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民族英雄——血薦軒轅,他們永遠是民族的驕傲(4)(2 / 3)

戊戌變法以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1904年孫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羅(今泰國)、美國等地對華僑及留學生宣傳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在此期間也與國內的革命團體和革命誌士建立了聯係。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他派人到國內外各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間赴東南亞各地向華僑宣傳和募集革命經費,在一些地方創立同盟會的支部。他廣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於反清革命。孫中山成為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他領導的對改良派的批判,為辛亥革命的爆發作了有力的思想準備。從1906—1911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為起義製定戰略方針,並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募經費。1907年12月鎮南關起義時還親臨前線參加戰鬥。各次起義都因缺乏群眾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前仆後繼,英勇戰鬥,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特別是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之役,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

1924年孫中山在天津張園留影,

這是他留給世人的最後影像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軍占領了武漢三鎮。自此以後,各省紛紛響應,支持革命運動。為全國人民深惡痛絕的清廷終於最後被趕下台去,兩千年封建專製政體至此告終。

起義軍占領武漢之後,孫中山立即回國,當選為首任大總統。但他任職時間很短,因為真正的權力落在以袁世凱為首的軍人手中。袁世凱是一個大軍閥、大官僚,直到清廷退位他一直是清朝的奴才。在保守分子和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袁世凱迫使孫中山辭職,由袁繼任。

袁世凱利用總統職權建立起軍事獨裁,後來居然還想當皇帝。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它的前身即同盟會)被宣布為非法,國會被解散,許多袁的政敵被暗殺。1913年,袁派兵南下,進攻那些在辛亥革命中崛起的軍隊。孫中山想使這些軍隊堅持抵抗,但他們都因勢單力薄而告失敗。孫中山不得已之下隻好和許多同誌避居日本。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這個新黨是從國民黨分裂出來的。通過這個新黨,孫中山在1914年和1916年兩次在上海發動武裝起義,第二次是他秘密回國親自領導的。在他的影響下,在上海的海軍部隊發動了另一次革命起義。正在這時,袁世凱猝斃,其他軍閥紛起爭奪他的權位。

1917年,孫中山率領起義的海軍艦隻由上海去廣州。他同南方軍閥結成聯盟,並建立了一個反對北方軍閥的政府。被袁世凱宣布解散的國會重新召開,選舉孫中山為廣州護法政府的大總統。之後,孫中山立即籌劃和準備北伐。1921年,北伐軍自湘桂出動。1922年,南方軍閥陳炯明勾結北方軍閥進行叛變,使北伐軍的後方受到威脅。1924年,受英國彙豐銀行津貼、由買辦陳廉伯率領的雇傭軍廣州“商團”反對廣州政府。孫中山領導革命軍隊打敗了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