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決篇(1 / 3)

第十一章 決篇

決篇第一

為人凡決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福,惡其有患①,害至於誘也,終無惑②。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於善者,隱托於惡③,則不受矣,致疏遠④。

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⑤。

【注釋】

①善其用福,惡其有患:不論任何人得到福就高興,而討厭遇災難。可見不論是福還是禍,都應慎重考慮之後,再決定辦法。

②終無惑:最終不會陷人疑惑。

③隱托於惡:潛伏危險,隱寓殃禍。

④致疏遠:會使意見分歧,關係疏遠。

⑤事之失:決斷的失誤。

【譯文】

凡是決斷事物,一定要托付給善於決疑的人,人都希望自己有幸福,不喜歡自己有禍患。決疑的人因此要善於誘導,最後消除其疑慮和偏見。如果對方在某一方麵有利益,一旦失去這種利益,對方就不會接受。如果對方想從中得到利益,你卻把這種利益隱藏在對他不利的表麵形式中,他也不會接受,並且會因此而疏遠你。

所以,在決策方麵如果使對方失掉利益,也有使對方離開災禍的,這是決斷事情的失誤。

【感悟】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須有非凡的決斷力,智者之所以能夠決斷正確,處事成功,關鍵在於深諳事理,善於變通,因人因事而斷。

【故事】

一、與楚國同爭

宋國的向戎與趙文子友好,又與今尹子木友好,他想消除諸侯之間的戰爭並以此獲得名聲。他到晉國告訴趙孟。趙孟與各位大夫商量。韓宣子說:“戰爭殘害百姓,耗費財用是小國的大災難。有人打算消除它,雖然說戰爭未必能消除,但一定要答應他。不答應,楚國將會答應,用來號召諸侯,我們就會失去盟主的地位了。”晉國人答應了他。到楚國,楚國人也答應了他。到齊國,齊國人為難他。趙文子說:“晉國、楚國都答應了他,我們怎麼能不答應他呢?況且別人說‘消除戰爭’,如果我們不答應,那麼就會使我們的百姓離心。這樣的話,打算怎麼使用他們呢?”於是齊國人答應了他。告訴秦國,秦國也答應了他。他們都告訴小國,在宋國舉行會盟。

魯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56年)五月二十七日,晉國的趙武到達宋國。二十九日,鄭國的良宵到達。六月初一,宋國人設宴招待趙文子,叔向做為副手。司馬把熟肉俎碎放在俎上,這是禮節。孔子後來看到對這次活動的記載的史料後認為修飾的詞藻太多。二日,叔孫豹、齊國的慶封、陳須無、衛國的石惡到達。八日,晉國的葡盈跟著趙武子到達。十日,邾悼公到達。十六日,楚國的公子黑肱先期到達,與晉國相約好條件。二十一日,來國的向戎到達陳國,與子木共同約定這次消除戰爭的會盟有關楚國的諾言。二十二日,膝成公到達。子木對向戎說,請求晉國、楚國的盟國相互朝見。二十四日,向戎向趙孟複命。趙孟說:“晉、楚、齊、秦,地位相匹敵。晉國不能指揮齊國就像楚國不能指揮秦國一樣。楚國國君如果能夠讓秦國國君到我們國家來,我們的國君豈敢不堅決向齊國請求?”二十四日,向戎向子木複命,子木派傳車告訴楚王。楚王說;“放下齊國、秦國,請求和其他國家相互朝見。”秋七月二日,向戎到達。當天夜裏,趙孟與子晰會盟,統一了盟辭。四日,子木從陳國到達。陳國的孔英、蔡國的公孫歸生到達。曹國、許國的大夫也都到達了。各國軍隊以籬笆作為分界。

晉國和楚國分別駐紮在北邊和南邊。伯夙對趙孟說:“楚國的氣氛很壞,恐怕發難。”趙孟說:“我們向左轉,進人宋國,能把我們怎麼樣?”五日,準備在宋國西門外邊結盟。楚國人在裏麵穿上鎧甲。伯州犁說:“集合諸侯的軍隊,而做不信任別人的事,恐怕不行吧!諸侯盼望受到楚國的信任,因此前來順眼。如果不信任,這是拋棄讓諸侯順服的諸侯的東西。”堅決請求脫掉鎧甲。子木說:“晉國和楚國互相不信任已經很久了,隻是做對自己有利的事罷了。如果能滿足願望,哪裏用得著信用?”伯州犁退了下去,告訴別人說:“令尹恐怕不到三年就要死了。為了求得滿足自己的願望,而拋棄信用,願望能夠滿足嗎?有意願就形成語言,有語言就產生信用,有信用才能鞏固意願。這三者相互關聯,然後才能確定。信用沒有了,怎麼能活到三年呢?”趙孟擔心楚軍在裏麵穿上鎧甲,把這告訴了叔向。叔向說:“‘有什麼害處?一個普通人一次不守信用,還不行,全部不得好死。如果集合諸侯的卿,而幹不守信用的事,一定不會成功。不守信用的人不足以給人造成麻煩。這不是你的禍患。用信用召喚人,卻用虛假利用他們,一定沒有人親近他。怎麼能危害我們呢?而且我們依仗宋國防衛楚國給我們造成的麻煩,每個人都會拚命,宋軍也會拚命抵抗楚軍,即使楚軍再增加一倍也可以抵抗,你害怕什麼呢?況且事情也不至於到達這個地步。說為消除戰爭而召集諸侯,但卻發兵危害我們,這對我們太有利了,這不是應該擔心的。”

季武子派人以魯襄公的名義對叔孫說:“把我國看作同邾國、滕國一樣。”不久以後齊國人請求把邾國作為屬國,宋國人請求把滕國作為屬國,邾國、膝國都不參加結盟。叔孫說:“邾國、滕國是屬國,我們國家是諸侯之國,為什麼要同它們一樣看待?我們與宋國、衛國地位相匹敵。”於是參加了結盟。所以《春秋》不記載他的宗族,說是他違背國君命令的緣故。

晉國和楚國爭執歃盟的先後。晉國人說:“晉國本來是諸侯的盟主,從來沒有先於晉國歃血的。”楚國人說:“你們說晉國、楚國地位相當,如果晉國經常占先,這是表明楚國軟弱況且晉國、楚國交替主持諸侯的結盟已經很久了,難道隻是晉國在主持嗎?”叔向對趙孟說:“諸侯歸服晉國的德行,不是歸服它主持結盟。你致力於德行,不要爭先後了。況且諸侯結盟,小國本來一定有主持結盟的,讓楚國做晉國的小國,不也是可以的嗎?”於是讓楚國人先歃寫。《春秋》先記載晉國,是因為晉國有信用。

六日,宋公同時招待晉國、楚國的大夫,趙孟當作上賓,坐首席。子木跟他說話,他不能回答。讓叔向在旁邊跟子木說話,子木也不能回答。

九日,宋公與諸侯的大夫在蒙門外邊結盟。子術向趙孟問道:“範武子的德行怎麼樣?”趙孟回答說:“他的家政治理得很好,對晉國說來沒有隱瞞的情況,他的祝史向鬼神表示誠信,沒有讓人感到慚愧的話。”子木回來後告訴了楚王。楚王說:“崇高啊!能讓神、人高興,他輔佐五個國君作盟主是適合的了。”子木又對楚王說:“晉國當諸侯的領袖是合適的,有叔向輔佐他的卿,楚國沒有與他相當的人,不能同他相爭。”

二、苻堅決心伐晉

十六國時期,苻堅滅了前燕國,降服成漢國。太元元年,也就是公元376年又滅了前涼,並且出兵攻晉,占據襄陽,統一了北方大部,海東諸國六十二王紛紛派出使臣前來朝拜。苻堅此時飄飄然起來。他經常大宴群臣,極盡歌舞,朝廷上下漸漸興起豪華奢侈之風。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苻堅決心興師討伐東晉。

一天早朝的時候,苻堅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誰知文武百官頓時鴉雀無聲。

秘書監朱彤是個見風使舵的人,忙上前奏道:“陛下威震四方,今禦駕親征,是應天順時之舉,大軍所到之處,高山低頭,河水讓路,必然是有征無戰……此舉定能統一天下,建萬古不朽功業 ”

朱彤話音剛落,百官中走出一個人,高聲奏道:“臣以為現在不能伐晉 ”眾人一看,原來是尚書左仆射權翼。苻堅很不高興,就說:“你講吧 ”權翼正了正朝服,說:“臣聽說,國王無道,諸侯才共同來討伐。如今晉國雖弱,卻君臣和睦,上下同心,並且朝中還有謝安、桓衝等傑出人才,因此出兵伐晉還不是時候。”

苻堅聽了這番言論,心中更是不高興,沉默了一會兒才說:“諸卿都說說自己的想法。”

話音未落,太子左衛率石越應聲奏道:“臣以為,權翼之言講得有理。晉國不但君臣一心,而且據有長江天險,百姓也樂意為朝廷出力。出師伐晉必然凶多吉少。願陛下保境安民,等待時機,再作打算。”

苻堅早就不耐煩了,聽了太子這番話,便駁斥道:“全是庸人之談 從前吳王夫差,吳主孫皓,他們雖有長江天塹,也未能逃脫覆滅的命運。今我帶兵百萬,若將馬鞭投入江中,即可斷其流水,(他們)還有什麼天險可守?”

盡管包括陽平公苻融在內的群臣們極力反對,但苻堅還是決心伐晉,結果當然可想而知了

三、陳勝吳廣起義

秦二世一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有兩名秦朝軍官押著900名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的密雲縣)去駐防。這時正是夏天,常常下雨。隊伍來到靳縣大澤鄉(今安徽省宿縣西南),因為此地靠近淮河的支流澮河,地勢低窪,暴雨連續下了幾天,把大道部淹沒了。隊伍隻好紮下營來,等天晴了再走。這900人的隊伍中有兩個強壯的大漢,被推為屯長。一個叫陳勝(?—前208年),是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人;一個叫吳廣(?—前208年),是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這天夜裏;他們在帳篷裏嘀嘀咕咕地商量著怎樣死裏逃主。原來,按照秦朝的法律,誤了日期,就要殺頭。而現在再怎麼趕路,也不能按期到達漁陽了。

陳勝說:“既然誤了期,到那兒是死,現在逃走被捉住了也是死,還不如幹脆拚死造反呢!”

吳廣說:“朝廷那麼強大,我們怎麼造反呢?”

陳勝說:“天下人受秦皇暴政的苦已經很久了。聽說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的小兒子,按理不該由他來繼承皇位。應當做皇帝的是他的大哥公子扶蘇,因為扶蘇常常勸他老子不要多殺人,就被秦始皇派去守長城了。如今聽說二世為了篡位,害死了公子扶蘇。老百姓隻聽說扶蘇很英明,但還不知道他的死訊。楚國的大將項燕,曾經立下赫赫戰功,對部下又十分愛護,很得人心。有人說他死了,有人說他在楚國滅亡時逃走了,咱們楚國人很懷念他。要是我們現在假借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百姓反對秦二世,響應起義的人一定會很多的。”

吳廣覺得很有道理,就同意和陳勝一起幹。當時的人都很迷信鬼神,兩人就決定利用這一點,先要取得900個壯丁的信任。他們上街買了塊綢子,上麵用朱砂寫著“陳勝王”三個大字,然後把這塊綢子暗暗塞進一條魚肚裏。一個壯丁從街上買回了這條魚,剖開肚發現了這個字條,這事一下子在壯丁中傳開了。

那天晚上,陳勝又叫吳廣到營地附近的一座破廟裏去,在一個竹籠裏點上燭火,然後把它放在草木叢中,遠遠望去,就像忽明忽暗的“鬼火”一般在閃耀著。吳廣還躲在那裏模仿著狐狸的聲音,叫著:“大楚興,陳勝王。”

大家越發奇怪,認定陳勝是個“真命天子”。

吳廣一向愛護別人,壯丁們大多和他很合得來。一天,他趁兩個軍官喝醉時,故意要軍官放他們回家,想用這些話來刺激他們,使他們發火,來當眾侮辱自己,以激起大家的不平。兩個軍官哪知是計,果然揚起鞭子,狠狠揍了吳廣幾下。吳廣大罵起來,軍官就拔劍要刺,吳廣、陳勝見火候已到,就衝上去奪過兩個軍官的劍,將他們刺死了。

接著,陳勝、吳廣號召大家起來造反,900個壯丁一齊響應,揭竿而起。於是發生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偉大的農民大起義。

四、虞詡通權達變

東漢安帝年間,由於天災不斷,兵火連年,加上貪官汙吏的不法行為,內憂外患迭起,各地農民起義不時發生,少數民族問題一直困擾著開始頹敗的後漢王朝。永初四年,活躍在青海一帶的一支羌族反叛,切斷了隴道,割斷了漢朝與西域的聯係。當時臨朝聽政的是鄧太後,她使用了鎮壓和安撫相結合的策略,但未能奏效;幾次征討又都不勝而還,益州、漢中太守先後被羌族所殺。不久,這支羌族部隊又進攻武都,鄧太後得到這個消息後,想到了當時擔任朝歌長的虞詡。鄧太後召虞詡進宮,改任他去當武都太守,即日從洛陽到武都赴任。羌軍得到虞詡就任武都太守的消息後,便派一支精兵到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麵),羌人準備在半路上攔截。虞詡當時隻帶了幾千人馬,見羌軍是有備而來,當即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就地安營紮寨。他故意讓將士們散布說羌軍兵多,我們打不過。太守已向太後奏請援兵,等大軍到來後,再繼續進發。羌軍探聽到這一消息後認為,虞詡一兩天內不能進軍,也不可能向他們發起攻擊,就分兵進攻鄰縣去了。虞詡見羌軍中計,急忙命令軍隊不分晝夜火速前進,並且下令部隊每天都要增加行軍用的土灶數量。這時,他的部下中有人不解地問:“從前孫臏打仗時,每天減灶,為什麼你倒要增灶呢?兵法上規定行軍每天不過三十裏,為的是要防止意外,為什麼我們每天要走一百多裏的路呢?”虞詡說:“敵軍人數多,我們人數少,走得慢了,會被敵人追上;走得快,每天又增加灶數,敵人以為我們部隊多,就不敢追了。”他又說:“從前孫臏減灶是‘見弱’,我增灶是‘示強’,彼此情況不同,對付的辦法當然就不能一樣了。”

這一說,大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當虞詡不過三千人的部隊和羌軍一萬多人對陣時,虞詡下令不準使用射得很遠的強駑,隻用射得近的弱弓。羌軍認為虞詡的部隊戰鬥力很弱,就下令猛攻。虞詡等到羌軍逼近時,下令集中強駑射擊,把羌軍打得大敗。虞詡又派出人馬,埋伏在羌軍的退路上,進行襲擊,最後終於打敗了羌軍。之後,他在轄區修築了一百八十座營壘,賑濟貧民,武都郡從此得到了安定。

虞詡帶兵打仗靈活機動,“通權達變”,不為前人兵法所束縛,值得學習,但他鎮壓羌人起義卻是應該給予批判的。虞詡一生多次沉浮。最終,他在永和初年,就是公元136年升為尚書令,不久就去世了。臨死之時,他對自己鎮壓農民起義,殺害無辜進行了反省,受到了良心的譴責。

五、淮南王英布

漢王劉邦與馬楚軍在彭城展開激戰、戰事不順利,就從梁地逃出,到了虞城縣,對左右隨從的人說:“象你們這些人,都是不值得商討大事情的人。”有拜見漢王的人隨何進來說:“不明白陛下所說的是什麼意思。”漢王劉邦說:“誰能為我出使淮南,使他們把士兵們拉出來起事背叛楚國,讓項王在齊國滯留幾個月,那我奪取天下就可以萬無一失了。”隨何說:“臣於我請求出使淮南。”於是就撥給他二十個人一塊出使淮南。到了淮南,淮南太宰和他們周旋,三天都沒能見到淮南王。隨何因而勸大宰說:“淮南王之所以不接見我隨何,必定是由於認為楚國勢力強大,而我們漢王的勢力弱小,這正是我為什麼出使淮南的緣故。讓我隨何能夠見到淮南王,把其中的道理說出來,說得有道理,那正好是大王所想聽到的東西;說出來如果不是那麼回事,就讓我隨何等二十個人在淮南的集市上趴在砧子上死在斧頭之下,以表明你們背棄漢王而歸順楚國的心意。”太宰把這番話給淮南王說了,淮南王見了隨何。隨何說:“漢王派我這個使臣恭敬地進奉一封書給大王駕前,私下裏很奇怪大王你為什麼跟楚國那麼親密呢?”淮南壬說:“我麵向北對楚國以臣子身份來做事。”隨何說:“大王您與項工都是一樣並列的諸侯王,而北向稱臣,必然以為楚國勢力強大,可以把您的國家托付給它。項工討伐齊國,身上背著牆板,手裏拿著鐵杵,身先士卒去衝鋒陷陣。大王您應該把淮南的兵力全都征發出去,而且親自為將,去充當楚軍的先鋒部隊,而現在隻發出四千人的軍隊去幫助楚國,這是麵對北方對人執臣子之禮的人,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嗎?當漢王在彭城打仗,項王也沒到齊國時,大王您應該糾集淮南的全部兵力,日日夜夜在彭城之下投人戰鬥、而今卻手握一萬多人的重兵,都沒讓一個人渡過淮河,暗地裏垂手去觀看誰能打勝。這是把國家托靠於別人的人,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嗎?大王您隻是以空頭名義向楚國稱臣,而想壯大自己,獨立一方。我私下裏認為大王這種做法不可取。然而大王您不背叛楚國、,認為漢王勢力弱小。那楚國兵力雖然強大,卻在天下人麵前背上了不義的名聲,就因為他們背棄了大家都知道的約定而且把義帝也給殺了。然而西楚霸王隻是以打勝仗而自恃強大。漢王劉邦收攏各路諸侯;返回把守成皋、榮陽,到蜀地、漢地去取糧食,把防護溝挖得很深,壁壘很堅固,分兵把守著邊界防守著。楚國軍隊從齊地回兵時,隻能借道梁地,這已經是深人敵國腹地八九百裏了,想要打找不到敵人,攻擊城邑又無力去攻克,一些老的弱的兵卒從千裏之外運送糧食,楚軍士兵到榮陽、成皋時,漢軍隻會堅固防守而不出動,他們前進無法攻擊,後退不能解脫,所以楚軍士兵就容易疲憊了、假如讓楚軍士兵打敗漢軍,那各路諸侯就會感到自身很危險而跑來援救。那楚國的強大,正好招來天下的軍隊和他作對。所以,楚軍不如漢軍有利。這種形勢是顯而易見的,現今大王你不與有萬無一失的漢軍聯手。而把自己托靠在危在旦夕的楚國。我私下裏為大王您感到迷惑不解。我並不認為淮南的軍隊就足夠去消滅楚國。大王您如果發動軍隊背棄楚國,那項工必然會滯留下來,滯留幾個月,漢主奪取天下就可以萬無一失。我懇求和大王您舉起您的利劍而歸順漢王,漢王一定會劃出土地而分封大王,一而況且淮南之地,必定會歸大王您所有。所以漢王恭敬地派使臣我進奉這愚鈍的計策,希望大王您審慎考慮。”淮南王說:“我請求接受漢王的吩咐。”暗地裏準許背叛楚國而歸順漢王,沒有敢泄露出去。

楚國使者在淮南,正在急催著淮南王英布征發軍隊,隨何直接進來說。“九江王已經歸順漢王,楚國怎麼能夠在這兒征發軍隊。”英布驚呆了、楚國使者站立起來,隨何因而勸英布說:一事情已定局了,隻能殺掉楚國使者,不要讓他回去,而趕快逃走與漢軍兵力合在一起。”英布說:“按使臣你的意思辦。”甲而發動軍隊進攻楚國。楚國派項聲、龍且進攻淮南,項工留下來進攻下邑。幾個月後,龍且攻打淮南。打敗了英布的軍隊。英布帶領軍隊往漢軍那裏跑,害怕項王攻擊他們,所以從小路走和隨何一同回到了漢軍營地。

到的時候,漢王正在床上洗涮。並且召喚英布進去見麵。英布非常憤怒,後悔來到這裏,想要自殺。出來後到了自己住的地方,看見吃的東西、喝的東西是禦膳,服侍的人和漢王一樣多,英布又感到非常高興。於是就派人去了九江。楚國已派項伯接收了九江的軍隊,把英布的妻子兒女全都殺了。英布的使臣是很得故地人的喜歡的英布寵信的臣子,他帶領了數千人歸順了漢王。漢王又增加了英布的兵力,和他一塊向北進發,接收士兵後到了成皋。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203年)的秋天,七月,封英布為淮南王,共同進攻項羽。英布派人到了九江,占領了幾個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英布與劉賈進人九江,勸說引誘大司馬周殷,周殷背叛了楚國。於是就發動全部九江軍隊與漢軍一起共同向楚國發動攻擊,在垓下徹底擊潰了楚軍。

六、劉邦與民約法三章

秦二世三年,就是公元前207年,劉邦的大軍順利進入關中,駐紮在離鹹陽不遠的灞上。秦王子嬰一看戰不成,守也使不得,隻好向劉邦投降。秦始皇建立的強大的秦朝帝國就這樣滅亡了。

於是,劉邦大軍進入鹹陽城,將士們開始搶奪金銀財物。劉邦也深入宮中,但見各種珍奇古玩、金銀珠寶琳琅滿目,又見美女如雲,劉邦頓時神魂顛倒,飄飄欲仙。他沒多想,就往胡亥的龍床上一躺,閉目養起神來。

這時,劉邦手下的愛將樊噲突然闖了進來。樊噲一進門就直言不諱地說:“沛公是想取得天下呢,還是想當個富翁?這些奢華之物,正是秦朝滅亡的禍根。請速還軍灞上,切莫迷戀於此 ”

劉邦一聽,覺得樊噲之言不無道理,但他又確實舍不得離開。這時正好張良走了進來,勸道:“秦如此無道,為天下人所痛恨,所以我們才起兵攻滅他。沛公剛入秦都,便想在宮中尋歡求樂,這豈不是重蹈秦轍嗎?我勸沛公切莫因為圖一時快活而毀了大業 古人有言: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請沛公依從樊噲之言,從速離開這裏 ”張良一席話,令劉邦幡然省悟。劉邦當即下令兵士查封皇宮府庫,然後帶領眾將士返回灞上軍營中。

為了安民,劉邦遍召當地父老鄉親,公開宣布說:“現與諸位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時苛法全部廢除 凡官吏民眾,均不必驚慌。”隨後,劉邦派出使者,協同各地原來的秦吏,將這著名的“約法三章”通告各地,受到秦地民眾的歡迎,他們奔走相告。這一正確決策,對日後劉邦稱王並建立漢王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耶律楚材曾在《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詩中讚歎道:“約法三章日,恩垂四百基。”

劉邦因“約法三章”受到民眾的擁護,為他後來奪得天下打下了基礎。看來,這“法”大可治軍治國,小可規範個人行為。健全的法製,是國富兵強的重要保證。今天我們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七、項羽起義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即公元前207年,各地反對秦王朝的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秦將章邯帶領30萬大軍,將位於巨鹿的一支起義軍包圍起來;章邯本人親自帶領一支精兵駐紮在巨鹿城南,並揚言,誰救巨鹿他就打誰。

起義軍為解巨鹿之圍,派上將軍宋義和副將項羽帶領一支部隊前去救援。由於宋義懼戰,起義軍到達安陽後,46天按兵不動,加上寒雨綿綿,士兵紛紛抱怨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項羽殺了宋義,自代上將軍進軍解救巨鹿。

項羽先派英布帶著3萬人馬渡過漳河。英布過河後,很快肅清了巨鹿外圍的秦軍,占領了漳河對岸。接著,項羽指揮大隊人馬渡過漳河。等部隊全部到了對岸,項羽命令把渡河的船隻統統鑿沉。不但如此,項羽還讓士兵隻帶三天幹糧。然後,將做飯的鍋、罐統統砸碎,表示誓死一戰的決心。

秦將王離聽說項羽破釜沉舟,暗笑他不懂兵法,連退路都不留一條,於是帶著一支秦兵來應戰。他們哪裏想到,項羽正是下定了決心,帶領起義軍拚死一戰。

秦軍與起義軍剛一交手,秦軍就敗下陣來。秦將王離一看不妙,掉轉馬頭逃回章邯營中。章邯立即把秦軍分為九路,將項羽團團圍攏起來。一時,戰鼓雷鳴,殺聲震天。起義軍以一當十,將秦軍打得落花流水,王離被活捉當了俘虜。章邯一看大勢已去,隻好收拾殘兵敗將逃跑了。

起義軍大勝。

八、張巡計守雅陽

唐玄宗時,安祿山叛軍將領尹子奇進犯瞧陽。守將張巡率軍抵抗,他對將士們說:“我受國家的恩典,今天獻身報國的機會到了。但又顧念你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甚至為國捐軀,卻沒能得到應有的獎賞,我為此真是痛心!”眾將士聽了這番話,無不感動,群情激昂,表示願意奮戰到底。張巡下令殺牛宰羊,犒勞將士們,然後全軍出戰,迎擊敵人。

叛軍見張巡的人數這麼少,所以沒把他們放在眼裏,張巡親自揮動帥旗指揮,將士們個個勇猛無比,以一當十,叛軍因為輕敵,很快便被擊潰。第二天,叛軍再次攻城,張巡又率軍出城迎戰。雙方從白天戰鬥到晚上,分不出勝負來。張巡下令連夜擊鼓整頓隊伍,好像又準備出城。叛軍得知這一情況,通宵警戒,不敢有絲毫懈怠。可是一直等到天明,也不見守軍出擊。叛軍不知道城內守軍的情況,趕緊派人從了望接向城中觀看,可什麼也看不見。突然,張巡和諸位將領各率50騎兵,從城門殺出,直奔敵營。叛軍沒料到守軍會突襲,亂作一團,傷亡十分慘重。張巡想要用箭射殺尹子奇,卻又不知道誰是。他削蒿子當箭射,叛軍以為守軍沒有箭支了,便拾起箭拿給尹子奇看。叛軍的舉動恰恰讓張巡認出了尹子奇,張巡命部將南霽雲搭箭射他,射中了尹子奇左眼,尹子奇幾乎落下馬來,叛軍竭力搶救,方免於被俘。尹子奇心知睢陽城難以攻下,隻好下令撤軍。

九、張巡草人借箭

公元756年,唐將張巡被叛將令狐潮圍困於河南雍丘。張巡所部隻剩下兩千人馬,而令狐潮率有4萬之眾,實力相差十分懸殊。張巡機敏地想到,要保全城池,隻能靠智慧,不宜硬拚。

既然要避免正麵短兵相接,那麼箭是最好的武器。張巡終於想出一個良策來,他命令手下人紮了1000個真人大小的草人,給它們披上黑衣服,看上去就象唐朝士兵一樣,並且將它們用草繩紮牢。到了晚上,他讓士兵們將捆紮牢實的草人用繩子沿城牆而放下。城外的叛軍將士遠遠看見,以為是唐朝官兵要出城突圍,便向草人放箭。不一會兒草人身上插滿了叛軍的箭矢,張巡下令將草人收上城來。連續幾次下來,唐軍共得到數10萬支箭。叛軍這才醒過神來,大呼上當。

幾天後,張巡決定利用敵人對草人已有察覺,不再放箭,偷襲敵人。他派了500精兵趁夜色從城牆上墜下,叛軍見狀,以為又是唐軍放草人來賺箭,便隻是遠遠地觀望,不加理會而且,令狐潮還縱聲大笑,認為張巡故伎重演,已無他計可施。不料,這500精兵下了城牆後,竟如閃電般直奔叛軍大營。叛軍猝不及防,還沒回過神來,已被殺得大敗,落荒而逃。

一○、李光粥巧用攻心術

唐肅宗年間,大司空李光弼同叛將史思明在河陽對峙。史思明企圖截斷李光粥的糧道,移師至河清縣。李光粥得到這一情報,立即率領官軍到野水渡去駐紮,修築營壘。但隻相持了一天左右,李光粥便返回河陽城,隻留下部將雍希穎率1000名官軍駐守野水渡。李光粥對雍希穎說:“史思明手下有兩名勇將,高庭暉和李日越,二人中必有一人今晚前來偷襲,你隻管堅守,本要出戰。如果來將投降,便帶來見我。”對李光弼的一席話,雍希顥很不理解,卻又不便多問,隻得遵命。

果不其然,史思明決定派李日越率領500精騎當晚前去劫營,並且對他說:“李光弼善於守城,但不長於野戰。如今他移兵到原野,正好可以去擒獲他。你今晚去偷襲,一定要生擒李光弼回來見我,否則,你就不必再來見我了。”李日越領命後,立即出發了。

拂曉時,李日越領著人馬偷偷來到了官軍寨前,雍希顥見了,便毫無敵意地笑著出來相見。李日越倒給弄了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問道:“李光粥在哪裏?讓他出來答話。”雍希顥回答說:“李將軍已經回河陽去了,隻留下在下統領1000人馬留守。”見李日越沉吟不語,雍希穎又說:“敢問將軍姓高還是姓李廣李日越回答:“姓李”。雍希顥笑道:“那您必定是李日越將軍了。李光粥將軍臨走時說過,將軍您對朝廷本是忠心耿耿,是被迫入了叛軍的,所以命我在此迎候將軍的到來。”李日越聽罷,不由得有些動心,聯想起史思明的嚴令,便對部下說:“李光粥現在到河陽城去了,大家捉不到李光迅就難免一死,與其等死,還不如趁早投降官軍算了。”沒有人反對,於是李日越率軍投降。

李光弼見了李日越後,待他非常好,幾乎當作心腹之人了。李日越自然十分感激,主動寫信勸降高庭暉,李光粥卻說:“不必了,高將軍自然會來歸降的。”過不幾日,高庭暉果然率部來降。

有人問李光弼,為什麼這麼容易便收降了兩名叛將?李光粥回答說:“這是攻心的結果。史思明向來認為我隻善於守城而不善於野戰,我有意轉移到野水渡,他以為我投進了圈套,便派李日越前來偷襲,李日越捉不到我,不敢回營,隻好投降。高庭暉的才幹超過李日越,見李日越尚且被我重用,必然也來歸降。”

一一、官官相護

“官官相護”或作“官官相為”,表示官吏們互相包庇、相互縱容的現象。

此典出自清代劉鶚《老殘遊記》第五回:“縱然派個委員前來會審,官官相護……他是官,我們是民……”

在曹州於家屯那個地方,有個財主名叫於朝棟,他有兩個兒子。有一年秋天,他家被強盜搶了一次,於家就到官府報案,結果有兩個小強盜被逮住處死了,因而強盜他們就怨恨於家。強盜為了報複,在一次搶劫後,把一部分贓物悄悄地放進於家一間放雜物的屋子裏。

曹州長官玉賢帶領人馬追捕強盜,途中在於朝棟家搜出了強盜所藏的贓物,於是不由分說,將於朝棟父子三人抓去。於朝棟父子明明是被冤枉的,但曹州府玉賢既不調查核實,又不聽從下人的意見,硬把於朝棟父子三人放在站籠裏活活折磨死了。

於朝棟父子三人死後,眾人憤憤不平。

有的人建議:此事應往上告,要上麵重審。有人卻反對這樣做。理由是:民家被官家害了,除了忍受,沒有別的辦法。如果上告,照例仍舊發回原地審問,這樣又落在他手裏,豈不是又要倒黴麼?又有人建議,請於朝棟的女婿去上告,因為他是秀才,學問淵博,一定有辦法。於朝棟的女婿對眾人說:“我是可以去,隻怕於正事無濟,反叫站籠裏多添一個屈死鬼。你想,撫台一定要發回原官審問;就算派個委員前來會審,官官相護,……他是官,我們是民……這個官司到底能不能打贏呢?”眾人聽了,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沒有辦法,隻好罷了。

一二、櫃中刺史

“櫃中刺史”形容封建官僚的愚蠢無能和那些封疆大臣貪生怕死的醜態。

此典出自《雅謔》。

刺史孫彥高被突厥軍隊圍困在城中,嚇得不敢升堂處理政務,收發文書、符令都從小窗口傳遞。當得到突厥軍隊登城的消息以後,他就把州衙、宅院的大門全部鎖住,自己藏到櫃子裏,並叮囑家奴說:“一定要掌管好鑰匙,賊兵來了,千萬不要把鑰匙給他們。”

一三、披堅執銳

“披堅執銳”表示投身戰鬥。

此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派章邯進攻趙國,章邯帶領二十萬兵卒把趙王團團圍困在巨鹿。趙王不停地向楚王求救,楚王便派宋義做主帥,項羽做次將,北上救援趙國。宋義故意帶領人馬緩緩而行,到了安陽,竟一下子停留四十六天。項羽對宋義說:“聽說秦軍把趙王圍困在巨鹿,應該馬上進軍。如果我們在外麵攻擊秦軍,趙軍必然會作內應,這樣我們就一定會打敗秦軍的。”宋義說:“現在秦軍攻趙,如秦軍得勝,他的兵力一定十分疲困,就乘秦軍疲困時進攻;如果秦軍不能取勝,就大張旗鼓向西進軍,這同樣能打敗秦軍。‘身穿鐵甲、手拿銳利武器去打仗,我不如您;坐下來講用兵之策,您就不如我宋義了。’”宋義仍然不肯進軍攻秦。項羽心裏很著急,又向宋義建議說:“現在將士都希望我們進兵,協力攻秦,而且今年災荒嚴重,百姓饑餓,軍隊缺糧,久留是不行的。而今秦軍強大,大有一舉吃掉趙國之勢,哪有什麼疲困的機會可以利用?我軍在定陶大敗的事情,已使楚王‘坐不安席’,而楚王又把一國之事交付於您,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望你以國家利益為重。”宋義仍堅持他的看法,項羽再三勸說毫無效果。項羽惱羞成怒,就殺害了宋義。項羽奪了兵權後,楚王乃封項羽為上將軍,接替宋義的職位。項羽便派當陽君黥布和蒲將軍領兵兩萬渡過漳河,去救钜鹿,但隻取得了小小的勝利。趙王的大將軍陳餘再次要求項羽增兵,項羽便統率全軍去救。

隊伍一渡過漳河,項羽便下令把船隻全部鑿沉,把煮飯的鍋全部打碎,把宿營的房子全部燒光,每人隻帶三天的口糧,以此表示誓死不歸的決心。項羽決心死戰,戰士勇往直前,兩軍在巨鹿城下展開大戰。

這時候,楚軍的勢力雄冠諸侯。救援钜鹿的諸侯軍有十幾個營壘,都不敢出兵。“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喊殺之聲驚天動地。經過幾次激烈戰鬥,殲滅了秦軍,俘虜了王離,殺死了蘇角,逼死了涉間。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钜鹿之戰”。

一四、旗鼓相當

“旗鼓相當”亦稱“鼓旗相當”,比喻雙方勢均力敵,不相上下。

此典出自《後漢書·隗囂公孫述傳》:“如令子陽(公孫述)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鼓旗相當。”

西漢末年,王莽勢力衰弱,成紀(今甘肅省秦安)地方的隗囂組織武裝力量,反抗王莽統治,相繼攻克了隴西、張掖、酒泉、敦煌等地,自稱上將軍。而公孫述則在四川一帶自稱皇帝。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中央王朝,但邊遠地區尚未完全統一。劉秀為了孤立公孫述,逐步實現統一,就處心積慮地籠絡隗囂。隗囂為了尋找政治出路,曾上書劉秀,向東漢稱臣。於是劉秀通過大司徒鄧禹封他為西川大將軍。後來,隗囂又打退了從長安往西發展的農民起義部隊赤眉軍。當時,陳倉人呂鮪擁兵數萬,跟公孫述勾結在一起,率兵侵犯陝西中部一帶,進攻長安。隗囂率兵配合劉秀的部隊,打退了呂鮪和公孫述的共同進攻。因此,隗囂得到了劉秀的信任和尊重。

為了阻止盤踞四川的公孫述向外擴大勢力,劉秀給隗囂寫了一封措辭委婉的信,希望他能夠依仗著自己的實力阻止公孫述進犯。他在信中說:“我現在忙於在東方作戰,大部隊都集中在那裏,西方兵力薄弱。如果公孫述出兵到漢中,企圖進犯長安,我希望能夠借重將軍的兵馬旗鼓,和他較量一番。如果能這樣,我就算得到了上天的賜福。”隗囂采納了劉秀的意見,與劉秀共同出兵,把公孫述打得大敗。

一五、桑中生李

“桑中生李”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製造迷信也好,盲從附和也好,都是沒有知識的表現。

此典出自《搜神記》。

在南頓這個地方,有一個叫張助的農民。他在種莊稼的時候,發現了一棵李子的核,把它帶回家去。回頭一看,一株空心桑樹中有泥土,他便把李子的核種在空心桑樹裏,並把剩下的一點水澆在上麵。

後來有人發現空心桑樹中長出了李樹,就把這個消息傳開了。有一個患了眼病的人在樹蔭下休息,向李樹禱告說:“李先生如果能“治”好我的眼睛,我要用一隻小豬來謝你。”說完以後,他就感覺眼睛的痛楚稍微減輕了一點,後來便慢慢好了。這消息一傳出,就好像一隻狗偶然望空中叫了一聲,其他的狗便跟著叫了起來一樣,到處傳說著:“有一個瞎子因為得到李樹的保佑而重見光明。”這一來,遠遠近近的人都轟動起來,到那樹下祭神的人絡繹不絕,坐車騎馬的往往成千上百,擺在那裏的酒肉等祭品也堆積如山。

隔了一年多,張助出遠門回來了。看到大家祭樹的情況,非常詫異地說:“這樹有什麼神通?它隻不過是我種下的一棵李核而已。”於是就砍掉了。

一六、人棄我取

“人棄我取”的意思是,別人拋棄,我去取來。本意指一種經營之術,後用以表示自己的興趣、見解與他人不同。

此典出自《史記·貨殖列傳》:“白圭,周人也。當魏文侯時,李悝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夫歲熟取穀,予之絲漆;繭出取帛,予之食。”

戰國人白圭,周朝國都洛陽人。魏國國君魏文侯當政時,任李悝為相,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能力,因此魏國逐步強盛起來。白圭看到這種情形,抓住機遇,采取“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辦法經商,生意做得非常興隆。每年秋收的時候,市場上穀子多起來了,他就買進穀子,而這時百姓們忙於織布和修繕房屋,他就賣出絲綢和油漆;每年春天蠶繭上市,他就買進絲織品和絲綿,賣出穀子。

白圭雖然很富有,卻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很多人都覺得白圭很會做生意,就紛紛向他請教。白圭說:“做生意,要用智慧計謀,還要果斷。智謀不足的人,不能隨機應變;勇氣不足的人,不能當機立斷;仁義不足的人,不能做到‘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意誌不夠堅強的人,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因此,你們雖然想跟我學習做生意的本領,我也無法使你們完全掌握。”

一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比喻如果事前沒有深遠的思考、謀劃,一旦危難迫近,將無法應付。

此典出自《殺狗記》六:“常言道:“人無遠慮,必定有近憂來至。”作個道理,早尋個長久計。”

曹操率領四十萬兵馬去攻打東吳。東吳孫權召集文武百官研究抵禦敵人的對策。大將呂蒙建議在濡須口(現在湖北黃岡附近)修築船塢。船塢,是在江中旁岸環築的城牆,把整個水軍船隻泊在裏麵,城牆上派許多兵防守,進攻退守,水陸兩軍配合都很方便。許多大將反對築塢,說:“上岸擊賊,跣足(赤腳)下船,何用築城?”呂蒙說:“打起仗來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戰無必勝。一旦突然發生激戰,步兵騎兵白刃相接,人來不及奔近水邊,又怎麼來得及上船列隊對敵呢?有了船塢就可以從容布置隊伍了。”孫權聽了,呂蒙的這番話,非常同意他的觀點,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呂蒙的話是有遠見的。”於是派幾萬人連夜開工,在很短的時間內,築成了濡須塢。曹操大兵到來,哨兵向曹操彙報說:“遙望沿江一帶,旗幡無數,不知兵聚何處。”曹操放心不下,爬上山坡探望,隻見濡須塢內戰船各分隊伍,旗分五色,兵器鮮明,竟然無懈可擊。這一戰,曹操損兵折將而回,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一八、發動叛亂的安祿山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冬,安祿山見時機成熟,決定發動叛亂。那時恰好有一個官員從京都返回,安祿山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的詔書,向將士們宣布說:“皇上有密旨,要我立刻帶兵入朝討伐楊國忠。這個消息太突然了,眾將士十分驚訝,但誰也不敢反對,安祿山的一些心腹則拚命鼓吹響應。

十一月初,安祿山糾集了十五萬人馬,號稱二十萬,連夜從範陽(今北京市城區西南)出發,向南進軍。一路上煙塵滾滾,席卷千裏;鼓噪呐喊,驚天動地。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著名的敘事長詩《長恨歌》中形容道:“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那時候,老百姓過了數十年和平生活,幾代人都沒有經曆過戰爭,突然間聽說範陽兵變,遠近震動。河北各郡的防守很快就瓦解了,接著洛陽陷落,潼關失守,長安危急,唐玄宗隻好帶著楊貴妃倉皇出逃。

路上,有一個老人對唐玄宗說:“安祿山的反心,早就暴露了。但是有人向陛下告發,總是被陛下所殺,以致造成今天的局麵!我記得宋景當宰相時,敢於講真話,所以天下太平。而現在的朝臣隻曉得阿諛奉承,所以天下的情況,陛下一無所知。如果陛下不是逃難到這裏,我怎麼能當麵向陛下訴說這些事呢!”

唐玄宗痛心地說:“這是我糊塗,真是後悔莫及啊!”

老人說的是大實話,造成安祿山叛亂的就是唐玄宗和他的宰相李林甫,還有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一夥。安祿山是胡人,原是平盧節度使張守的偏將。因為犯罪被判死刑,張守憐惜他打仗勇敢,才送到京師讓朝廷去決定。當時,宰相張九齡認為:“軍令如山,安祿山不可以免死。”

但是,唐玄宗也欣賞他的勇敢,要赦免他。張九齡仍堅持原則,說:“安祿山犯紀喪師,於法不可不殺;況且我看他臉露凶相,不殺他將來有後患。”

唐玄宗卻說:“你不要枉害忠良。”最後仍赦免了他。

安祿山這個人很狡猾,善於揣測人情,討人所好。他任平盧兵馬使時,凡是朝廷來人,都要送一筆厚禮。有一回,禦史中丞張利貞來考查,安祿山百般奉承,連張利貞的隨員都一一加以厚待。所以,張利貞回朝後,在皇帝麵前將安祿山大大誇獎了一番,安祿山便被提升為營州都督,充平盧軍使,黑水等四府經略使。

公元743年,安祿山入朝,唐玄宗更加寵信他,隨時接見,封賞優厚。安祿山編造了一個故事說:“去年營州蟲災,我焚香告天說:‘我安祿山如果心術不正,事君不忠,情願蝗蟲來吃我的心肝。如果我對神靈虔誠,希望蟲子都散去。’於是就有大批鳥群從北飛來,一刹那間,就把害蟲吃個精光。請皇上命史官如實記載下來。”唐玄宗居然答應了。

安祿山為了邀功,取得皇帝的信任,經常侵略掠奪邊境各族。奚族、契丹忍無可忍,先後殺掉了唐室下嫁的公主,紛紛反叛,安祿山就出兵討伐。他奏告朝廷說:“我討伐契丹直到北平郡,夢見先朝名將李靖向我求食。”

唐玄宗就下旨為李靖建廟。廟造成後,安祿山又謊奏說:“祭奠時,廟梁上竟生出了靈芝草。”唐玄宗竟然也信以為真。

安祿山是個矮個子,卻長得肥胖,肚皮下垂過膝。他見皇帝時故意裝出一副滑稽相。有一次,唐玄宗指著他的大肚子開玩笑地問:“這個胡人的肚皮長得這樣大,裏麵裝的是什麼?”

安祿山回答:“沒有別的,隻有一顆赤子之心。”唐玄宗聽了很開心。

後來,唐玄宗又讓安祿山拜楊貴妃為母。皇帝與貴妃共坐時,安祿山先拜貴妃。皇帝問他為何這樣,安祿山說:“胡人先拜母親,後拜父親。”唐玄宗聽了也很高興。

公元750年,唐玄宗封安祿山為東平郡王,又任命他兼河北道采訪處置使。安祿山以友好交往為名,引誘奚族、契丹酋長赴宴,把他們灌醉後。活埋了數千人,另外八千人作為俘虜,連同酋長的首級一起獻給朝廷請功。唐玄宗特地為安祿山在京城造了府第,第二年,他又下令給安祿山建造更富麗豪華的府第,還說:“安祿山眼大,勿叫他笑我小氣。”新屋造成,安祿山叫皇帝通知宰相來赴宴。到了那一天,唐玄宗原來打算打球的,結果也臨時通知改期,並命宰相一同都去安宅。

安祿山生日那一天,唐玄宗和楊貴妃都贈送了厚禮。第三天,皇帝召安祿山入宮,楊貴妃異想天開,居然用錦緞做了一個繈褓,將安祿山像嬰兒一樣包起來,叫宮女用彩轎抬著走。唐玄宗聽到後宮的歡笑聲,問原因,宮女說是貴妃生嬰兒過“三朝”。唐玄宗親自去看,不僅給楊貴妃賞賜了三朝洗兒的金銀錢,還賞賜了安祿山。從此宮中把安祿山稱作“祿兒”,他可以自由出入宮廷,或與貴妃對飲,或夜宿宮中,無所不至。

安祿山原任平盧節度使,兼任範陽節度使,後來他又要求兼任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節度使,唐玄宗也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安祿山兼領三鎮節度使後,重兵在握,日益驕橫。他認為皇帝年老又懼內,朝廷武備鬆弛,所以沒有什麼力量可以與他對抗。他手下的官員就趁機勸他叛亂。安祿山收編了契丹等族的投降者八千人,又有家丁百餘人,都是以一當百的亡命之徒。他養了數萬匹戰馬,又派胡商到各地去收買刀槍。他還奏請朝廷,封他的部下當將軍的有五百多人,當中郎將的有兩千多人,以此收買人心。

當他以為一切都已準備好了,便發動了反叛,並於公元756年正月一日,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

一九、光緒帝變法維新

1898年,農曆戊戌年,公車上書失敗後,他與他的學生梁啟超主張變法,改良政治,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

光緒帝即位的時候隻有四歲,朝廷大事由慈禧太後管著。慢慢地他長大了,公元1889年結婚,慈禧太後表示,以後讓光緒主持朝政。其實當時正是中法戰爭過後不久,朝廷內外對西太後許多喪權辱國的做法越來越不滿,她所說的讓光緒管理朝政,隻是做出一種姿態罷了。

這個時期,帝國主義各國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國的狂潮。麵對這種情況,康有為、梁啟超等組織了保國會,創辦《時務報》,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要求朝廷維新變法。他們的行動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一個資本主義改良運動的高潮已經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始出現。

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是個傾向於維新的人物。他常常把社會上的一些情況告訴光緒,他還認識康有為,對康有為等人的改革主張很欣賞。光緒帝決心利用這個機會把朝廷的大權從西太後那裏奪過來,振興清王朝。他對軍機大臣奕劻說:“太後假如再不給我實權,我寧願退位,不當亡國的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