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謀篇(1 / 3)

第十章 謀篇

謀①篇第一

為人凡謀有道②,必得其所因③,以求其情④。審得其情,乃立三儀⑤。

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⑥。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

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⑦,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⑧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⑨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⑩。

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儀,儀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製,因以製於事。故萬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注釋】

①謀:謀劃、手段、方法。

②凡謀有道:謀,指設謀,施說,提出主張。道,方法,規律。

③得其所因:得知其因由。因,指曆史原因,外部原因。

④以求其情:推知其內情、欲求。

⑤三儀:指上智、中材、下愚而言。

⑥參以立焉,以生奇:假如參考三儀來評論人物,就可以施展卓越的策略。

⑦司南之車:指南車。

⑧同情:與下文“同欲”義同,即情欲、追求一致。

⑨數行:數,術。行,運行。

⑩其類一也:嘉慶無此句,道藏本無“其”字。

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意謂事物的敗壞由內因引起。

製於事:製約著事物的發展。

一數:意即同一個道理。

【譯文】

凡是謀劃策略,必須要知道所麵臨事情的起因,然後探求它的真實意圖。仔細審察研究這些情況,即可製定三儀。

所謂三儀,就是指上、中、下三者。三者相互參驗,相輔相成,就能產生解決問題的奇謀良策,奇謀良策無不通達易行,從古代開始就是這樣做的。

所以鄭國人去山裏采玉石時坐著指南車,這是因為有了它就不會迷失方向。考察才幹,估量能力,揣摩真情,也都以一定指導思想為基礎。

因此思想相同的人在事後仍舊保持親密關係,是由於共謀大事取得到了成功,大家都得了好處;情欲相同而事後關係疏遠的人,是由於他們隻有一部分人取得成功,獲得了利益。同時被人憎惡而大家關係親密,是由於大家一起受到了損害。同時被人憎惡而大家關係疏遠,是由於隻有一部分人受到了損害。

相互獲取利益就能保持關係親密,相互損害對方,就必然關係疏遠。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這樣。用這種方法觀察同心還是異心,也是一樣的道理。

牆壁傾頹是由於有了縫隙,樹木的折斷是由於有了節疤,這大概是它們的規律吧。所以事情是由於變化而產生的,事情是由於謀略而造成的,謀略是從計策中產生的,計劃是從議論、討論中產生的,議論是因為遊說而產生,遊說是因為進取而產生,進取是從退卻而發生,退卻是由於有製約而產生,因此用節製的辦法來處理事情。可見任何事情的處理方式都是一樣,任何計謀的產生法則也都是這樣。

【感悟】

人的交往一般都是以一定的利益為基礎的,對自己有利則相互間關係就親密,對自己有害,相互間的關係就疏遠。因此可以根據這個道理去觀察人事,分析人事以利益去間離、引誘對方。

【故事】

一、阻止齊國的戰爭

齊國想進攻宋國,秦國派起賈前去阻止。齊國就聯合趙國共同進攻宋國。秦昭王很生氣,把怨恨都集結於趙國。趙國的李兌聯合趙、韓、魏、燕、齊五國去攻打秦國,沒有成功,於是就把諸侯的軍隊留在成皋,自己卻暗中與秦國和解。同時又想和秦國聯合進攻魏國,以此消除秦國對趙國的怨恨,另一方麵也可以為自己取得封地。

魏昭王很不高興。蘇秦就到齊國去,對齊王說:“我替您對魏王說:‘趙、魏、韓三國都遭受過秦國的威脅,這次聯合進攻秦國,是因為趙國的緣故。如果秦、齊、燕、韓、魏五國聯合進攻趙國,趙國必定會滅亡。如果秦國趕走李兌,李兌隻有死路一條。現在去討伐秦國,實際上是在救李兌的性命。如今趙國把諸侯聯軍駐留在成皋,暗中出賣諸侯,和秦國勾結媾和,並且已訂立了和約,還想聯合秦國一起來進攻魏國,圖謀為李兌奪取封地,這麼一來,大王您尊崇趙國究竟又得到了什麼好處呢?況且,大王您曾經親自北渡漳水去邯鄲拜訪趙王,獻出陰、成之地,割讓葛、薛,用來作為趙國的屏障,而趙國卻一點不為大王效力。現在又把河陽、姑密兩地分給李兌的兒子,而李兌卻勾結秦國攻打魏國,以便奪取陶邑。

大凡人隻有通過比較才能知道賢與不賢,大王如果拿出對待趙國一半的誠意去聯合齊國,又有哪個諸侯國敢圖謀大王您呢?大王您如果為齊國助力,就不會有稱臣朝拜的屈辱,也沒有割地的損失。齊國因為大王為齊國助力,就會趕在燕、趙兩國之前出動所有的軍隊,在二千裏以外的地方作戰,不管是攻城,還是野戰,齊國軍隊都會為大王打頭陣當先鋒。攻下城邑,割取河東之地,全都獻給大王。從此以後,秦兵進攻魏國,齊國沒有一次不是越過邊境前來援救的。請問大王您用來報答齊國的做法又是如何呢?韓在楚國,距離齊國有三千裏,大王卻因此懷疑齊國,竟說齊國和秦國有私交。現在大王又扶持齊國的故相做國相,把趙將韓徐當作知己,把虞商作為貴客,大王竟然可以反倒對齊國產生懷疑嗎?

“魏王聽了這番話感到自己很理屈,所以很想事奉大王,特別怨恨趙國。我希望大王逐漸了解魏國而不要厭惡它。我請求替大王把秦國對魏國的怨恨轉移到趙國去。希望大王您能暗中尊重趙國,而且不讓秦國知道大王您看重趙國。秦國知道齊國看重趙國,那麼我料想燕、韓、魏三國也必將看重趙國,而且都不敢和趙國對抗。這樣,五國共同事奉趙國,趙國又與秦國結成聯盟;趙國的地位一定會居於齊國之上。所以,我想讓大王您使諸侯之間互相衝突,然後您暗暗從中進行調解。大王可使韓、魏、燕三國與趙國發生衝突,派公玉丹暗中調解;讓趙國和韓、魏兩國發生衝突,派大臣我去進行調解;讓韓、趙、魏三國和秦國發生衝突,派順子從中說和;讓所有諸侯和楚國發王衝突,派韓從中調解。這樣,諸侯都會背棄秦國而投靠大王,而且不敢私下與秦國交往。大王的邦交穩定以後,看與五國中的誰友好對您有利,再從中加以選擇。”

二、觸龍說趙太後

趙太後剛剛主持國政,秦國就加緊攻趙。趙國向齊國請求救援。齊國說:“必須讓長安君來做人質,我們才會出兵。”趙太後不肯,大臣們都極力勸諫。趙太後明確地告誡左右大臣們:“誰要是再提起叫長安君做人質的事,我一定吐他一臉唾沫。”

左師觸龍言說自己想拜見太後,太後怒氣衝衝地等待著他。觸龍進宮後慢慢走上前去,走到太後跟前就向她謝罪,說:“老臣的腳有毛病,一直無法正常行走,很久沒有拜見太後您了。雖然自己原諒自己,但仍然擔心太後您的身體欠安,所以希望能拜見一下太後。”趙太後說:“我隻能靠車子行動了。”觸龍問:“每天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後說:“靠喝點粥維持。”觸龍說:“老臣最近很不想吃東西,就勉強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裏,漸漸地喜歡吃東西了,身體也舒服了。”太後說:“我可做不到這點啊。”太後的臉色稍微緩和了些。

左師觸龍說:“老臣我有個兒子叫舒祺,年齡最小,沒什麼出息。我已經年老體衰了,私下裏很疼愛他。我希望他能充當一名王宮衛士,來保衛王宮,因此我冒死來向太後提出這一請求。”太後說:“好吧。他今年多大了?”觸龍答道:“十五歲了。雖然年紀尚小,老臣還是想趁著自己沒死之前把他托付給您。”太後說:“男子漢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吧?”觸龍答道:“比婦人家還厲害。”太後笑著說:“婦人家疼愛小兒子才特別厲害呢。”觸龍說:“老臣私下裏還認為您疼愛燕後要超過長安君呢。”太後說:“你錯了,我疼愛燕後遠不如疼愛長安君厲害。”解龍說:“為人父母的疼愛子女,就應該替他們做長遠打算。您送別燕後時,在車下握著她的腳後跟,為她掉淚,因為您想到她要離家遠嫁。這就是愛她啊!燕後走了以後,您並不是不想念她,祭禮時總是要替她禱告說:‘千萬別叫她回來。’這難道不是替她做長遠打算,希望她的子孫世代為王嗎?”太後說:“正是這樣。”

左師觸龍問:“從現在起,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到趙氏立國的時候,趙王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後代還有在侯位的嗎?”太後答道:“沒有。”觸龍又問:“不隻是趙國,就是其他諸侯的子孫,他們的後代還有在侯位的嗎?”太後答道:“沒有聽說過。”觸龍就說:“這些封君們,有些是自己取禍而亡;有些是禍患延及子孫而亡。難道說國君的子孫們都不會有好結果嗎?隻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卻無功於國,俸祿豐厚但沒有為國出力,隻是擁有大量的金玉珍玩而已。現在您使長安君的地位很尊貴,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貴重的金玉珍玩,卻不讓他趁現在為國立功。有朝一日太後您不幸去世,長安君將依仗什麼在趙國安身立命呢?老臣認為您替長安君打算得不夠長遠,所以說疼愛長安君不如疼愛燕後。”太後說:“好吧,那就任憑您怎樣安排他吧!”於是為長安君準備一百輛隨行的車輛,送他到齊國充當人質,齊國這才出兵援救趙國。

子義聽說了這件事,感歎道:“君主的兒子,是骨肉之親,尚且不能倚仗沒有功勳的高位,沒有勞績的俸祿,來長期守住金玉珍玩,更何況是做臣子呢!”

三、曹操用兵神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袁紹乘機擴大自己的實力,占據冀、青、幽、並四州(今山東、河北、山西等地區),成為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北麵遼東、遼西、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三郡地區,居住著少數民族部落聯盟,其中遼西單於蹋頓勢力最強,袁紹采用和親政策以籠絡他們。

公元200年,袁紹和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大戰。袁紹戰敗,不久病死。袁紹幼子袁尚乘機自立冀州牧,長子袁譚和袁尚發生矛盾。公元203年,曹操出兵討伐,袁氏兄弟這能齊心協力一致對外。曹軍剛一撤走,袁氏兄弟,競自相殘殺起來。公元204年,袁譚奪取安平、勃海、河間等郡,袁尚被迫投奔次兄袁熙。曹操乘機攻打袁譚。公元205年,曹軍攻陷勃海郡城南皮,殺死袁譚。袁熙部將焦觸、張南等乘機背叛,袁熙、袁尚隻好投奔遼西的蹋頓單於。

蹋頓感念袁紹的恩澤,決心支持袁氏兄弟。經常派兵侵犯曹操,曹操深感憂慮。

公元206年,曹操決定親自率兵征討北方三郡,消除邊患。曹軍走了一個多月才到達河間的易城(今河北雄縣西北)。謀士郭嘉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使敵人難以預料。我們應當把輜重留下,派輕兵日夜兼程,深入敵境,出其不意發動進攻,這樣才能取勝。”

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親自率領數千精兵輕裝北進。在距離柳城還有一百多裏的白狼山,曹軍與蹋頓的數萬騎兵相遇。雙方兵力相差懸殊,曹軍將士以一當十,士氣高昂,奮勇殺敵。蹋頓軍隊大敗,蹋頓和許多將領都死於亂軍之中。

袁熙、袁尚聽到這個消息,都慌忙向東逃跑,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操占領柳城後,就下令班師南歸。有人問曹操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曹操說“不攻自破,他們會自相殘殺的。”不出曹操所料,不久,袁熙、袁尚果然被公孫康殺掉。

四、諸葛謀攻司馬

司馬懿駐守西涼等處,諸葛亮認為是其伐魏的最大障礙,乃用馬謖的反間計,使魏主曹睿將司馬懿削職回鄉。諸葛亮計得逞大喜,即興師北伐。蜀師旗開得勝,連取三城,魏國上下震栗,曹睿不得已乃起用司馬懿。這時,原蜀將後降魏鎮守上庸的孟達正與諸葛亮暗通,謀取兩京:孟達取洛陽,諸葛亮取長安。諸葛亮知司馬懿複職大驚,急致書孟達說:“近聞曹睿複沼司馬懿起宛、洛之兵,若聞公舉事,必先至矣。須萬全提備,勿視為等閑也。”孟達覽書,不以為然,卻笑孔明心多。

“竊謂司馬懿之事,不必懼也:宛城離洛陽約八百裏,至新城一千二百裏。若司馬懿聞達舉事,須表奏魏主:往複一月間事,達城池已固,諸將與三軍皆在深險之地。司馬懿即來,達何懼哉?

司馬懿接複職詔後,忽得密報孟達謀反之事,司馬懿說:“此賊必通諸葛亮,吾先擒之,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司馬師說:“父親可寫表奏天子。”懿說:“若等聖旨,往複一月之間一事無及矣。”即傳令教人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遲立斬;又令參軍梁畿齎檄星夜去新城,教孟達等準備進征,使其不疑。梁畿到新城傳達司馬懿的將令說:“司馬都督今奉天子詔,起諸路軍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軍馬聽候調遣。”達問道:“都督何日起程?”畿說:“此時約離宛城,望長安去了。”達暗喜說:“吾大事成矣!”大凡采取突然襲擊戰術的,必須偽裝得好,以麻痹敵人,使其無備,即我要襲擊彼而彼完全不意料到我要襲擊,襲擊才能得逞。司馬懿正是這樣做,他聲東擊西,使孟達上其套。孟達聞悉司馬懿已離宛城赴長安,以為司馬懿不知其舉事,故認為“吾大事成矣”而沾沾自喜。詎料司馬懿這時正向新城進軍。懿在途中,繳獲諸葛亮給孟達回書,看後大驚說:“世間能者所見皆同,吾機先被孔明識破。”遂星夜催軍急行。未及十日,即抵新城,孟達措手不及,終被擒殺。

司馬路擒殺孟達,諸葛亮謀取兩京終成泡影,但從智力比賽看,輸家隻是孟達,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贏家,兩人的智力半斤八兩:兩人都料事如神。

諸葛亮認為豁聞孟達舉事。必先起宛、洛之兵先至,司馬懿料孟達叛變必與諸葛亮通謀。兩人都不謀而合。諸葛亮說:“曹睿既委任司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聞?”司馬懿說:“若等聖旨,往複一月之間,事無及矣。”兩人都互相驚畏。諸葛亮知司馬懿複職“大驚”,告誡孟達不要輕舉枉動;司馬懿途中截獲諸葛亮給孟達回書為之“大驚”,想不到“吾機先被孔明識破”。

而孟達和司馬懿、諸葛亮相比,其愚智則有天淵之別:諸葛亮知司馬懿複職告誡孟達“須萬全提備”,孟達卻笑“孔明心多”,要他“唯聽捷報”,司馬懿派使要孟達聽候調遣並偽說懿已去長安,孟達卻暗喜說:“吾大事成矣!”

司馬懿擒殺孟達後,即與張郃率領十五萬大軍來戰諸葛亮。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肯弄險,不會從子午徑取長安,今必出軍斜穀,來取郿城。而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曹真無備,定從此進。故決定與張郃逕取街亭,以斷其歸路。諸葛亮行軍,果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聞悉司馬懿大軍前來,大驚說:

“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司馬懿行軍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因此,街亭決戰是勢所難免。司馬懿能否奪取街亭,諸葛亮能否保衛街亭,是雙方勝敗的關鍵。

諸葛立即著手部署街亭保衛戰。參軍馬謖請纓守街亭,諸葛亮說:“街亭雖小,幹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馬謖以熟讀兵書自誇,說:“若有差失,乞斬全家”,並立下軍令狀。因馬謖曾獻“攻心計”服南人,又獻反間計使司馬懿被削職,諸葛以其有智,乃任他為守街亭主將,又派富有戰爭實踐經驗的王平為副將,再三叮囑要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諸葛亮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駐守列柳城為援。同時,喚大將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總守漢中咽喉。諸葛亮的部署,可說是十分到家,無可非議,唯一錯誤是用了紙上談兵的馬謖。他違背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囑,隻知死啃兵書的片言隻語:什麼“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對於當時的形勢,來犯的敵將、街亭的地形都不考慮。王平苦諫,再三重申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囑,認為:

“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馬謖不聽,堅持上山屯軍,王平指出,若“魏兵驟至,四麵圍定”,再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馬謖仍置之不理,自行其是,結果如王平所料,司馬懿大軍一至,即斷其汲水之道,蜀軍不戰自亂,不聽馬謖指揮。魏軍輕易地奪取了街亭。

街亭失守,蜀軍處境極危。司馬懿曾預料奪取街亭後蜀軍的去向:“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晉提兵於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即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

正如司馬懿所料,蜀軍唯一生路隻有撤回漢中,諸葛亮一知街亭、列柳城盡失,跌足長歎說:“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立即遣兵派將部署撤軍。

當各路兵馬剛分撥完畢,忽報: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這時,諸葛亮身邊別無大將,隻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軍在城中。因此,眾官盡皆失色。隻有諸葛亮不慌不忙,大擺空城計,渡過了難關。在一座空城麵前,率領十五萬大軍的司馬懿為何不敢進,反而急退呢?這是因司馬懿認為“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諸葛亮也知司馬懿知己“平生謹慎,必不弄險”,所以一反“生平謹慎”,來個“弄險”,故引起司馬懿大疑,不敢貿然進城。諸葛亮擺空城計,也出於形勢所迫,正如他所說:“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以兵二千五百不可能與敵大軍十五萬戰,如棄城而逃,必不能遠遁,定為司馬懿所擒。處此既不能戰又不能逃脫的絕境,諸葛亮除擺空城計外,別無他法,當諸葛亮敗局已定幾乎被擒的時候,誰又料到用一空城計而能退敵軍十五萬?後來司馬懿知是諸葛亮擺空城計後,仰天長歎說:“吾不如孔明也!”

五、諸葛亮詐取城池

赤壁大戰,曹操大敗,為了防止孫權北進,曹操派大將曹仁駐守南郡(今湖北公安縣)。這時,孫權、劉備都在打南郡的主意。周瑜因赤壁大戰,氣勢如虹,下令進兵,攻取南郡。劉備也把部隊調到油江口駐紮,眼睛死死地盯住南郡。周瑜說:“為了攻打南郡,我東吳花多大的代價,南郡垂手可得。劉備休想做奪取南郡的美夢!”劉備為了穩住周瑜,首先派人到周瑜營中祝賀。周瑜心想,我一定要見見劉備,看他有何打算。第二天,周瑜親自到劉備營中回謝,在酒席之中,周瑜單刀直入問劉備駐紮油江口,是不是要取南郡?劉備說:聽說都督要攻打南郡,特來相助。如果都督不取,那我就去占領。周瑜大笑,說南郡指日可下,如何不取?劉備說:都督不可輕敵,曹仁勇不可擋,能不能攻下南郡,話還不敢說。周瑜一貫驕傲自負,聽劉備這麼一說,很不高興,他脫口而出:“我若攻不下南郡,就聽任豫州(即劉備)去取。”劉備盼的就是這句話,馬上說:“都督說得好,子敬(即魯肅)、孔明都在場作證。我先讓你去取南郡,如果取不下,我就去取。你可千萬不能反悔啊。”周瑜一笑,哪裏會把劉備放在心上。周瑜走後,諸葛亮建議按兵不動,讓周瑜先去與曹兵廝殺。

周瑜發兵,首先攻下彝陵(今湖北宜昌)。然後乘勝攻打南郡,卻中了曹仁誘敵之計,自己中箭而返。曹仁見周瑜中了毒箭受傷,非常高興,每日派人到周瑜營前叫戰。周瑜隻是堅守營門,不肯出戰。一天,曹仁親自帶領大軍,前來挑戰。周瑜帶領數百騎兵衝出營門大戰曹軍。開戰不多時,忽聽周瑜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墜於馬下,被眾將救回營中,原來這是周瑜定下的欺騙敵人的計謀,一時傳出周瑜箭瘡大發而死的消息。周瑜營中奏起哀樂,士兵們都戴了孝,曹仁聞訊,大喜過望,決定趁周瑜剛死,東吳沒有準備的時機前去劫營,割下周瑜的首級,到曹操那裏去諸賞。

當天晚上,曹仁親率大軍杏劫營,城中隻留下陳矯帶少數士兵護城。曹仁大軍趁著黑夜衝進周瑜大營,隻見營中寂靜無聲,空無一人。曹仁情知中計,急忙退兵,但是已經來不及了。隻聽一聲炮響,周瑜率兵從四麵八方殺出。曹仁好不容易從包圍中衝出,退返南郡,又遇東吳伏兵阻截,隻得往北逃去。

周瑜大勝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等周瑜率部趕到南郡,隻見南郡城頭布滿旌旗。原來趙雲已奉諸慕亮之命,乘周瑜、曹仁激戰正酣之時,輕易地攻取了南郡。諸葛亮利用搜得的兵符,又連夜派人冒充曹仁救援,輕易地詐取了荊州、襄陽。周瑜這一回自知上了諸葛亮的大當,氣得昏了過去。

六、飛將軍機智脫險

漢武帝時,一次李廣率領一萬人馬從雁門關出發去攻打匈奴。匈奴早就想活捉這位令他們聞風喪膽的“飛將軍”,聞知李廣率軍來攻,便悄悄布置好埋伏,單等李廣的到來。

李廣率領部隊同匈奴人相遇了。‘雙方在戰一場,匈奴兵很快便被殺得狼狽逃竄。李廣見敵人潰逃,不知是計,指揮漢軍掩殺過去。突然,敵軍伏兵從四麵殺出,將漢軍重重包圍了起來,李廣這才發覺中了匈奴人的埋伏。李廣指揮漢軍左衝右突,勇猛殺敵,想殺開一條血路,突出重圍。匈奴兵也個個異常勇猛,因為他們知道,被圍的漢將是李廣,誰能活捉他便可升官晉爵。漢軍抵敵不過,傷亡慘重。李廣也負傷倒地,被匈奴人俘虜。

匈奴兵捉住李廣後,大喜過望。他們見李廣傷勢不輕,便用繩子編成一張大網,把李廣放在上麵,吊在兩匹馬中間馱著。李廣躺在大網中,閉著眼睛苦思脫身之計。他裝出奄奄一息的樣子,再加上染滿鮮血的戰袍,看上去真像一個生命垂危的重傷員。匈奴兵以為他傷勢太重,已經失去知覺,便不嚴加看管,防止他逃走。李廣紋絲不動地躺在吊網上,不時地悄悄睜開眼睛,觀察四周的情況。他發現,匈奴人對他的看押並不十分嚴,心中大喜。

匈奴人押著俘虜走了10餘裏路,李廣又一次偷偷睜開眼睛,他看見旁邊一名匈奴兵騎著一匹十分健壯的馬。便決定奪馬而逃。他趁那名匈奴兵不注意,猛地一躍,跳到了他的背後,趁他來不及反應,迅速奪過他的弓箭,將他推下馬,然後縱馬向南奔去。

匈奴兵們先是一驚,眼睜睜地見李廣快馬加鞭逃走後,才反應過來,便氣急敗壞地追了上去。匈奴兵哇哇亂叫,並不斷放箭射擊。李廣見匈奴兵追上來了,便張弓搭箭,一連射倒了幾個跑在最前麵的匈奴兵。匈奴人素知李廣是神箭手,又見幾個同伴已經中箭倒地,不由地有些心虛,不敢繼續追擊了。

李廣馬不停蹄地跑了幾十裏路,遇見了被打散的部下,便率領他們撤回了雁門關。

七、飛將軍巧設疑兵

公元前144.年,即漢景帝中元六年,飛將軍率百餘騎兵追擊三名匈奴兵,當他們殺死了兩人、活捉了一人,準備回軍營時,不料被幾千匈奴兵發現。李廣的部下見匈奴兵人多,都慌了神,想趕快逃走。

一李廣卻很鎮靜,他對部下說:“我們人少,離大本營10餘裏,如果逃跑。肯定逃脫不了匈奴人的追擊,難免一死。如果我們不逃走,匈奴兵反倒會以為我們是疑兵,後麵有大部隊埋伏著,他們定然不敢貿然追擊的。”他命令士兵們騎馬走到離匈奴陣地幾裏處停住,並下馬解鞍,就地休息。”

匈奴兵看見這些漢兵都躺下休息,心想必有埋伏,果真不敢出擊。一名匈奴將領想策馬過來看個明白,被李廣射殺。匈奴兵一時間拿不準漢軍的虛實。雙方僵持到半夜,也沒有交戰,倒是匈奴兵擔心會遭漢軍伏兵的襲擊,撤回了營地。次日早上,李廣率領百騎平安回營。

八、劉備一言送呂布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又叛變替袁術出力,派高順去小沛進攻劉備,劉備被擊敗。曹操派夏侯停救劉備,被高順戰敗。曹操親自征討呂布,抵達下邳城下,給呂布寫了一信,為他分析了禍福利害。呂布打算投降,陳宮等認為自己負罪太多,阻攔他的計劃。呂布派人向袁術求救,袁木親自率領一千多人馬出戰,失利後逃走了,回去駐守城池,不敢出來。袁木也不能來援救。呂布盡管勇猛,但沒有謀略且遇事猜測疑忌,無法駕馭他的黨羽,隻相信幾個將領。而將領們又彼此意見不一,互不信任,所以每次戰鬥大多失敗。曹操挖了壕溝圍困下邳三個月,呂布部下離心離德,其部將侯成、宋憲、魏續捆綁陳官,帶領他們的軍隊投降曹操。呂布和部下登上白門樓。眾兵包圍情況危急,隻好下樓投降。曹軍於是活捉呂布並將之捆綁,日布說:“綁得太緊了,稍微鬆一點。”曹操說:“捆綁老虎不能不緊啊。”呂布請求說:“您憂慮的不過是我呂布,今日我已降服,您爭奪天下已用不著憂慮了。您率領步兵,讓我呂布率領騎兵,那麼天下完全可以平定了。”曹操麵有疑色。這時劉備進言說:“您不是看到呂布怎麼對待丁原和董卓嗎?”曹操點點頭。呂布因此指著劉備說:“這小子最不可信。”於是就絞殺了呂布。呂布、陳官和高順等都被砍了頭送到許昌,然後埋葬了他們。

九、哀鴻遍野

“哀鴻遍野”形容到處可以看到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

此典出自《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鴻雁於飛,集於中澤。之子於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間互相攻伐,戰亂頻繁,老百姓經常被派遣在外服役,詩人們便借用“鴻雁”為題,寫詩來抒發百姓的心聲。

詩的意思是:成雙成對的雁兒在空中飛行,它們的翅膀發出沙沙聲。那個人的兒子出門,到郊外去當牛做馬為別人賣命。我們都是受苦難的人,可憐的是既老又無親。一對對的鴻雁兒飛走了,一同聚集在湖沼裏。那個人去築牆,百丈牆身都已築起;他嚐盡了苦難,可是哪裏又是他安身的地方呢?雁兒們已經飛去,它們在空中發出聲聲叫啼,理解我們的人,說我們是勞苦的;那些糊塗蟲,還覺得我們不安分!

一○、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進行反抗。也比喻不得不做出某種行動。

此典出自《水滸傳》。

豹子頭林衝,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他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衝帶著妻子去嶽廟進香。途中,看到花和尚魯智深在耍一把六十多斤重的渾鐵禪杖。眾人齊聲叫好,林衝也被吸引過去觀看。魯智深與林衝兩個好漢一見如故,結義為兄弟。正在這時,林衝妻子的侍女錦兒慌忙跑來報信說,林娘子在路上被歹人攔截。林衝急忙與魯智深告辭,去嶽廟追趕歹人。林衝抓住歹人舉拳要打時,發現此人原來是他的頂頭上司奸臣高俅的義子高衙內。高衙內一夥得知那女子是林教頭的妻子,害怕打起來不是林衝的對手,便假惺惺地勸解:“衙內不認識,多有衝撞。”說完,急忙把高衙內拉走。這時,魯智深也急忙趕到,了解了情況要去追打高衙內,被林衝勸阻。林衝忍下了這口惡氣。

高衙內逃走以後仍不死心,還想霸占林娘子。於是他與高太尉一起設計,以看刀為由將林衝騙進高府,誣陷林衝持刀闖入白虎節堂,將他下獄拷打。高俅一夥覺得不便在京殺害林衝,於是將林衝發配滄州(今屬河北省)充軍,同時買通差人,謀劃在路經野豬林時將他殺害。魯智深暗中保護林衝,大鬧野豬林,高俅的陰謀未能得逞。

到滄州後,林衝被分配看管草料場。高俅父子賊心不死,又派他們的心腹前往滄州,火燒草料場。這樣,即使林衝不被燒死,也會因草料場失火而被處死。當草料場起火燃燒時,林衝聽到高俅的心腹們得意地談論暗害林衝的計謀。這時,林衝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把仇人全部殺掉。毅然上了梁山,加入了梁山泊好漢的隊伍。

一一、哀兵必勝

“哀兵必勝”比喻兵力相當的兩軍對壘,心情悲憤的一方必勝。後指受壓迫、受欺淩而奮起反抗的一方必定取勝。

此典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指國家的土地、人民、主權)。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老子》第六十九章,是老子關於軍事問題的一篇論述。其主要論點是:

一、不要發動侵略的戰爭;

二、各國的國君都懂得“柔勝剛”的道理,天下就沒有戰爭了;

三、抗擊侵略者時決不可輕敵;

四、反侵略的國家必勝。

老子說:“古代用兵的人有這樣的話:我不做主動挑起戰爭的‘主’,而要做被迫進行戰爭的‘客’。我不進入別國領土一寸之近,可以退回本國領土一尺之遠。王侯能這樣‘守柔’,國家就將沒有戰爭。這就是說,在軍事行動中,可以沒有行伍,不用嚴陣;可以不用袒露出胳臂,擺出爭鬥的架勢;手裏可以不持兵器,或許就不戰而勝,要捉的敵人,或許根本沒有了。這就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如果真有敵人進攻,則決不可輕視。災禍莫大於輕視敵人。輕視敵人,幾乎要喪失我們的土地、人民和主權。兩國打仗時,受侵略而懷著悲憤心情的一方,必將打勝仗。”

一二、兵貴神速

“兵貴神速”意思是用兵以行動特別迅速最為重要。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誌·郭嘉傳》:“大祖將征袁尚……嘉言曰:‘兵貴神速。今千裏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袁紹乘機擴大自己的實力,占據冀、青、幽、並四州(今山東、河北、山西等地區),成為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北麵遼東、遼西、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三郡地區,居住著少數民族部落聯盟,其中遼西單於蹋頓勢力最強,袁紹采用和親政策以籠絡他們。

公元200年,袁紹和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大戰。袁紹戰敗,不久病死。袁紹幼子袁尚乘機自立冀州牧,長子袁譚和袁尚發生矛盾。公元203年,曹操出兵討伐,袁氏兄弟這能齊心協力一致對外。曹軍剛一撤走,袁氏兄弟,競自相殘殺起來。公元204年,袁譚奪取安平、勃海、河間等郡,袁尚被迫投奔次兄袁熙。曹操乘機攻打袁譚。公元205年,曹軍攻陷勃海郡城南皮,殺死袁譚。袁熙部將焦觸、張南等乘機背叛,袁熙、袁尚隻好投奔遼西的蹋頓單於。

蹋頓感念袁紹的恩澤,決心支持袁氏兄弟。經常派兵侵犯曹操,曹操深感憂慮。

公元206年,曹操決定親自率兵征討北方三郡,消除邊患。曹軍走了一個多月才到達河間的易城(今河北雄縣西北)。謀士郭嘉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使敵人難以預料。我們應當把輜重留下,派輕兵日夜兼程,深入敵境,出其不意發動進攻,這樣才能取勝。”

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親自率領數千精兵輕裝北進。在距離柳城還有一百多裏的白狼山,曹軍與蹋頓的數萬騎兵相遇。雙方兵力相差懸殊,曹軍將士以一當十,士氣高昂,奮勇殺敵。蹋頓軍隊大敗,蹋頓和許多將領都死於亂軍之中。

袁熙、袁尚聽到這個消息,都慌忙向東逃跑,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操占領柳城後,就下令班師南歸。有人問曹操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曹操說“不攻自破,他們會自相殘殺的。”不出曹操所料,不久,袁熙、袁尚果然被公孫康殺掉。

一三、長驅直入

根據曹操《勞徐晃令》中的話,後人用“長驅直入”這一典故比喻軍隊快速前進,如入無人之境。這句成語有時也寫作“長驅徑入”或“長驅直進”,意思相同。

此典出自曹操《勞徐晃令》:“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直)入敵圍者也。”

東漢末年,徐晃,當過郡吏,騎都尉,後來歸順了曹操。徐晃精通軍事,智勇過人,曾為曹操屢建戰功,深得曹操賞識。為了奪取漢中,曹操命徐晃和夏侯淵把劉備阻攔在陽平。取得勝利以後,又奉命助曹仁征討漢將關羽。徐晃利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大敗關羽。事後,曹操給徐晃寫信,讚揚了他大獲全勝。信中說:我帶兵打仗三十幾年,所聞古代善用兵的將領,還沒有長驅直入敵人包圍圈的。你這次大獲全勝,其功勞超過了古代的良將孫武和穰苴。

一四、魯人竊糟

“魯人竊糟”諷刺那些招搖撞騙、欺世盜名的人。

此典出自《鬱離子》。

從前,魯國人不會釀好酒,隻有中山國的人才會釀造醇美濃烈的“千日之酒”。魯國人便想得到中山人釀酒的方法,但卻無法得到。

有一個人在中山國做官,有一次他到釀酒人的家中喝酒,於是便偷了一些酒糟回去,並用魯國的酒浸泡上。他對人們說:“這是中山國的酒呀!”魯國人喝了,都以為真是中山國的好酒了。

有一天,中山國的那位酒家主人來了,聽說這裏有中山酒,就要來喝了一口,又立刻吐了出來,笑著說:“嗨!這是用我家酒糟泡出來的糟液呀!”

一五、美女入室,惡女之仇

“美女入室,惡女之仇”比喻道德品質好的人往往受別人妒忌。

此典出自《史記·外戚世家》:“邢夫人衣故衣,獨身來前。尹夫人望見之,曰:‘此真是也。’於是乃依頭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諺曰:‘美女入室,惡女之仇。’”

漢武帝晚年,同時寵愛兩個妃子尹夫人和邢夫人。漢武帝怕兩人互相妒忌,就禁止她兩人互相見麵。尹夫人聽說邢夫人長得很漂亮,便纏著漢武帝,要他安排一次見麵的機會。漢武帝被她糾纏不過,就讓另一個女人冒充邢夫人帶著幾十個隨從來見尹夫人。尹夫人一見這個女人就說:“這個人決不是邢夫人。”漢武帝詫異地問道:“你怎麼知道?”尹夫人說:“依她的相貌、形態,決不會得到你的寵愛,所以她一定是假的。”於是漢武帝就叫邢夫人穿舊衣服來見尹夫人。尹夫人一見,就說:“這才是真的邢夫人啊!”越看越覺得自己沒有邢夫人漂亮,就哭了起來。諺語說:“美女入室,惡女之仇”,這話說得真沒錯啊!

一六、蒙鳩為巢

“蒙鳩為巢”說明基礎穩固的重要,基礎不穩,表麵做得再好,也是經不起考驗的。

此典出自《荀子·勸學》:“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係之葦苕。風至苕析,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係者然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南方有一種鳥,名叫蒙鳩。這種鳥用軟綿綿的羽毛做巢,又用長長的發絲編織起來,把它連結在蘆葦的嫩花枝上。可是一陣大風刮過來時,蘆葦的花枝被吹斷了,鳥蛋被打破,雛鳥也都摔死了。

巢並不是做得不精致呀,隻是沒有找對地方!

一七、明哲保身

“明哲保身”這句成語,原為褒義,指明智的人不參與可能危及自身的事。後來,這句成語逐漸轉化為貶義,用以形容不顧集體,隻想維護個人利益,回避原則鬥爭的庸俗作風。

此典出自《詩經·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周宣王時,有一個大臣叫兮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因官名叫尹,史書稱他為尹吉甫。當時,獫狁古族名,殷周之際,主要分布在今陝西、甘肅北境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遷居焦獲,進攻到涇水北岸,尹吉甫於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率軍又反攻到太原。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負責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貢賦。尹吉甫和另一個大臣仲山甫幫助周宣王擴大了統治地盤,是有功之臣。

有一次,周宣王派仲山甫築城齊地,以防禦外族的進攻。尹吉甫寫了首詩送給仲山甫,稱讚他的道德和才能。詩中寫道:仲山甫賢明智慧,明達事理,不參與可能危及自身的事。他日夜操勞,不敢懈怠,忠心耿耿地效忠周宣王一人。

一八、模棱兩可

“模棱兩可”比喻對問題的正反兩麵,含糊其辭,態度不明確。

此典出自《舊唐書·蘇味道傳》:“處理不欲絕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模棱’。”

唐朝有個叫蘇味道的人,學識淵博,九歲的時候就會寫詩作賦。他考中進士以後,被朝廷調到京城長安做官。由於他學識淵博,文章又寫的好,因而官職升得很快,不久便當上了鳳閣侍郎。可是沒料到他竟吃了官司,被捉下獄。

蘇味道被關押在監獄中,有一次武則天看見他獨自一人坐在地上吃飯,覺得他挺可憐的,就放他出獄,讓他到集州去當刺史。幾年之後,朝廷又召他回來,任何他做天官侍郎,接著又恢複他鳳閣侍郎的官位。然而不久他又被人彈劾,於是朝廷將他貶為坊州刺史。

蘇味道經過這一番折騰,心中非常苦悶,做起事來也不用心了。下官找他審理案件,他總是用手摸著床棱,好長時間不說“是”,也不說“不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時間長了,人們便給他起了一個綽號:“模棱手”。有人幹脆叫他“蘇模棱”,連姓名也忘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蘇味道的這種處事態度,又不便詢問,隻好在一旁歎息。有一次,一位老朋友向他提起了這件事情,蘇味道感慨地說:“你哪裏知道啊,這是我大半輩子的痛苦經驗決定事情不要說得太明白,那樣如果錯了必然要遭到人家指責,後悔也來不及啦。但是模棱以持兩端就可以避免其禍了。”

蘇味道在五十八歲那年,又被朝廷複升為益州長史。可是他還沒有到任,就死在半路上了。

一九、打草驚蛇的王魯

南唐時候,當塗縣((現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的一個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隻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塗縣令的任上,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幹壞事,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貪汙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占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裏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裏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汙受賄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隻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謀篇第二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①也。

故愚者易蔽也②,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於曲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也③。

【注釋】

①三才:指仁者、勇者、智者三種人才。

②愚者易蔽也:愚昧的人容易被蒙蔽。

③此其道術行也:這在於道術的巧妙運用。

【譯文】

仁義之人輕視財貨,故此不能用私利去引誘他,但可以讓他們捐出財物;勇敢的壯士蔑視危難,所以不能用災患去恐嚇他,可以派他去抵禦危難;有智慧的聰明人通達禮數,明白事理,不能用虛假欺騙他,可以用道理來曉喻他,使他建功立業。這是三種難得的人才。

愚蠢的人容易被蒙蔽,不肖的人容易被恐嚇,貪婪的人易受誘惑,這就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手段。所以,強是由弱不斷累積而形成的,富足是由不足不斷積累起來的。這是計謀權術的運用。

【感悟】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強項和弱點,對待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要針對對方的弱點去要挾他,同時要順隨他的脾氣和長處去利用他,這樣就容易成功。

【故事】

一、比幹剖心

“比幹剖心”比喻忠臣被害。

此典出自《史記·殷本紀》:“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幹,觀其心。箕子懼,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

我國商(殷)朝的最後一個王叫帝辛,也叫紂。他雖然有一定的曆史功績,但卻是一個非常荒淫殘暴的人,並且剛愎自用,不願聽從別人的勸告。

周武王已經準備討伐殷紂王的時候,但是殷紂王卻毫無改悔之意,並且越來越淫亂。他同父異母的哥哥微子啟多次勸諫他改邪歸正,紂王根本不聽從他的勸告。無奈之下,微子就同太師、少師商議,一起躲藏到別的地方去。紂王的叔叔比幹說:“作為臣子,不得不冒死進諫。”於是,他對紂王強行勸諫。紂王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我倒要看看你的心到底有幾個窟窿!”他居然殺死比幹,取出心來觀賞。紂王的堂兄弟箕子恐懼萬分,隻好裝瘋賣傻扮作奴隸,但紂王還是把他囚禁了起來。殷朝有些太師、少師一類的大官,甚至偷偷地拿走太廟裏的祭器、樂器,投奔了周武王。於是,周武王開始率領諸侯軍,大舉討伐殷紂王。

二、不教而誅

“不教而誅”是從“不教而殺”一語變化來的。它的意思是平時不加管教,一旦犯了罪便輕易處死。可用它諷喻平時不教育,一旦出了問題便一棍子打死的作風。

此典出自《論語·堯曰》:“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這段話意思是說: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管理政事呢?”孔子回答道:“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就可以管理政事了。”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答道:“君子使老百姓得到好處,而自己卻不耗費;讓老百姓勞作,老百姓卻不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凶猛。”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老百姓得到一些好處,而自己卻不要耗費呢?”孔子答道:“叫老百姓做對自己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老百姓有好處而不讓自己耗費嗎?選擇老百姓能幹的活,讓他們去幹,誰還會怨恨呢?自己追求仁德而得到仁,怎能叫做貪圖財利呢?無論人多人少,勢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這樣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君子衣冠整齊,目光嚴肅端正,使人望而生畏,這不就是威嚴而不凶猛嗎?”子張問:“那什麼是四種惡政呢?”孔子回答道:“事先不教化而殺人,叫做虐;事先不預告,而要求立刻成功,叫做暴;命令下達得很晚,又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賊;給人東西,卻十分吝惜,這就叫做小氣。”

三、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指的是在敵人的武力威逼之下,被迫簽訂屈辱的盟約。

此典出自《左傳·桓公十二年》:“楚伐絞……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春秋時期,各國爭霸。有一次,楚國派兵攻打絞國,楚軍直逼絞國的南門。楚國大夫屈瑕(官居莫敖,又稱莫敖屈瑕)說:“絞國隻是一個小國,而且做事草率。做事草率,就缺少謀略。我看,我軍砍柴的人外出打柴時,不用派兵加以保護。這樣,可以引誘敵軍出城。”楚王采納了屈瑕的建議。果然,絞軍俘獲了三十個楚軍的砍柴人。第二天,絞軍爭搶著出城,在山上追趕著楚國砍柴人。沒想到,楚軍早已鎮守在絞國的北門,並在山下設有伏兵。楚軍大敗絞軍,逼著絞國簽訂了恥辱的城下之盟,然後班師回國。

四、疾風掃落葉

“疾風掃落葉”比喻軍隊力量強大,以迅猛之勢掃除潰敗的軍隊或腐朽的東西。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誌·辛毗傳》:“以明公之威,應困窮之敵,擊疲弊之寇,無異迅風之振秋葉矣。”

北朝時,初步統一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打算一舉消滅南方的東晉王朝,統一中國。他的弟弟苻融及一些有見識的大臣都說不可輕舉妄動,主要理由是:東晉目前比較安定、強大,而前秦王朝的軍隊是各少數民族聯合的隊伍,雖然人數不少,但人心卻不齊,這場戰爭是沒有必勝把握。然而苻堅卻非常自信,他說:“我率領百萬大軍南下(其實是九十七萬),投鞭可以塞斷江流,較其強弱之勢,猶疾風之掃落秋葉耳。”於是命令大軍出發。軍隊的前鋒已抵淮南,後軍還未出都城,迤邐八百多裏。苻堅和苻融親臨前線。東晉派出了它最精銳的“北府兵”,由大將劉牢之率領作為前鋒;以謝玄為前鋒大都督,率八萬人迎戰。在洛澗與秦軍相遇。劉牢之說:“要乘敵軍還未到齊的機會作戰,等待觀望必死!”於是大呼進擊,一舉殺死秦軍一萬多,大大地挫傷了秦軍的銳氣。這時符堅親率援兵二十餘萬人趕到,兩軍夾淝水對峙。苻堅登上高山望敵,看見晉軍隊伍嚴整,臉上變了色,說:“啊!這也是勁敵啊!”謝玄請求秦軍略微退一點,以便讓晉軍渡過淝水來決戰。苻融想到兵法中有“等待敵人渡過來一半時攻擊敵人”的說法,便同意了謝玄的請求,揮軍後退。這時,後麵的部隊根本不知道隊伍後撤的原因,而秦軍中的漢族官員乘機造謠,大呼:“秦軍敗了”,於是軍隊大亂。晉軍乘機渡水攻擊,苻融奔下山來整頓隊伍,被晉軍所殺。於是,秦軍潰不成軍,互相踐踏搶逃,死傷不計其數。秦國的逃兵看到八公山草木都以為是埋伏的晉兵,聽見風聲鶴唳也以為晉兵追來了。這一戰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戰後,前秦精銳喪盡,苻堅也被人殺死。

五、莫知其醜

“莫知其醜”說明壞習氣一旦形成為普遍現象,就非常難於革除。

此典出自《賢弈編》。

南岐在秦嶺的大山穀中,那裏的水甘甜但質地不良,凡是喝這種水的人都生大脖子病,所以那裏的居民全部都是大脖子。

看到外地人來,小孩和婦女們都圍著看,並嘲笑外地人說:“真奇怪呀!這個人的脖子枯瘦如柴,與我們完全不一樣。”

外地人說:“你們脖子上突出肥大的東西,是生了癭病啊!你們不尋找良藥治病,反而還笑我的脖子枯瘦”

譏笑外地人的人們說:“我們家鄉的人都是這樣,哪裏用得著去治療呢?”

最終也沒人認為大脖子是醜陋的。

六、暮夜無知

“暮夜無知”原來的意思是夜裏做的事情,沒有人知道。後來人們則用“暮夜無知”比喻暗中賄賂。

此典出自《後漢書·楊震列傳》:“……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東漢漢安帝在位的時候,朝廷有個太尉,名叫楊震。楊震這個人為人忠誠、耿直,做事清正廉潔,從來不接受別人的賄賂。在他做太守的時候,有一次路過昌邑,昌邑的縣令正是他過去所舉薦的秀才王密。王密見到楊震非常恭敬,當天夜裏,他帶著十斤黃金,悄悄來到楊震的住處,將黃金送給他。

楊震看到王密這種舉動,十分生氣,就對他說:“咱們是老相識了,我了解你,可是你不了解我,這是什麼原因呢?”

王密悄悄地對他說:“你收下吧,夜已經深了,沒有人會知道的!”

楊震生氣地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聽了他的話,感到非常慚愧,便把黃金帶回去了。

後來楊震做了朝廷的太尉,有權有勢,許多人都來找他辦事,可是他不徇私情,從不接受人家的禮物。有一次,皇帝的親戚、大將軍耿寶,向他推薦一個人做官,楊震拒絕了。耿寶威脅他說:“我推薦的這個人,皇帝都很重視,實話告訴你吧,我不過是傳達皇帝的意見而已。”楊震毫不懼怕:“那麼你把皇帝的詔書拿來吧!”一句話將耿寶頂了回去。

過了幾天,皇後的哥哥也向楊震推薦自己的親友做官,楊震也拒絕了。可是不久,耿寶和皇後的哥哥所推薦的人,都在朝廷做了官。楊震還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怨恨。

漢安帝延光二年,皇帝劉祜為他母親修造宅第,大興土木,耗費巨資。朝廷上的奸臣、贓官趁機營私舞弊,搜刮民財。樊豐和謝惲更是有恃無恐,假冒詔書,調撥錢糧、木材為己所用,花費的錢財人力不計其數。楊震見到這種情況,心中非常氣憤,他幾次給皇帝上書,想勸說皇帝停止這種無益的工程,然而皇帝不聽他的勸告。從此奸臣們更加懷恨楊震。樊豐夥同一群贓官,趁皇帝出巡在外的機會,派人去收繳了楊震的印綬,並且指使大將軍耿寶稟奏皇帝,說楊震對聖上不滿,懷恨在心。結果皇帝下詔,遣送楊震回鄉。

楊震離開洛陽城,走到城西的幾陽亭時,對他的兒子和隨從們,感慨地說:

“人死了,倒沒有什麼,可惜我身居高位,卻不能除掉奸臣,製止禍害國家的人。我還有什麼臉麵活在世上呢?我死後不要用好木頭做棺材,不要設祭堂!”說完,便喝毒酒自盡了。

楊震死後一年多,漢順帝即位,殺掉了奸臣樊豐等人,又為楊震改葬。在為楊震舉行葬儀的時候,突然飛來一隻大鳥,有一丈多高,兩隻翅膀有兩丈多長,羽毛五顏六色,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鳥。這隻奇鳥落在楊震靈前,俯仰悲鳴,眼裏甚至流下了淚水,一直到葬儀完畢,它才飛走。皇帝認為這是楊震死得冤枉,神仙顯聖,陰魂有靈,於是下了一道詔書,給楊震修了祠廟,而且在楊震墓前又立了一個石鳥像。

七、猱搔虎癢

“猱搔虎癢”說明拍馬是為了騎馬。世上頗多類似猱的吹拍逢迎的小人。

此典出自《賢弈編》。

野獸中有一種猱,身體小而善於爬樹,爪子非常鋒利。老虎頭頂發癢,就叫猱替它搔。猱搔個不停,抓出了一個小洞,老虎感到特別舒服而毫無覺察。猱便悄悄從洞中汲取老虎的腦漿吃,並將剩下的一部分捧給老虎說:“我得到了一點葷腥,不敢獨吞,就給您一點吃吧。”老虎說:“猱對我真是忠心呀!這樣愛戴我,竟忘了自己的口腹。”這時老虎竟然不知道它吃的正是自己的腦漿。

時間久了,老虎的腦漿快吃空了,疼痛難忍,去追逐猱,而猱早已爬到一棵高高的樹上躲避起來了。老虎痛得騰躍蹦跳,大聲吼叫著死去了。

世上的人們認為,在邯鄲鬧市上挾著樂器唱歌賣藝的人很像猱,其實,現在難道隻有這些唱歌賣藝的人像猱嗎?

八、皮裏春秋

“皮裏春秋”意思是說表麵上不作任何評價,而心裏卻有所褒貶。

此典出自《晉書·褚裒列傳》:“譙國桓彝見而目之曰:‘季野有皮時陽秋。’言其外無疑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

褚裒是東晉時候有名的人物,年輕時就顯露出來一種非凡的氣度。他為人正派、耿直,辦事謹慎、小心,不愛說話,更不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的功勞,很受朝廷官員們的賞識。連當時的名人謝安都常在眾人麵前誇獎他。

有一天,功名顯赫的朝廷尚書吏部郎桓彝,看見褚裒,緊盯著他,看了半晌才緩緩地笑著說:

“哈哈,果然是名不虛傳,我看褚裒是有皮裏陽秋,雖然他口頭上不表示什麼,但心裏卻是非分明、極有主見,可以說他身上具備四時的正氣……”

當初,褚裒在郗鑒部下做參軍,後來升遷為司徒從事中郎。

褚裒中年以後,他的女兒嫁給了康帝司馬嶽,他成為皇後的父親,於是官職高升,做了朝廷的尚書。

褚裒為官清廉,生活很簡樸,雖然做了那麼大的官,還是皇親,但他仍然叫自己家的仆童買柴買菜,從不假公濟私。他在朝廷做了一段時間的官以後,總覺得心裏不安,怕別人說他依靠皇後的勢力專權,幾次要求離開京城,到外去任職。

後來,朝廷同意了褚裒的請求,派他去都督兗州、徐州的軍事,出鎮京口。

九、僻性畏熱

“僻性畏熱”這個典故告訴人們,虛偽的表現很容易被人覺察;死愛麵子最終要丟盡麵子;太不老實的結果是自討苦吃。

此典出自《廣笑府》:“隻緣僻性畏熱之甚,雖冬月宿涼亭,還欲選一水浴耳。”

有個窮人到一戶有錢的親戚家裏做客,大冬天沒有皮襖可穿,便穿了一件葛布夏衣。他怕被人嘲笑,故意搖著扇子對其他客人解釋說:“本人生性怕熱,雖然是大冬天,也覺得很熱。”酒席散後,主人覺察到了他的這種虛假表現,卻故意表示出迎合討好他心意的樣子,準備了單被涼席,並把他安排在池邊的涼亭上睡覺。到半夜,這個人凍得實在無法忍受了,就用涼席裹著身子在池邊跑起來,不料一失足掉入了水中。主人圍著看他,驚奇地問是怎麼一回事,他說:“隻因為我有這種特別怕熱的壞毛病,雖然冬天睡在這涼亭內,還是熱得想洗一個冷水澡呢!”

一○、李斯以言進身

李斯來到秦國,恰在這時,莊襄王死了,秦王贏政繼位為王,李斯就謀求在秦國丞相文信侯呂不韋的門下充當合人,呂不韋很賞識他,就任用他作侍郎,李斯因此就有了遊說的機會。他遊說秦王贏政說:“胸無大誌的小人,會坐失良機。一個成就大功業的人,就要在別的國家有機可乘的時候下狠心消滅它。從前秦穆公雖然做了霸主,但終究還是沒有吞並東方六國,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當時地方諸侯還很多,周朝的德望還沒有完全衰落,所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來襄公、楚莊王這五個霸主,一個接著一個地興起,並且相繼尊奉周朝。自從秦孝公以來,周朝衰微,諸侯相互兼並,函穀關以東形成六國並存的局麵,秦國乘勝征服了各國,至今已有六代了。現在各國臣服秦國,就象郡縣服從朝廷一樣。憑著泰國的強大和大王的聖明,就會象掃除灶上的灰塵一樣,輕而易舉地就可以把六國全部滅亡,建成帝業,統一天下。這可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啊!現在如果疏忽怠情而不抓住時機,等各國再強盛起來,重新訂立合縱抗秦的盟約,到那時雖有黃帝那樣了不得的才幹,也無法吞並他們了。”於是,秦王贏政任用李斯為長史,並聽從李斯的計策,暗地裏派遣有謀略的遊說之士,帶著金玉寶物去遊說諸侯。對各諸侯國的賢能之士,凡可以被收買的,就饋贈豐厚的禮物來拉攏他;不肯歸附秦國的,就用鋒利的短劍把他刺死暗殺。這就是李斯所獻的離間諸侯君臣的計謀。秦王先用這種手段破壞諸侯各國君臣問的團結,隨後就派善於用兵的將軍前去攻打,用武力將它征服。後來,秦王任有李斯作客卿。

一一、魏王背道而馳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臣子,名叫季梁,奉奉命出使到外國。他在途中就聽到魏王要出兵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季梁就半路,急急忙忙趕回都城大梁,拜見魏王。

魏王聞報季梁回來了,他覺得非常奇怪。他奉命出使,這麼快就回來,難道有什麼特殊的事故發生了嗎?於是當即傳命召見。

季梁見到了魏王,他那一副滿麵灰塵的模樣;魏王看了有點可笑,但還是忍住了問他:“你是奉命出使的,這麼快就回來,一定是中途折返,難道有什麼重要事情,要告訴寡人嗎?”

“是的,有一件重要而且緊急的事,要稟告大王。”季梁喘息著說。“有什麼緊急的事,你說吧。”魏王說。

季梁一麵喘著一麵說:“臣在途中,遇到了一位駕車的禦者,揮著鞭子,叱著馬,向北馳去。”

魏王笑道:“這是什麼重要而又緊急的事,值得你中途折返向我報告嗎?”

“啟奏大王,問題在於他是到楚國去呀!”

魏王說:“到楚國自然是向南走,他為什麼向北去呢?”

季梁說:“我說的十分緊急重要,於是在於此。我當時就問乘車的主人:‘你到楚國,為什麼要向北方而去?’他對我說:‘因為我駕車的這匹馬,是一匹名駒,跑的很快,轉眼就可以跑幾十裏。’我對他說:‘你的馬腳程雖快,可是越快越糟,因為你走的方向不對,到楚國是要向南去的,你為什麼往北呢?’他說:‘我帶有足夠的經費,這路途之上,我是不用擔心的。’我說:‘盡管你帶的經費充足,可是你方向走得不對,永遠也到不了楚國的。’他說:‘不要緊,我的車夫有多年駕馭的經驗,什麼樣的馬他都能駕馭,更何況是一匹名駒,有日行千裏的腳程,我還擔心什麼呢?’”

魏王不禁大笑起來:“這人簡直是個瘋子。他雖然有這麼多優越的條件,可是他是背道而馳,楚國在南,他要向北,他的馬快,禦者精,這恰恰就更使他離楚國遙遠了。”

季梁免冠頓首曰:“大王說的話一點不錯,這人是背道而馳,愈向北則愈離楚國遠。但大王平時嚐以稱王稱霸自許,稱雄天下自命。可是今天大王倚仗國勢強,國土廣,兵卒精,就準備進攻邯鄲,取趙地來滿足自己。依臣所見,大王愈對鄰國用兵多,則愈離稱王稱霸的基業遠甚,這正如臣在中途所見的那位去楚國而向北行的駕車者,是背道而馳啊!”

一二、弦高智退秦軍

晉文公打敗了楚國,會合諸侯,連一向歸附楚國的陳、蔡、鄭三國的國君也都來了。鄭國雖然跟晉國訂了盟約,但是因為害怕楚國,暗地裏又跟楚國結了盟。

晉文公知道這件事,打算再一次會合諸侯去征伐鄭國。大臣們說:“會合諸侯已經好幾次了。咱們本國兵馬已足夠對付鄭國,何必去麻煩人家呢?”

晉文公說:“也好,不過秦國跟我們約定,有事一起出兵,可不能不去請他。”

秦穆公正想向東擴張勢力,就親自帶著兵馬到了鄭國。晉國的兵馬駐紮在西邊,秦國的兵駐紮在東邊。聲勢十分浩大。鄭國的國君慌了神,派了個能說會道的燭之武去勸說秦穆公退兵。

燭之武對秦穆公說:“秦晉兩國一起攻打鄭國,鄭國準得亡國了。但是鄭國和秦國相隔很遠,鄭國一亡,土地全歸了晉國,晉國的勢力就更大了。它今天在東邊滅了鄭國,明天也可能向西侵犯秦國,對您有什麼好處呢?再說,要是秦國和我們講和,以後你們有什麼使者來往,經過鄭國,我們還可以當個東道主接待使者,對您也沒有壞處。您瞧著辦吧。”

秦穆公考慮到自己的利害關係,答應跟鄭國單獨講和,還派了三個將軍帶了兩千人馬,替鄭國守衛北門,自己帶領其餘的兵馬回國了。

晉國人一瞧秦軍走了,都很生氣。有的主張追上去打一陣子,有的說把留在北門外的兩千秦兵消滅掉。

晉文公說:“我要是沒有秦君的幫助,怎麼能回國呢?”他不同意攻打秦軍,卻想辦法把鄭國拉到晉國一邊,訂了盟約,撤兵回去了。

留在鄭國的三個秦國將軍聽到鄭國又投靠了晉國,氣得吹胡子瞪眼睛,連忙派人向秦穆公報告,要求再討伐鄭國。秦穆公得到消息,雖然很不痛快,但是他不願跟晉文公扯破臉,隻好暫時忍著。

過了兩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晉文公病死,他的兒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勸說秦穆公討伐鄭國。他們說:“晉國國君重耳剛死去,還沒舉行喪禮。趁這個機會攻打鄭國,晉國決不會插手。”

留在鄭國的將軍也送信給秦穆公說:“鄭國北門的防守掌握在我們手裏,要是秘密派兵來偷襲,保管成功。”

秦穆公召集大臣們商量怎樣攻打鄭國。兩個經驗豐富的老臣蹇叔和百裏奚都反對。蹇叔說:“調動大軍想偷襲這麼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準備,怎麼能夠取勝;而且行軍路線這樣長,還能瞞得了誰?”

秦穆公不聽,派百裏奚的兒子孟明視為大將,蹇叔的兩個兒子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率領三百輛兵車,偷偷地去打鄭國。

第二年二月,秦國的大軍進入滑國地界(在今河南省)。忽然有人攔住去路,說是鄭國派來的使臣,求見秦國主將。

孟明視大吃一驚,親自接見那個自稱使臣的人,並問他前來幹什麼。

那“使臣”說:“我叫弦高。我們的國君聽到三位將軍要到鄭國來,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禮物,慰勞貴軍將士,表示我們一點心意。”接著,他獻上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肥牛。

孟明視原來打算在鄭國毫無準備的時候,進行突然襲擊。現在鄭國使臣老遠地跑來犒勞軍隊,這說明鄭國早已有了準備,要偷襲就不可能了。

他收下了弦高送給他們的禮物,對弦高說:“我們並不是到貴國去的,你們何必這麼費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了以後,孟明視對他手下的將軍說:“鄭國有了準備,偷襲沒有成功的希望。我們還是回國吧。”說罷,就滅掉滑國,回國了。

其實,孟明視上了弦高的當。弦高是個牛販子。他趕了牛到洛邑去做買賣,正好碰到秦軍。他看出了秦軍的來意,要向鄭國報告已經來不及。他急中生智,冒充鄭國使臣騙了孟明視,一麵派人連夜趕回鄭國向國君報告。

鄭國的國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門去觀察秦軍的動靜。果然發現秦軍把刀槍磨擦得雪亮,馬匹喂得飽飽的,正在作打仗的準備。他就老實不客氣,向秦國的三個將軍下了逐客令,說:“各位在鄭國住得太久,我們實在供應不起。

一三、文信侯的出走

文信侯呂不韋被罷免相國回到封地,他的黨羽司空馬逃往趙國,趙王讓他代理相國。此時,秦國正調動兵馬進攻趙國。司空馬對趙王說:“文信侯擔任秦相時,臣是他的下屬,做過尚書一類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國的情況。如今大王讓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趙國的情況,臣願為大王把兩國先作一番比較,看看誰的勝算大。大王您看,趙與秦哪一個國家更強大?”趙王答道:“趙國當然沒秦國強大。”司空馬又問:“以人口而言,哪一國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國。”又問:“糧食錢幣能不能與秦相比?”答:“不能。”“哪一國政令更嚴明?”“還是秦國。”於是司空馬說:“既然趙國諸事都不如秦國,那麼麵臨的就隻有滅亡了。”趙王懇求說:“希望先生不要嫌棄趙國,不吝賜教,寡人願意聽從先生的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