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情的結局並不是這樣完滿。陳阿嬌成為皇後僅十餘年,劉徹便喜新厭舊廢掉了這位陳皇後,讓她幽居冷清的長門宮。據說,陳阿嬌失寵後,聽說劉徹很喜歡閱讀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詩賦,便設法托心腹送厚禮請他寫一篇代訴自己淒涼境遇的文章;司馬相如出於同情,為她撰了《長門賦》,敘述一位佳人因遭貶謫而在城南離宮(即長門宮)苦度光陰:“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居”;“日黃昏而望絕兮,悵獨托於空堂”;“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這篇作品把一位住在冷宮永巷之中的落魄皇後的憂愁和悲思,描述得委婉動人。劉徹看後也大受感動,陳阿嬌一度複得劉徹親幸,但好景不長,她最終還是在長門宮鬱悶而死。
漢武帝劉徹雖是一代“明主”,但對陳阿嬌起先欲“金屋貯之”,繼而又打入冷宮,則暴露了他性格中陰暗的一麵。
○務要使夷狄,不敢小視中國,亂臣賊子,不敢窺測神器!——《漢書·武帝紀讚》
○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製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
——《漢書·武帝紀讚》
李世民——盛世君王
國籍:中國
出生地:今陝西武功
生卒年:599—649
身份:政治家、軍事家
代表作品:《帝範》、《貞觀政要》
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吳兢《貞觀政要·序》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毛澤東
1李世民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
2李世民開創了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麵。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於隋開皇十八年(599年),生於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他的父親李淵,襲封“唐國公”,是有名的“八柱國”之後。
公元615年,李世民十六歲,遵父命娶名門之女長孫氏為妻。長孫氏即是後來極負盛名的長孫皇後。李世民十八歲那年,即公元617年,隨父親李被李世民滅掉的高昌古城遺址淵自太原起兵。他率領部隊和他的門客打前陣,很快就擊敗了隋朝的軍隊,攻入長安,並且滅了隋。唐初論功勳,以李世民為最大,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了當時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禮儀的招待。
隨著他聲望日盛,李世民與他兄弟之間的關係也逐步微妙起來。此時他的三弟元霸已死,大哥建成與四弟元吉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他。他們幾次密謀殺害李世民,但都沒有成功。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門客的建議下,先發製人,於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兄弟喋血,一舉消滅了建成、元吉的勢力,成為王朝的唯一繼承人。
昭陵六駿之一這一年的八月初九,李世民強迫他父親李淵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年號為“貞觀”。自此開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統治。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
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君臣和諧,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期間,除政治、軍事方麵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麵都有更張。在社會方麵,太宗鑒於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為了平抑門第、為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麵命高士廉選《士族誌》,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準,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麵,承襲隋代的科舉製度,以延攬人才。
為了提供優良教育的環境,太宗建立了以國子監為首的京師學。包括在高祖時建立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太宗時建立的律學和書學,增建校舍,足以容納二千名學生學習。又設弘文館,專門供皇族及高級官員子弟入讀,一時文教之風大盛,四夷君長都遣子弟來長安學習。
同時,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曆史。他命令搜求民間死去學者的遺書。隋末,在洛陽的隋代藏書在運往長安途中毀於黃河,餘者隻有一萬四千部,約九萬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館,其中就藏書二十多萬卷;太宗又認為南北朝時期經學分為南北兩學,經學紛紜,於是孔穎達加以整理,頒為《五經定本》,是為《五經正義》的稿本,為科舉考試提供了基本。史學方麵,太宗立國史館,編選南北朝及隋朝曆史,一方麵以示唐室正統,另一方麵從中汲取曆史教訓。
公元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醫治無效,於次年五月病死於終南山別墅“含風殿”。他死後被葬在今天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裏的山峰上,是為“昭陵”。他的諡號為“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