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天皇帝並沒有忘記狄仁傑的許多功績。
他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出自個人的私利,而是維護正義,自然產生的英智和勇氣。
武則天對他有充分的了解。這樣的人,才是新朝代所需要的。所以,決定提拔他。
各官侍郎裴行本,也被擢升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與狄仁傑同列為宰相。
新政權成立後,武承嗣的野心越來越大。他一定想成為皇嗣。
鳳閣舍人張嘉福,發現他有這個野心後,認為靠攏他決不會吃虧,於是積極支持武承嗣為皇嗣的運動。
另一些人也暗中活動。
可是有的宰相認為已有太子,不應這樣做。
則天皇帝卻沉默著,她隻想詢問其他宰相的意見。
皇帝總是用心地聽,也不提出個人意見。
自從創立大周帝國,皇嗣問題一直困擾著她。她已63歲了,不得不為皇嗣憂心忡忡。
旦雖然被賜為武姓,但自己死了,太子旦即位,他肯定會恢複唐朝的國號和李姓。
到了那一天,一切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自己一世的英名,反而成了篡奪唐朝的汙名。
她的心裏不由得緊縮。雖然她外表還那麼年輕,卻無法生育了。
如果是男的,六十多歲還可以使寵妃生育。
這可能是無形中的矛盾。她想不出好的辦法,有一天她終將老去。
隻能從自己武姓的血脈中,找一個人,冊立皇嗣。
可是,則天皇帝並不滿意,他們的才能都平平,充滿野心,品格不好,這決不是天子的料。
她也想到了她的女兒。可是,一個女子要登上王位,是多麼的困難!雖然很聰明,但缺乏“天命”那也是不可以的。
太平公主生下來,並沒像自己那樣受那麼多的苦,具有非凡的韌性和毅力。
她缺少這些東西,在原來都反對女皇帝的環境裏,她會很困難,還可能造成很多不幸。
她隻有保持沉默,冷靜地去觀察。
同年十月,太子旦的第三子,當時七歲的隆基,第一次正式參加早朝。
隆基於垂拱元年八月五日,誕生於洛陽宮,生母是竇德妃。
隆基三歲時被封為楚王,到了天授二年十月才離開宮中,另設王府。成為王府的主人,年紀雖小,也是一名正式的朝臣,為了答謝和發誓效忠,他率領王府的官吏,第一次正式上朝。
他率領儀仗隊,向朝堂行進。
就在這時,則天皇帝兄誌元之子,當時任金吾衛將軍的河內郡王武懿宗,恰巧也經過這兒。
看到壯麗的儀仗行列、華美的馬車,從車窗可以看見小兒神氣凜然的姿態……武懿宗平時積壓於內心的自卑,一下子爆發出來。
“哼,不過是個小鬼,有什麼好神氣的!”
武懿宗嘴裏罵著,故意晃動雙肩,無禮地從行列前麵強行通過。
儀仗隊的先頭人員,都緊張得拿起佩刀,知道對方是武懿宗後,都很猶豫,但他們知道旦和幼小的主君目前的地位。雖然氣憤,有了這種顧慮,也隻好視若無睹了。
就在這時候,從車上傳來小孩子特有的尖銳聲音:“發生什麼事?”
突然而來的聲音,使武懿宗停下腳步,和車裏的人怒目而視。
“這是我家朝堂,你為何逼近我的儀仗隊,而且無禮強行通過?”
這種非一般孩童所有的氣魄,使得儀仗隊馬上提起精神,無言地逼向武懿宗。他隻好慌忙讓路。
四周有許多朝臣駐足靜觀,此時也都紛紛轉身,走向朝堂。
在眾人環視之下,受到一個七歲孩子的叱責,武懿宗很沒麵子,隻有匆匆地閃入人群之中。
曾目睹這件事的人,很快把話傳到則天皇帝耳裏。
武則天對於武氏一族,一向給予特別的恩寵及保護,他們的神氣活現,充分發揮了暴發戶的醜行。武則天並不是不知道,然而王朝草創,目前還必須掩護自己的家族。
聽到這一件事後,她欣然地笑了。在自己的孩子們身上,從未發現此種凜然的男子氣概和聰明伶俐的特點,現在從年幼的孫子身上看到了。
雖是孩子,很少有見麵的機會,然而武則天有一種預感,這個剛成為楚王的七歲孩子隆基,將來必能成大器,武則天第一次體會到身為祖母的驕傲和歡喜。
則天皇帝正式接見隆基之後,又特別把這個少年召到身邊,大加讚賞,並賞賜給他許多東西。
則天皇帝欣賞隆基的態度以及武懿宗不禮貌的行為,同時在文武百官間傳開。這件事,仿佛使父親旦皇嗣的地位安定了不少。
楚王隆基,就是後來的玄宗。
感受到此種氣氛,鳳閣舍人張嘉福立刻催王慶之,經各方麵活動,總算得以市民的身分,蒙皇上召見。
“現在是什麼人的天下?正是武氏的天下,目前的皇嗣卻是李氏,這非常不合道理。”
王慶之得到印紙後,三番五次請求召見,並且說的是同一個問題,自己本身卻無能無才,終於使太後反感。
李昭德向則天皇帝報告處理王慶之後,複進諫言:“先朝皇帝是陛下的夫君,太子是陛下的兒子,陛下現在是天下的君主,天子之位應由子孫繼承才恰當。放棄親生皇子,把帝位傳給內侄,實非明智之舉。自古以來,內侄繼承帝位時,前主——依過去的例子,是太後稱製的情形,微臣孤陋寡聞,尚不知有為前主姑母建廟祭祀的事。”
當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時,武則天能坦承不諱,虛心接受,這是一般男性的專製君主缺乏的適量彈性的聰明。
自從這一次的諫言以後,皇帝對李昭德更加信任。
天授三年元旦,則天皇帝召見存撫,命令他們在天下十道中,發掘有誌為官吏的人,隻要合符條件,一律向朝廷推薦。
以前,有誌為官,要經過地方首長的推薦,並通過嚴格的考試。可這一年,皇帝對存撫推薦的人,並未考試,全部任用試官。
試官,具備官吏資格,未接到正式派令,可以說是見習官吏。
則天皇帝廣求天下逸才,希望能做到“野無遺賢”的地步。
武則天一直深深地感受到過去的科舉製度沒有辦法真正測量出一個人的能力。殿試製度,由天子親自擔任最後一關的考試,觀察此人的才能和性格,也是對科舉製度不滿的產物。
不通過考試,取決於他們在工作中的成績,以及氣度、才能。表現不良的,隻有遭到淘汰。
中國的試官製度從此開始。不論是以前的“殿試”製度,或者這一次的試官,從武則天考選官吏大膽創新的做法看,不愧為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
皇嗣問題繼續困擾著則天皇帝。如果把皇嗣旦留在原位,她死後,那些擁護唐的舊臣,唆使旦立刻恢複唐室,也是必然之事。而且,旦像他父親一樣愛好文學,仁厚,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政治完全無能。那必然和高宗一樣,成為一個傀儡皇帝,朝政就會如以前一樣,為貴族階級所獨霸。
如果廢了旦,立武承嗣為太子,大周帝國可延長,但所有的朝臣會反對,導致天下大亂。皇帝的內心也無可奈何。
他們都沒有克服這種大難的器量和勇氣。
皇嗣問題得不到解決,心中的懊惱一天比一天深,她想超越現實人生,隻好醉心於佛教。
在天授三年四月一日,發生日食。麵對這一次的天變,則天皇帝憂慮到了極點,她突然下令這一天改年號為如意,並特赦天下政治犯以外的囚徒,接著下詔,嚴禁全國老百姓屠殺與捕獲魚、鳥、獸以為食用。
如此,導致蔬菜、豆類、水果的價格暴漲。
不巧的是,江、淮二州又發生旱災,農作物全麵歉收。
朝臣們不敢諫議。但是取消肉食的確是一件愚蠢的事。
其實,已有很多人偷偷食肉。
當時有一個官員張德偷偷宰了羊,準備請幾個朋友賀喜。
被招待的人把這件事密告了皇上。
第二天,皇帝召來張德,問道:“朕聽說你喜獲麟兒,實在可喜可賀。”
張德麵帶笑容,然而下麵的話嚇得他臉色蒼白。
“宴會的肉從哪裏來的?”
張德立刻跪在地上。
“朕嚴禁屠殺及捕獵,不論吉凶,都要敬謹遵守。今後你再次請客時,應慎重選擇對象。”
皇帝說完,命令張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