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中國科技的“李約瑟難題”(3 / 3)

何認為,解答李約瑟難題,須從中國科學本身固有的障礙、政治和社會的因素、本國文化與鄰國文化的交流3方麵來說明。

1、中國人一貫厚古薄今,滿足於中國古代建立的科學思想,即陰陽五行說和論斷宇宙現象及變化法則的《易經》。這樣,中國人不屑於進一步深入觀察、仔細實驗,以數學公式解答疑難。這自然是產生現代科學的一個障礙。

2、中國舊的教育製度及傳統的影響。

(a)舊考試製度不重視科學項目,學者隻需誦讀經書,仿時作文,便可應試;(b)勤練書法耗費時光,更無暇研究科學知識;(c)中國人雖然沒有出現類似中世紀崇拜亞裏士多德的風氣,以及宗教對科學思想的箝製,但中國人以崇古為美德,每有發明,便冠以古人名字增加身價,發明者的姓名,反而被埋沒;(d)工藝技術和醫藥處方,雖然屢有發明,但也世代單傳,父子師徒,一代傳一代,偶然中斷便會失傳;(e)13世紀蒙古人入主中原,對於漢人文化學術不感興趣,更不用提科學技術,這樣中國的科學一落千丈;(f)天災內亂,使包括科學和工藝方麵的典籍頻頻散失;(g)地勢隔離,使中西科學文化交流受到影響。

3、中國官僚製度下,官民對立關係為基本矛盾,在此製度下編織其中的儒家思想、門閥觀念、科舉製度等等,都是阻礙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何丙鬱指出,傳統觀念與西方科學思想的差異在於一個“數”字。歐洲科學革命時期,數學和數字學、天文學和占星術已分道揚鑣,但中國傳統的數學沒法脫離術數,傳統天文、律曆、地理也沒有和術數脫離而走向現代科學。

李約瑟半個世紀以來,潛心研究,努力求解這個難題,其目的便是要證明“人類生活中包含著各種辦不了的經驗,它們各自存在、不能互相排斥:即使在方法上互相矛盾,彼此還是可以解釋的,這些經驗的各個範疇都是相對的,沒有一個能達到絕對真理,不要認為某一範疇是唯一可以解開宇宙之謎的鑰匙。隻要全麵地體驗所存的範疇,才有可能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西方由於氣候、地理以及社會、經濟等因素能夠發展近代科學,使人類能夠把宇宙知識融合為一個有條理的整體,擺脫自然界許多束縛,達到一個相對自由的境界。而中國人曾經在許多方麵,在思想和實驗工作方麵都作了開端,但沒有得到發揚。雖然如此,這兩種經驗形式仍然各有利弊,西方文明能帶來科技的發展,但它不能給世界帶來孔夫子的仁義或道家的和平。中國人的有機論哲學,中國文明的燦爛成果同西方科技一起足以建造一個繁榮昌盛的美好世界。

對於研究科技史的意義,李約瑟研究所副所長何丙鬱的一席話道出真諦。他認為,研究現代科技的人們需向前看,但也需要朝後看,在研究曆史的時候,可以重溫科技發展的經驗,避免重複過去所犯的錯誤。同時,科技史的研究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人類的曆史講戰爭,講人類相互殘殺,講政府的興衰更迭。曆史書裏很少注意和平的、建設性的事情。科技的曆史就是講這樣的事。所以有些學者認為科學與文學之間有一條鴻溝。而科技史正是科學與文學之間的橋梁。我們可以用科技史把許多國家聯係起來,我們將會發現,人類有那麼多共同的東西。

正如李約瑟所言:沒有一個民族或一個多民族集體曾壟斷過科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世界各國共同創造和發展了燦爛的現代文明。各個民族的成就,應該由全世界人民攜起手來共同賞識,縱情歌頌,而且,世界隻有一個,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一種新的大同世界的黎明時期。假使人類能戰勝那些掌握著空前未有的強權而不負責任的人們所帶來的危機,那末,大同世界的觀念便能把一切國家的勞動人民團結成一個共同的、合作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