了我。而我之所以派遣騎劫代替將軍,為的是將軍長年累月地在外指揮作戰,實在太辛苦了,所以要你回來休養一下,並可借機與將軍商量國事。將軍卻誤聽傳言,以為與我有嫌隙,終於背棄燕國而投奔趙國。將軍這麼做,為自身打算固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又怎麼能報答先王對將軍的知遇之恩呢?”於是,樂毅便寫了一封信,回複燕惠王說:“我無德無能,不能遵循大王的命令,來順從你左右大臣的意願,恐怕回到燕國被誅殺,傷害先王的英明,損害大王的道義,所以逃奔到趙國。現在大王派人來責備我的過錯,我恐怕你的使者不能體察先王任用和愛護我的理由,又不能明白我事奉先王的忠心,所以大膽地寫信回複大王。
“我聽說賢明的國君不會把國家的爵祿賞賜給自己偏愛的人,而是誰的功勞多就賞給誰,誰的才能大就任用誰。所以在考察才能之後才授予職位的國君,是能夠成就功業的國君;能夠衡量德行而結交朋友的人,就能夠樹立名聲的士人。我私自觀察先王的舉措,深感他有超過同世諸侯的宏圖大誌,所以就借著為魏國出使的機會,來燕國體察和驗證。承蒙先王賞識,將我列位於賓客之中,並大力提拔我,不與宗室長輩商議,就任用我做了亞卿。我私下認為,隻要一切奉行王命,遵守教誨,就可以僥幸而無罪了。所以我就不再推辭,接受了先王的任命。
“先王曾命令我說:‘我與齊國有深仇和積怨,不要顧忌目前國力的強弱,一定要與齊國決一死戰。’我回答說:‘當今的齊國,本來就有稱霸天下時遺留下來的基業,軍隊訓練有素,嫻於攻殺戰守。大王如果想要攻打它,必須聯合天下諸侯共同對付它。要聯合天下各國,沒有比結交趙國更為有利的了。況且淮北是楚國想收複的國土,宋地是魏國想得到的地方,所以,趙國如果應允,再得到楚、魏二國的配合,集中四國的力量進攻齊國,那麼就可以大敗齊國了。’先王認為我說得對,就備好符節,派我南行出使趙國。我回國報告先王後,先王就命我起兵攻打齊國。因為上有無助,下有先王的神威,四國的軍隊,追隨先王會合到濟水邊上。攻占了黃河以北的土地。濟上的燕軍奉命乘勝追擊,輕裝的精銳部隊一直打到齊國的都城臨菑。齊王退守宮城,得以死裏逃生。齊國的珠玉財寶、車輛、甲胄,以及各種珍貴的器物,全都被燕軍奪得,運回燕國。那些寶器陳列在燕國的寧台,大呂鍾也放置在燕國元英宮裏,從前被齊國掠去的寶鼎又回到了磨室殿,薊丘還移種了汶水的竹子。可見,自五霸以來,沒有人的功業能夠趕得上先王。先王覺得如願以償,於是就劃出一塊土地分封給我,使我也象一個小國諸侯。我私下認為,隻要奉行君命,遵守教誨,就可以僥幸無罪,所以我也就不再推辭,接受了封賞。
“我聽說英明的國君,建立了功業而不衰敗,所以才能名垂青史;有遠見卓識的賢士,樹立了聲譽而不毀壞,所以才能為後世所稱道。像先王報仇雪恨,平定了擁有萬輛兵車的強國,奪取了齊國八百年來積累的財富。直到駕崩的那一天,還留下了身後的教誨,使執政者能遵循法令,安撫親族,廣泛施思於百姓。這些都是可以垂範於後世的。
“我還聽說過,善於創始的人不一定善於完成;有好的開頭不一定有好的結局。從前伍子胥的話為吳王闔閭所采納,因而吳王能夠遠征楚國,攻破郢都。而到夫差在位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夫差不但不聽忠言相勸,反而要逼伍子胥自殺,把屍體裝人皮囊,扔進錢塘江。夫差不知道具有先知卓見的言論可以成就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扔到江裏而不知悔悟;伍子胥不能及早看出兩代國君度量的不同,以至被扔進江中仍然冤魂不散。
“保全自身,建立功勳,用以表彰先王的心跡,這是我的上上之策。遭受誹謗以至被侮辱、誅殺,毀壞先王的名譽,這是我最害怕的事。如今,麵對著這樣突如其來、出人意料的罪名,想借助趙國攻打燕國,僥幸地以此來謀取私利,這是我在道義上所不敢做的事情。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與人絕交時,不會惡語相傷;忠臣離開本國,不去刻意洗刷自己的名聲。我雖然無德無能,卻經常奉教於君子。現在,我怕你聽信於左右侍從的說詞,不能體察我遠去的原因,所以才敢寫下這封信,希望大王仔細思量一下。”
於是,燕惠王封樂毅之子樂閑為昌國君。而樂毅又與燕通而往來於燕、趙之間,燕國和趙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最後,樂毅死在了趙國。
九、李斯上書複官職
恰巧這時韓國人鄭國以修建灌溉渠道為名,到秦國來做間諜,不久被發覺了。秦國的王族大臣都對秦王說:“從各國來服事秦王的人,大都是替他們的國君到秦國來遊說、當間諜的,請把賓客們一律驅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李斯於是呈上報告說:
聽說官吏們建議驅逐賓客,我認為這是錯誤的。從前穆公為尋求人才,西麵從戎地爭得了由餘,東麵在宛地贖得了百裏奚,由宋國迎來了蹇叔,從晉國招來了丕豹和公孫支。這五位先生都不生於秦國,而穆公任用他們並吞了二十個國家,於是稱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的政策,移風易俗,人民因此殷實興盛,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於為國效力,諸侯誠心歸附,擊敗了楚國、魏國的軍隊,征服了千裏的土地。直到今天國家仍然太平強盛。惠王采用張儀的計謀,取得三川地區,西麵並吞巴國、蜀國,北麵收服上郡,南麵奪取漢中,囊括九夷,控製都邑、郢都,東麵據有成皋的險關,取得了肥美的土地,於是瓦解了六國的聯盟,使他們向西臣服於秦國,功績澤被至今。昭王得到範服,廢黜穰侯,驅逐華陰君,加強了王室的權力,杜絕了外戚專權的門路,如同蠶吃桑葉般逐步吞並各國,使秦國建立了統一天下的基礎。這四位國君,都是借助了別國人士的力量。由此看來,別國人士沒有什麼愧對秦國的!假使這四位國君將他國人士拒之門外,疏遠賢士而不任用,那麼秦國就不會有富強的實力,也不會有強大的威望了。
現在陛下羅致昆山的美玉,擁有隨侯珠、和氏壁那樣的珍寶,頂掛明月珠,腰佩太阿劍,胯下纖離馬,豎起翠鳳旗,立著鼉皮鼓。這幾件寶物,沒有一件是秦國的物產,而陛下喜愛它們,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的物品才可以,那麼夜光之壁就不能用來裝飾朝廷,犀角象牙所製的器具就無法拿來玩樂欣賞,鄭國、衛國的美女就不能住在後宮,而良馬就不能養在馬房裏,江南的金錫就不能用來製作器皿,西蜀的丹青顏料就不能用來描繪色彩了。如果裝飾後宮的、充當姬妾的、使人心神耳目感到愉快的,都一定要出產在秦國才可以,那麼,用宛珠裝飾的簪子、璣珠鑲嵌的耳環、綢絹製成的衣服、錦繡製成的飾物就不能擺在麵前了,而時髦豔麗、文雅麗質的趙國女子也就不能侍奉左右了。至於敲著瓦甕壇,打著上酒樽,彈著竹箏,拍著大腿而嗚嗚叫喊,以滿足耳朵對於音樂的欣賞的,才真是泰國的腔調;而《鄭聲》、《衛聲》、《桑間》、《昭樂》、《虞樂》、《武舞》、《象舞》等樂曲,卻是別國的音樂。如今拋棄敲瓦壇打土樽這一套而欣賞《鄭聲》、《衛聲》,不彈竹箏而聆聽《昭樂》、《虞樂》,這是為什麼呢?不過是圖眼前稱心決意宜於觀賞罷了。如今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人可不可用,不論是非曲直,不是秦國的人一概不用,凡是別國人士一律驅逐。這麼說,陛下看重的隻是美女音樂、珍珠寶玉,而看輕的卻是人民。這不是能統治天下製服諸侯的策略啊!
我聽說土地廣闊糧食就充足,國家廣大人口就眾多,武器精銳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嫌棄細微的塵土,所以能變得那樣的高大;河海不挑剔細小的水流,所以能變得那樣的深廣;帝王不拋棄人民群眾,所以能顯示出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論東西南北,人民不分這國那國,一年四季豐足美滿,鬼神賜予幸福,這就是五帝王王無敵於天下的道理。現在竟拋棄人民去資助敵國,拒絕賓客而讓他們去替諸侯建功立業,使天下的人士退縮而不敢西進,止步不人秦國,這就是所謂“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強盜”了。
不出產於秦國的物品,值得珍貴的很多;不出生於秦國的人士,願意效忠的不少。如今驅逐賓客去幫助敵國,損害人民去增強仇人,使自己內部空虛而外麵又結怒於各國,這樣下去,要想國家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
於是秦王廢除了逐客的命令,恢複了李斯的官職,終於采用了他的計策。李斯的官職一直升到延尉。經過二十多年,果然吞並天下,推尊秦王為皇帝,李斯做了丞相。於是拆除了郡縣城堡,銷熔了各地的兵器,表示不再使用。讓秦朝的土地一尺也不分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這些都是為了讓以後不再有戰爭的禍患。
一○、酈食高陽進諫
酈食其是陳留縣高陽鄉人,年輕時非常喜好讀書,因家境貧困而四處漂泊。由於博覽群書,口才出眾,非常善辯,為人又很傲氣,被時人稱為狂人。
劉邦起兵反秦路經高陽,酈食其遞上名片求見。劉邦聽通報的人說,來求見的人從外貌上看像個儒生,就讓人出來轉告說:“劉邦敬謝先生,現在是軍事時期,不見儒生,先生請回吧。”酈食其聽後眼一瞪,按著腰上的劍大聲喝道:“去,我不是什麼儒生,我是高陽酒徒。”後來高陽酒徒也成了一句成語,用來指狂放不羈的人。
劉邦也不含糊,當時正坐在床上洗腳,便說:“那就讓他進來吧。”酈食其進來,隻行拱手禮而不跪拜,說:“你是想要滅亡秦朝,還是幫助秦朝呢?”劉邦回答:“當然是滅亡秦朝。”酈食其說:“真要聚集民眾組成正義的軍隊去討伐無道的秦朝,就不應該用傲慢無禮的態度接見年長的人。”當時酈食其60多歲,劉邦50多歲。劉邦一聽這話馬上停止洗腳,起身整理衣服,並請酈食其坐在上座,向他道歉。於是酈食其幫劉邦出主意,降服了陳留縣令。後來酈食其就成了劉邦的說客,經常乘著馬車,出使各個諸侯國。
漢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3年,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反複爭奪,深感兵力不足。酈食其向劉邦獻計攻取被稱做“糧倉”的敖倉,並自告奮勇,出使齊國,說服齊王田廣歸順漢王。當時田廣擁有20萬軍隊,占據著幅員千裏的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的廣大地區。如齊國歸順,不僅減輕了劉邦軍事上的壓力,也無疑增加了項羽防守上的壓力。劉邦聽從了酈食其的建議。
酈食其到了齊國對齊王直截了當地說:“大王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嗎?”齊王說:“不知道。請教先生。”酈食其說:“當然是歸向漢王。”隨後列舉了漢王劉邦的許多得人心的地方,和楚王項羽的失道之處。特別指出:如今漢王已經占有敖倉的糧食,堵塞了成皋的險要,把守著白馬渡口,斷絕了太行的通道,各路諸侯如不歸服就會先被消滅。如果齊王先行歸順漢王,那麼齊國的江山就可以保住,否則危亡立即就到了。齊王認為酈食其說得有道理,於是將齊國七十餘座城池獻給了劉邦。但是他把酈食其留了下來。
後來,韓信發兵攻齊國。齊王田廣讓酈食其去阻止漢軍,酈食其拒絕了。齊王一怒之下殺了他,領兵東逃。
劉邦平定天下後,分封列侯功臣,想到了酈食其。一查,他還有個兒子叫酈疥,多次領兵打仗,但戰功尚不足以封侯。念他父親的緣故,劉邦封酈疥為高梁侯,食邑地為武遂。
一一、荀彧進言曹操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軍後,占據了兗州地區,威震山東。接著曹操準備揮師東進,奪取徐州這個戰略要地。
曹操東征,後方空虛。兗州豪強張邈勾結呂布,襲取了兗州大部分地區,並占領了濮陽。這樣,整個兗州地區隻剩鄄城、東阿、範縣三處沒有被攻破。當時,守衛這三處城池的是曹操的謀士荀彧。曹操得到消息後,十分惱怒。因為,丟了兗州根據地,形勢變得對曹操十分不利。於是,曹操急忙從徐州撤兵回來,向屯駐濮陽的呂布發起反攻。
然而,呂布是員虎將,他的部下也不弱。曹軍怎麼攻打,都無法取勝。雙方相持了好長時間,最後,各自的糧草都快沒有了。無奈之下,雙方隻好各自收兵。
此後不久,徐州牧陶謙病死了。陶謙臨死時,把徐州托讓給了劉備。消息傳到曹營後,曹操爭奪徐州的心情更為急迫。他準備先打下徐州,然後再回過頭來消滅呂布。這時,謀士荀彧忙勸阻曹操說:“以前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據有河內,都是有了牢固的根據地。進可以勝敵,退可以堅守,才能夠得天下。如今,將軍為什麼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呢?”
曹操認為,陶謙剛死,徐州民心浮動,攻取不難。荀彧卻說:“我看未必。眼下正值麥收季節,徐州方麵已經組織人力,加緊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分明是對可能發生的戰爭有所準備。收完了麥子,對方必然還要星夜加固營壘,強化防禦工事,以應付萬一。四野的居民、物資,也會全部轉移、收藏。這樣,軍隊開到那裏,勢必無法立足,反而讓徐州的劉備贏得主動。”說到這裏,荀彧進一步提醒曹操,他說:“對方‘堅壁清野’,固壘以待我軍。到那裏,將軍攻不能克,掠無所得,不出十天,全軍就要不戰自潰了……為防呂布再次乘虛而入,我方需多留兵力。而這樣,攻打徐州的兵力就會不足。但如果少留兵力,又不能保證守住鄄城。如果弄得兗州盡失,徐州又未取,這豈不是一舉兩失了 ”曹操聽了荀彧的話後,十分佩服,決定暫不分兵東進,隻與呂布對壘。後來,曹操果然大敗呂布,平定了兗州,鞏固了後方根據地。為日後削平各地割據勢力,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
一二、劉知遠夫人諫帝
公元947年,契丹攻入大梁,後晉滅亡,兩個月後,就在遼太宗耶律德光留下“沒想到中原人民如此難以統治”的感慨率軍北歸之時,後晉太原王、北京留守劉知遠在晉陽稱帝,史稱後漢。
出生於太原的劉知遠是沙陀族人,他的父親在李克用軍中任職,他則在李嗣源麾下效命。李嗣源與後梁軍對戰於德勝時,大將石敬瑭受到梁軍襲擊,馬具斷裂,危難時刻,劉知遠將自己的戰馬交給石敬瑭,自己則騎上石敬瑭的戰馬為他斷後,石敬瑭深受感動的同時也對他的勇武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四年後,石敬瑭在出任北京留守時,奏請宗莊李嗣源,將器重已久的劉知遠招至麾下。
劉知遠沉默寡言,生活簡樸,治軍極為嚴謹,石敬瑭因此將晉陽軍務交給他來處理,劉知遠與主管財政的周環一起成為石敬瑭治理河東的主要助手。
公元936年,就在石敬瑭與後唐李從珂決裂前夕舉棋不定的時候,劉知遠說:明公統軍多年,從望所歸,憑借晉陽的有利地勢和精銳部隊,一定能夠成就霸業,怎麼可以受製於一紙詔書而自投虎口呢,在他和桑維翰的建議下,石敬瑭最終下定了起兵的決心。但是,就這在背水一戰凶險莫測的時刻,劉知遠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長遠的眼光,當石敬瑭為了借助契丹力量而準備自稱兒皇帝時,劉知遠勸說道:對契丹稱臣就可以了,行以父親之禮就實在有些過分,隻要用豐厚的財物去賄賂,就足以使契丹出兵,根本不必承諾向他們割讓土地,那樣隻怕會使契丹成為中原大患而追悔莫及。然而,一意孤行的石敬瑭早已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最終給自己留下了千古罵名。
石敬瑭起兵後,後唐大將張敬達率兵五萬包圍晉陽,負責晉陽軍事的劉知遠對待嫡係部隊和此前陸續歸附的各藩鎮軍隊以及城中的百姓都一視同仁,軍紀嚴明,在他的指揮下,僅有五千兵馬的晉陽城得以堅守兩個多月。劉知遠的統馭能力和軍事才幹也深得耶律德光的賞識,在他北歸之際,指著劉知遠囑托石敬瑭說:這員大將可以委以重任,沒有大的過錯不要棄用。
正是憑借著為後晉開國而立下的汗馬功勞,劉知遠與石敬瑭的妹夫杜重威一起被委以重任,但是,庸劣無能的杜重威是憑借著裙帶關係得以升遷,劉知遠深以為恥,拒不受命。石敬瑭被劉知遠孤傲的性格激怒,準備削奪他的兵權讓他下崗回家,在宰相的勸說下,劉知遠勉強受任,但從此與後晉王朝產生了罅隙。這裏再多述一筆,正是這個杜重威,日後被後晉出帝石重貴付以傾國之兵委以北伐重任,但他卻率領二十大軍火線降敵,最終導致後晉滅亡,當石重貴北狩途中望見杜重威的軍營時,這個昔日尊貴的一國之主嚎啕大哭:天呐,我家究竟哪裏辜負了你,竟被你斷送了家業!開門揖盜的杜重威後來被迫投降劉知遠,劉知遠去世前下令將他處死。
公元941年,劉知遠被任命為北京留守,蛟龍得雲雨,非複池中物,一旦踏入晉陽這個龍興之地,野心勃勃的劉知遠就開始重複李淵、李存勖、石敬瑭相同的故事。
劉知遠到晉陽不久,就招降了山西北部的遊牧民族士穀渾部,但這個民族行為放縱,違反法律的事情經常發生,劉知遠對此予以嚴厲的製裁,一部分土穀渾人於是北逃歸降了契丹。劉知遠擔心土穀渾部發生變亂威脅晉陽的安全,找來大將郭威商議對策,郭威聽說土穀渾首領白承福十分富有,喂馬用的都是銀槽,於是建議奪取他的資財充當軍費。不久,郭威引誘白承福等人住進晉陽城,然後誣陷他們謀反,誅殺了四百餘人,土穀渾部從此衰落。有意思的是,逃歸晉北的土穀渾部在四十年後,又隨同雍熙北伐的西路軍南撤,被宋王朝安置在了河南一帶。
石重貴即位後,後晉對契丹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兩國之間的戰爭爆發,劉知遠曾經三次擊退契丹對山西的進攻,但心懷異誌的劉知遠除了保境安民之外,對後晉王朝出征的詔令或置之不理,或逗留不前,手握重兵卻始終是坐觀成敗而不發一兵一卒出晉施以援手,趁著亂世在晉陽為自己積累起了一支五萬人的大軍。
公元947年,契丹攻入大梁,後晉滅亡,整個中原處於一片混亂之中。當時,後晉王朝的各地節度使被迫前往大梁晉見耶律德光,劉知遠則僅派遣使者前往,從而樹立起了良好的形象。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不願向契丹投降的節度使何建歸附了西南的後蜀,劉知遠感慨道:胡人入侵,中原無主,致使藩鎮向外投靠,我身為一方主帥,實在感到慚愧。而在此之前,劉知遠的大將郭威也對劉知遠說:河東地區山川險固,盛產戰馬,當地百姓崇尚勇武,和平時期勤於耕作,一旦發生變亂就加入軍旅,這是成就霸業的資本呀。劉知遠手下那些渴望建功立業謀取富貴的將士們也都紛紛勸說他早日稱帝。
公元947年二月十五日,就在中原地區民怨沸騰,契丹的統治開始動搖的時候,眾望所歸的劉知遠抓住時機,在晉陽稱帝,仍沿用後晉年號。
劉知遠起兵之初,曾打算向百姓攤派以犒賞士卒,皇後李氏勸說道:陛下倚靠河東開創大業,還沒有對百姓施以恩惠就要去掠奪他們的財物,這恐怕不是新天子救民於苦難的本意吧。請改用後宮的積蓄來賞賜將士,雖然並不豐厚,但不會招來怨言。劉知遠聽從了李氏的勸諫,改用內府犒賞將士,此事一時被傳為美談。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家在太原的李皇後竟是劉知遠微賤時強搶而來的,他們之間的這段傳奇姻緣後來被演繹為元曲《白兔記》。
這一年三月,耶律德光引兵北歸,劉知遠率軍南下,契丹留守官吏紛紛投降,劉知遠沒有費什麼周折就一路順風地進入了大梁,不久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一三、僧格林沁上疏陳奏
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九月,清朝與英法聯軍的和議達成,皇上命令遣返撤回殘餘軍隊,僧格林沁馳赴行營所在,尚未實行,趕上京畿南部土匪正在蜂起,山東地區搶軍猖撅一時,便又恢複僧格林沁郡王的爵位,命令他偕同瑞麟前去進剿。部隊到達河間,撚軍大多自行解散。皇上下詔催促他趕赴濟寧、兗州督師。十一月,僧格林沁到達濟寧,撚軍已經逃竄到別處而返回其巢穴。
僧格林沁上疏陳奏軍事,大致上說:“撚軍首領張洛行、龔瞎子、孫葵心等等,各自聚集許多匪黨。此外的其他大小頭目,人數也不少。每年幾次出動劫掠糧食,動輒前往沒有官兵的地方。等到官兵進剿,則匪徒已經飽掠而歸。他們每到一個地方便搶掠資財糧食,把村舍燒成一片焦土,殺害老弱之人,裹脅少壯之人。百姓不跟從叛逆,也無家可歸。因此撚軍出動一次,就會增加許多人數。這便是撚軍眾多的根源。撚軍巢穴四周一二百裏外,村莊被焚燒得蕩然無存,井也被填塞。這樣官兵裹糧帶水,怎麼能夠跟撚軍持久呢?一旦官兵撤退,撚軍便跟蹤追擊,官兵因此往往失利。這便是各路官兵僅僅能夠防堵抵禦,卻不能進攻的原因。每次撚軍出動,騎兵、步兵數十萬人,隊伍排列達百餘裏。官兵、撚軍眾寡懸殊,任憑其肆意猖獗,卻無可奈何。過去太平軍、撚軍各樹旗幟,近年來卻彼此互相溝通,聯為一氣。官兵位於北麵,太平軍位於南麵,而撚軍居其中,充當太平軍的屏障。如果大量調集兵力,分頭進剿,撚軍一受懲創,太平軍則蠢蠢而動,不是竭力進行幫助,就是另外謀圖向北進犯,以求分散我軍勢力。這便是剿滅撚軍不容易的原因。我原本帶領騎兵和步兵六千人,後來又陸續調來陝甘、山東的綠營兵以及青州八旗兵,共計一萬二千餘人。我準備等部隊到齊後,會合傅振邦、德楞額二支軍隊,尋找時機直搗撚軍老剿。”奏疏呈送上去後,皇上下詔說:“撚軍正在謀圖向北進犯,應當坐鎮山東,以杜絕其窺伺,不要輕舉妄動而貽誤全局。”不久,撚匪由徐州向北竄逃,僧格林沁在恒野羊山加以迎擊,親日率領西淩阿、國瑞在東麵阻擋,讓瑞麟及副都統格繃額在西麵阻擋,殺死敵軍很多,而格繃額在戰鬥中被打死。瑞麟受傷退兵,上書彈劾罷免其職,薦舉西淩阿、國瑞幫著辦理軍務。又彈劾團練大臣杜蘅不能抵禦敵軍,供應軍需時騷擾百姓,罷免其職務,使團練歸巡撫督辦。鄒縣教匪宋紹明糾合數千人殺害官員,他便命令國瑞、西淩阿進剿而使其解散。
一四、楊延昭凍城退敵
公元999年9月,契丹國遼聖宗和蕭太後率領20萬大軍,浩浩蕩蕩地越過易水,攻破來軍前沿點狼山,直迫遂城。當時鎮守遂城的是北宋名將保州巡邊都巡檢使楊延昭楊六郎。遂城是個小城,駐守這裏的來軍不足3000人馬。遼軍則人多勢眾,在蕭太後的親自指揮下,將遂城固了個水泄不通。大軍兵臨城下,情況十分危急。
遂城軍民見遼軍的這個陣勢,都惶恐不安,以為恐怕難逃厄運了、楊延昭卻指揮若定,身先士卒,率全城軍民奮勇抵抗,打退了遼軍的幾次進攻。
過了一十月,遼軍也沒能登城牆一步。可是敵眾我寡,而且城中糧草不日即將告急,持久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也許是天助六郎,一天,突然寒潮襲來,氣溫陡然降低,點水即可成冰。延昭見此情形心生一計。他發動廣大軍民連夜擔水澆城牆,將城牆澆了個透。
次日清早,人們發現城牆上的水被凍成了厚厚的冰,看上去晶瑩透明,白皚皚好似一座冰城。楊延昭十分高興,他估計,這下遂城可保住了。城外的遼軍欲再次攻城,卻無法靠近城牆。遼軍士兵在冰上行走尚且不靈便,更無法攀登城牆了。蕭大後見狀急得直跺腳,隻好放棄攻打遂城,轉而去攻打泰州。楊延昭見遼軍撤走,便打開城門,率精騎追擊。遼軍突遭宋軍的襲擊落荒而逃。
一五、宋軍詐降破遼軍
北宋年間,遼將韓匡嗣、耶律沙和耶律哥休率領5萬人馬,進攻鎮州。鎮州奇將劉廷翰急忙與崔彥進等人共商抵敵之計。劉廷翰分析說;“我軍在高梁河大敗於遼軍,元氣大傷,現在遼軍又大舉進攻,如何是好?”崔彥進獻計說:“目前遼軍氣焰正旺,不能同他們正麵交鋒。我們不如詐降遼軍,誘敵深入,然後打伏擊戰。”劉廷翰素知耶律哥你很有才幹,怕被他識破,漢瓊說;“我們可先向他們獻上糧草,使他們相信我們的誠意,然後就會接受我們的投降。”
幾個人商定後,立即派人到遼軍大營獻糧投降。韓匡嗣見到糧草後,對宋軍的也降深信不疑。耶律哥你提醒韓匡嗣說;“宋軍並沒同我們交戰,卻來投降,怕是其中有詐。”韓匡嗣卻不以為然地說;“如果宋軍佯裝投降,又怎麼會向我們獻出糧草呢?”耶律哥休進一步勸導說:“宋軍之所以獻糧草,一定是想騙得我們的信任,對他們不加防範。”韓匡嗣根本聽不進去,不耐煩地說:“我軍在高粱河大敗宋軍,土氣正旺,宋軍得知我軍又來進攻,自然聞風喪膽。我相信他們投降的誠意,即使他們是詐降,我們也不必害怕。”耶律哥你見韓匡嗣拒不聽勸,隻好告辭,命令自己的部下不得擅動。而韓匡嗣和耶律沙同宋軍約定次日受降,進入該州城。
劉廷翰聽到這消息,十分高興,立即開始部署作戰。他命令漢瓊率領1萬步兵埋伏於城北,負責截斷遼軍的退路,崔彥進率領1萬步兵埋伏於城東,正麵阻敵。又約邊將崔翰、趙廷進連夜進兵,前來夾擊遼軍。
次日清晨,劉廷翰下令大開城門,然後親率部隊到城西埋伏。遼軍在韓匡嗣和耶律沙的帶領下直奔鎮州城受降。到了城下,韓匡嗣下令開進城裏,部將劉雄武急忙阻止,他說:“宋軍既然投降,為什麼城外沒有一個人?怕是其中有詐。”韓匡嗣也覺得有些奇怪。正在這時,忽聽一聲炮響,隻見劉廷翰、漢瓊分別從城東和城西殺了過來。韓國嗣大驚,撥馬便逃,遼軍士兵也爭先恐後跟著往回逃,卻與耶律沙的後隊相撞,亂作一團。崔彥進又帶又殺出,截住遼兵的退路。崔翰、趙延進各部也都相繼趕到,將遼軍團團圍住。宋軍向遼軍射箭,遼軍士兵死傷慘重。眼見得遼軍突圍無路,要全軍覆滅,耶律哥休率部趕到,韓匡嗣這才殺出重圍,撿回一條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