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20年,唐太宗於寢殿之側設太子別殿,以方便太子侍奉,不料這卻為身邊太子和武則天創造了肌膚之親的接觸機會。年輕的武則天頭腦靈活,見太宗即將不久於人世,遂移情太子李治。偏李治性情柔弱,被成熟嫵媚的才人吸引不能自拔。
唐太宗死後,武則天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發為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此事,被無子而已失寵的王皇後看在眼裏,她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當即應允。
武則天墓前無字碑武則天入宮4年後,利用皇後、寵妃之間的矛盾,先後將王皇後、蕭淑妃送上不歸之路,掃除了自己登上皇後寶座的障礙。當高宗忐忑不安地向朝中大臣征求立後意見時,國舅長孫無忌、元老褚遂良因事關父子兩代皇帝體麵而極力反對立武氏為後,而同樣位居國公、賜姓為李的開國重臣李——徐茂公卻說:“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
一句模棱兩可的金殿對話,使懦弱天子高宗定下立武氏為後的決心,使大唐盛世走出一位統治天下幾近五分之一世紀的聲威赫赫的女皇帝。
公元655年登上皇後之位的武則天,在高宗“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的狀況下,“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後決之”。“上每視事,則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這一時期可謂武則天從皇後走上帝位的過渡階段,既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威望,又豐富了治國經驗,還培植了忠於自己的政治勢力,為日後改朝稱帝打下重要基礎。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則天則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製。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製於武後。
公元690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接著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後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公元705年,中宗李顯即位,複國號為唐,武則天退居上陽宮。11月,武則天病逝,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
武則天“禁屠”趣聞
中國古代帝王中,不少人頗有佛緣,女皇武則天便是其中一位。武則天推崇佛教的目的,是想把佛教當做自己登上權力頂峰的思想武器。她一當上皇帝,便宣布“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教之上”。除劃撥專款大修寺廟,大造佛像,大量翻譯佛經外,還多次用行政手段掀起全民崇佛的熱潮。在強製性的全民崇佛運動中,有一道禁殺牲畜、禁捕魚蝦的命令,曾鬧出了不少趣聞。
不殺生是佛教五戒之一,是佛門弟子基本的行為準則。但不準普通老百姓吃肉,實施起來無疑有很大難度。為了查驗禁屠令的執行效果,武則天特命宰相婁師德下基層巡視。宰相視察工作,基層官吏自然要設宴接待。宴席上,首先送上來的是一盆羊肉。基層官吏解釋說:這羊不是我們殺的,是狼咬死的。既然是狼咬死的,吃了當然不算犯禁。接著送上來的是一盤魚。基層官吏又聲明:這魚也是狼咬死的。婁師德一聽噴飯大笑:你咋這麼笨呢,應該說這魚是水獺咬死的才對。歡笑聲中,美味佳肴很快成了腹中之物。
由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武則天的禁屠令在基層的執行狀況不會太理想。事實上,古往今來的任何一項政令,如果不得人心,最終結局必定是草草收場。後來,武則天大約也覺得這個禁令有點過分,因而在處理違禁案例時,對當事人十分寬容。
左拾遺張德的妻子生了一個男孩,便偷偷地殺了一頭羊宴請賓客。其中有個叫杜肅的人,飽吃一頓羊肉之後,居然寫了一紙狀文向皇帝告發張德。
第二天上朝時,武則天對張德說:“你妻子生了一個男孩,可喜可賀啊!”張德向武則天拜謝。武則天又道:“可是羊肉從哪裏弄到的呢?”張德趕緊叩頭連稱死罪。武則天道:“我禁止宰殺牲畜,是吉是凶難以預測。可是你邀請客人,也該有選擇地交往。無賴之人,不能一起聚會。”然後拿出杜肅的狀文給他看。杜肅賣友求功不成,反遭奚落,嚇得直冒冷汗。武則天顯然認為杜肅出賣朋友事大,而張德違犯禁屠令事小。由此可見,連武則天自己後來都不把禁屠令當回事了。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
○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
——武則天《臣軌》
諸葛亮——智慧的化身
國籍:中國
出生地:今山東臨沂
生卒年:181—234
身份:政治家、軍事家
代表作品:《出師表》、《誡子書》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