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財富英雄——創造奇跡,他們的事跡最具勵誌意義(2)(1 / 3)

少年李嘉誠李嘉誠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14歲那年(1940年),正逢中國戰亂,他隨父母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莊靜庵,可惜不久父親因病去世。身為長子的李嘉誠,為了養家糊口及不依賴別人,決定輟學,先在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於勤奮上進,業績彪炳,隻兩年時間便被老板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他隻有18歲。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誌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積蓄的7000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萬事開頭難。年輕的李嘉誠就像別的創業者一樣,也碰到了所有初涉市場的企業家容易碰上的難題:產品出現積壓,資金周轉不靈,一度麵臨破產的危機。

但他深知,隻有在困境中百折不撓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

李嘉誠身兼數職,既當采購員、推銷員、設計員,又是老板、師傅、工程師,生產和購銷樣樣都事必躬親,嚐夠了創業的艱辛。

50年代中期,香港經濟正處於工業化起步的階段,政治穩定,市場繁榮,能人輩出,李嘉誠慧眼識得發跡的大好機遇,開始大量生產市場上短缺的塑料花。他使出渾身解數開拓市場,一時間塑料花到處盛開,成為一種時髦的家庭裝飾品。這給李嘉誠帶來了滾滾財源。

在工廠經營到第7個年頭,李嘉誠開始放眼全球。

有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看到一則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說意大利某家塑膠公司設計出一種塑膠花,即將投放歐美市場。李嘉誠立刻意識到,戰後經濟複蘇時期,人們對物質生活將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膠花價格低廉,美觀大方,正合時宜,於是決意投產。

他的塑膠花產品很快打入香港和東南亞市場。同年年底,歐美市場對塑膠花的需求愈來愈大,“長江”的訂單以倍數增長。直到1964年,前後7年時間,李嘉誠已賺得數千萬港元的利潤;而“長江”更成為世界上最大塑膠花生產基地,李嘉誠也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美譽。

不過,李嘉誠預料塑膠花生意不會永遠看好,他更相信物極必反。於是急流勇退,轉投生產塑膠玩具。果然,兩年後塑膠花產品嚴重滯銷,而“長江”卻已在國際玩具市場大顯身手,年產出口額達1000萬美元,為香港塑膠玩具出口業之冠。

1965年2月,香港發生了嚴重的銀行信用危機,人心惶惶,投資者及市民紛紛拋售房產,離港遠走。香港房地產價格暴跌,地產公司紛紛倒閉。1967年,香港更發生反英暴動,進一步使房地產市場陷於死寂。不過,李嘉誠卻看好香港工商業的前景,認為香港這個商機十足的殖民地,不會久亂。他反行其道,在人們賤價拋售房產的時候,卻大量購入地皮和舊樓。

待到7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價格迅速回升,李嘉誠於是就將手裏的35萬平方英尺的地皮和樓房高價拋出,著實大大賺了一筆。

70年代後期,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集團公司已擁有相當的實力,成為香港華資房地產業中的龍頭老大。李嘉誠雄心勃勃,開始謀劃與實力雄厚並享有種種特權的老牌英資財團一爭高下。

1970年9月25日是香港經濟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日子,這一天,李嘉誠以每股71港元的價格從彙豐銀行購入老牌洋行和記黃博船業有限公司的224%的普通股股權,金額達63億港元,從而“長江實業”成為香港曆史上第一家入主英資的華資集團。這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令無數海外華人為之歡欣鼓舞。

“不是猛龍不過江”,香港《文彙報》曾稱讚李嘉誠是香港財政經濟界一條猛龍。現在這條“猛龍”不但入主英資財團,而且已騰雲駕霧飛越大洋彼岸,向美國等地發展了。1980年,他就同美國嶼沙水泥公司開展了聯營活動。80年代中期,李嘉誠所擁有的資產已不亞於最大的財團塔之財團和亞洲一些國家的新興財團。

1992年,美國《福布斯》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誠以38億美元的個人財產列世界第35位,並且當之無愧地成為華人中的首富。

進入2000年,李嘉誠更以個人資產126億美元(即983億港元),登上世界十大富豪排行榜。經過20多年的努力,李嘉誠已擁有4間藍籌股公司,市值高達7810億港元,包括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香港電燈及長江基建,占恒生指數兩成比重。集團旗下員工超過31萬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2003年7月16日,美國福布斯雜誌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全球十大最有影響力富人榜”,李嘉誠排名榜單第五名。

李嘉誠曾說過:“我是中國人,我屬於中國,我愛自己的國家,我希望中國強大,我希望香港穩定,我是……看好香港前景的。”肺腑之言句句透露出他那顆赤誠的赤子心。李嘉誠富了不忘故裏,他不僅積極在內地投資,還慷慨解囊,為家鄉人民的各項福利事業捐資。

2元硬幣

一次在取汽車鑰匙時,李嘉誠不慎丟落一枚2元硬幣。硬幣滾到車底。當時李嘉誠心想如果汽車開動,硬幣就會掉到坑渠裏,於是及時蹲下身想要拾取。這時,旁邊一名印度籍值班員見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誠收回該硬幣後,竟給他100元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