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立後大典非同尋常,這是她和高宗曆經了重重困難的結果,高宗非常高興。
在宮城與皇城之間的大街上,九品以上的文武百官盛裝而立,外國使節分站東西,排列整齊,麵向北靜靜等待。
就在這個時候,冬天的朝陽劃破黑暗的天空,射出萬道金光,重翟車也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鮮豔的光彩。
皇上穿著寬大的禮服,繞過太極殿西邊,到殿正麵的寶座上坐下。
五更的鼓聲已經響過,兩刻的鍾聲也已敲過,窗外仍然是黑暗。不久就是五更三刻,皇後駕到的時間到了。
武後走出臥室,站在正殿。由女官司言、司寶各一名,侍立左側。
尚官把冊獻給皇後,皇後再交給站在左後方的司言。尚服獻上寶緩,皇後接過後,同樣交給站在左後方的司寶,這才坐上寶座。
武媚娘正式成為唐朝的皇後,年僅28歲。
太極殿的儀式結束後,皇上和皇後通常可脫下笨重的大禮服,休息一下。可是武後並沒有換下大禮服,立刻宣布將在肅儀門的城樓上,接受文武百官以及外國使節的朝拜。
聽到這個史無前例,皇後受朝的命令後,文武百官無不愕然!
凡是中等以上的家庭,不論皇族、豪門、高官之家,女性都躲在深閨裏,除了近親之外,一律不準直接出現在異性之前,何況貴為一國之母?
不久,武後帶著三十名侍女,穿著大禮服出現在肅儀門前。
武後悠然笑著,眼光對列隊樓下的百官一一掃射。就像一隻五彩繽紛的鳳凰,棲息在紅樓上,顧盼生姿,景象攝人心魄!
文武百官自然發出:
“皇後萬歲,祝皇後萬壽無疆!”的歡呼聲,澎湃洶湧。
武後接受百官的歡呼,笑得更燦爛了,不斷向大家點頭示意。
外國使節更加愕然了,但他們很快感受到狂熱的氣氛,雀躍不已。對他們來說,能一睹大唐皇後的風采,也是莫大的榮幸。
武後思維敏捷,敢於創新,也敢於打破先例的做法,在她以後的政治生涯中層出不窮。
武後認為,所謂身份或門閥,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價值,不過偶爾運氣好,生長在一個有錢有勢的家庭而己。最重要的,應該是將來和現在。由於過去尊重門閥,便認為他們的子孫生來就具有特殊的才能,這真是荒謬的論調。現在正是要突破此種錯誤觀念。
目前所能做的,隻是將過去的門閥、貴族降格,相反地抬高自己家庭的地位而已。
在發布《姓氏錄》的六月裏,許敬宗建議高宗舉行封禪大典。
武後非常盼望舉行封禪大典。“封”必須由天子單獨主持,這是無法改變的,但她希望能改變製度,主持“禪”禮。隻要能舉行大典,她就是本朝第一個直接參加封禪的皇後,因此不論有多麼大的障礙,武後都要設法克服,以完成心願。
關於封禪的建議,高宗果然認為自己不夠資格,猶豫不決,不肯答應,但內心對能名垂青史的封禪大典,未必沒有一絲向往。
十月,皇帝和皇後為了舉行太子弘的元服典禮,回到首都長安。
顯慶五年春正月,高宗和武後行幸並州文水。文水是武後父親的故鄉。武後從未到過故鄉,但是父親的音容笑貌一直在她腦子裏。
父親去世時,她隻有8歲,這麼些年,父親的話一直在激勵著她,哪怕是最艱難的困境,也挺了過來。
三月,武後在北都太原的朝廷內殿,接見她的親朋、故舊、鄰居等。其中凡是婦女,都準予覲見皇後,也都獲得相當的賞賜。這些史無前例的殊榮和優待,使文水村民高興得流下了眼淚,都誇獎皇後的美德。
武後更對並州80歲以上的婦女頒授郡君正四品或正五品。僅給官名而無職務,通常是授給一品到四品嬪妃的母親。不但其本人及家人,全並州的人都深深感激這一份榮譽。武後的聲望更高了。
過去從沒有一個皇後對自己故鄉人如此優渥,並且很少回故鄉,更別提什麼特殊的恩寵。也隻有武後能做到。
4、垂簾聽政
顯慶五年六月,高宗的頭痛得非常厲害,而且目眩,視力也減退了不少。
七月六日下詔,把以前廢太子梁王忠,降為庶人,流放到黔州。
鏟除前太子,為新太子鋪路,從社稷的安全而言,曆代王朝都采用這個辦法。
進入十月,高宗的病情更加惡化,已無法和文武百官討論政事。於是決定在天子龍體痊愈之前,先由武後代為主持朝政,坐在垂簾之後,親自裁決政務,這就是“垂簾聽政”的開始。
武後“性明敏,涉獵文史。”更重要的是她從侍女就開始學習太宗處理政事。對此她的記憶特別深刻。
對百官的奏文毫無停滯,而且迅速下定正確的裁決,如此精明,使得更多的宰相刮目相看,莫不對武後敬畏幾分。
過去早晨氣氛沉悶,自從武後垂簾聽政之後,她辦事果斷,使朝廷裏洋溢著活力,大家仿佛從迷夢中清醒了似的。
這一年三月,百濟得到高句麗的支援,大舉進軍新羅,新羅又請求唐朝援助。朝廷於是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擔任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水陸十萬大軍前去征討。
進入四月,朝廷重新派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率領蕭嗣業及胡兵,分為水、陸二軍進攻。
九月,唐軍幾經苦戰,終於大破高句麗軍。
遠征高句麗大獲全勝,舉國歡慶,這是自唐太宗以來朝廷的夙願。
第二年二月,基於武後的要求,改訂百官職銜的名稱,主要如下。
門下省→東台
中書雀→西台
尚書省→中台
侍中→左相
中書令→右相
左仆射→左匡政
右仆射→右匡政
左、右丞→左、右肅機
六部各尚書→太常伯
侍郎→少常伯
此外,凡二十四司、禦史台、九寺、七監、十六衛都改了名稱。
隨著武後的又一次分娩臨近,高宗把“政權”從武後手裏奪回。
六月一日,武後產下一子,這是武後第四子,名字叫旭輪。半年後十一月他封為殷王,也就是日後的睿宗。
隨著武後在宮中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他們夫妻關係也並不像以前那麼融洽了。
由於武後在後宮與道士搞厭勝之術,此消息傳到高宗耳裏。
高宗平時的不滿,此刻完全爆發了。
哪怕是一個再軟弱的男人,也不願自己女人的才能超過自己,這好像是古往今來男人的通病。
高宗沒有勇氣找到武後,隻好密令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
隻要正式發表詔書,這一張紙就能使皇後從九天之上,一下子墜入地獄,甚至命都難保。
武後的密報人員飛快地奔跑,告訴武後。
武後一直還在為剛才的事心跳:“太大意了,要不是及時阻止,可能十幾年的奮鬥白費了。”
可見依靠男人是多麼脆弱,雖然“皇後”是天下女性最高的地位,還是那麼的不穩定。
現在總算從恐怖中走了出來。
她還要做真正的大事,是件永垂青史的大事,並且向“男尊女卑”的觀念挑戰,那就是“封禪”。
封禪要在泰山舉行,來回和典禮所需要的時間,加起來有幾個月之久,是朝廷與後宮一次大規模的移動。
為了如期於次年正月元旦舉行封禪,特下詔書,聖駕預定於十月十八日由東都出發。
十月十五日,武後上表提出史上少見的請求:“過去封禪儀式,不但祭天的‘封’禮,連祭地的‘禪’禮,也完全由皇帝主持。雖貴為皇後,女性根本沒有參加的餘地。況且‘天’屬於男性,‘地’本來就應該屬女性。因此,在禪的儀式中,請打破傳統的陋習,準予由婦女主持祭典,也就是由內外命婦行尊獻之大典。”
要皇後以下的內外命婦,參加“禪”的大典,雖然前所未聞,但此種做法對武後來說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當年舉行立後大典時,武後就曾打破傳統。
她要不斷修正歧視女性的錯誤觀念。雖然為那些士大夫所不容,但她還要努力去做。
果然,高宗下了詔書。
“在‘禪’禮中,在天子之後由皇後行禮亞獻,由越國太妃燕氏行終獻。”
越國太妃燕氏,是太宗的嬪妃,越王貞的母親。
十月二十八日,依照原計劃,千乘萬騎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地離開東都前往泰山。
元旦,高宗天還沒亮就起來了,沐浴齋戒後,穿上用名香熏過的袞冕大禮服。
高宗登上泰山山麓南麵的圓壇,舉行祭天的儀式。
第三天,武後到達社首山的降禪方壇,祭地禪。
武後禮畢,由太宗及高宗的公主,及各皇子的母親、妻子等命婦行禮。
四日休息一天。五日高宗登上特別建造的朝覲壇,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之後,大赦天下一般罪犯。同時為了紀念封禪大典,從這一天起改年號為乾封元年。文武百官三品以上者,各進爵一等,四品以下各進一級。
如此,完成了唐朝成立以來第一次的封禪大典。
不久,高宗再度產生征服高句麗的念頭。高句麗目前雖不敢大舉入侵,但仍常常擾亂東北邊境。
十二月,任命司空英國公李為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大軍征討高句麗。同時決定將河北各州的租稅,完全用於軍費。
七月底,唐軍包圍平壤。以前蘇定方也曾打敗各處的高句麗兵,包圍平壤,但仍無法攻下,最後不得不撤退。
就在這時候,平壤城內的殘餘將領發生內訌,有人暗中做唐軍的內應。
固若金湯的平壤城終於陷落。自隋文帝以來,曆代帝王想征服高句麗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武後掌握政治大權以來,她要求朝臣,要提具體有效的意見,不要內容空洞、不切實際的高談闊論。
武後對有政治遠見的人,不論出身及地位,一律擢升。另一方麵,武後對那些賣弄口號,不切實際的貴族名流十分冷淡。
自然,那些出身名門的官對武後十分不滿。
後來,這些人的憤怒,終於有了申訴的地方,那就是太子弘。
太子弘從小聰明、敏感、愛幻想,並且自幼修習儒學。
慢慢地,太子弘成為貴族等保守勢力擁護的對象。
這樣,太子弘和母親的政治主張是對立的,但武後對第一個孩子是非常喜歡的。因此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很複雜。
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武後下達聖旨:“今後皇帝稱為天皇,皇後稱為天後。”
這是武後對保守勢力的官僚們,又一次的示威行動。
當年又改年號為上元。
武後先借著成為天後,改變文武百官的服裝。
九月,文武百官都穿上了新的朝服,參加天皇、天後親臨的宴會。
此時,恢複已故無忌及其長孫晟的爵。
武後這種寬大是曆史上政治家少見的。
十一月,武後又到了東都洛陽。她喜歡那個地方,她這樣不知疲憊地工作,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到洛陽不久,天後提出了十二條政治主張。在當時那個專製君主全盛的時期,真可說是劃時代的創舉。
其中幾項重要的,列舉如下:
一、勸農桑,薄賦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