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北方奉直兩係軍閥交戰,自相殘殺。孫中山立即動員軍隊,準備再度北伐。馮玉祥推翻了軍閥“總統”曹錕後,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孫中山接受了邀請,但抵天津不久即告病重。在病床上,他接見了當時占據著北京的軍閥段祺瑞的代表。段祺瑞堅持在北方軍閥邀請孫中山參加的圓桌會議上,不談反帝。孫中山怒不可遏地表示,如果這樣,他寧願回廣州,不主持這次“統一”會議。他說,廢除不平等條約和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應該是會議的主要議程。這同他在北上前對英文《粵報》記者談話中所公開和明確宣布的立場是完全一致的。他在那篇談話中說,“帝國主義……不僅是我們走向獨立自由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礙,而且是我國的反革命中最強有力的因素。”
1925年3月12日,不治之症膽囊癌奪去了孫中山的生命。彌留之際,他提到國事的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
孫中山逝世後,在北京簽名吊唁者74萬多人,參加送殯者30餘萬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是治喪處成員並敬獻挽聯:上聯是“廣東是現代思潮彙注之區,自明季迄於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孕育萌興於斯鄉,先生挺生其間,砥柱於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淘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瘁力,誓以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下聯是“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淩、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爾家國,吾黨適丁此會,喪失我建國山鬥,雲淒海咽、地暗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鬥諸遺訓,成厥大業慰英靈。”
孫中山去世後,安葬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北伐成功後,於1929年6月1日,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孫中山妙聯入官府
清朝光緒年間,孫中山留學歸來,途經武昌總督府,想見湖廣總督張之洞,他遞上“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的名片。門衛隨即將名片呈上,張之洞一瞧很不高興,問門衛來者何人?門衛回答是一儒生。
張之洞於是令人拿來紙筆寫了一行字,讓門衛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一看,紙上寫著:“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這分明是一副對聯的上聯。孫中山微微一笑,對出了下聯,又請門衛呈送給張之洞,張之洞看見上書:“行千裏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心裏不覺暗暗吃驚,“呀,這個儒生不可小視!”於是,急命門衛大開中門,親自迎接孫中山。
孫中山用名趣聞
孫中山先生一生曾用過或被人稱呼過很多名字,而且大多具有深意,下麵三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帝象
孫中山剛出生,其父就找命師相命,相師說:此孩為非凡之命,大富大貴,有九五至尊、皇帝之位。如此,其父遂把孫中山的乳名稱之為“帝象”。
中山樵
1897年孫中山流亡日本,為防清政府追殺,隱姓化名為中山樵,人稱中山。後來章士釗將“中山”二字綴於“孫”姓之後,這便是人們後來普遍稱呼的孫中山的來源。
逸仙
1883年,孫中山加入基督教。在受洗的登記冊上,孫中山署名為“孫日新”,取《大學》上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義。而“逸仙”是奧語“日新”的諧音。在孫中山1886年報名香港雅麗氏醫院西醫書院時,孫中山就使用“孫逸仙”報名注冊。此後他在國外多使用此名。
○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自己應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應為之事,勿待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