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健康長壽是人類文明生活一個永恒的主題。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的那樣:“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而家庭和諧則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沒有家庭和諧,心理健康就沒有保證。
家庭和睦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親和力的具體體現,是我國國情的現實需求。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人患癌症的危險要比生活在暴力家庭的至少要少一半。而且即使患癌症,其存活期也比較長。如果生活在不和諧家庭,整日精神不振、鬱悶憂愁,使神經功能失去平衡,造成內分泌紊亂,從而導致高血壓、動脈硬化、十二指腸潰瘍和新陳代謝障礙等疾病。
這就說明,家庭和諧在心理健康作用中占恨重要的位置,家庭和諧是心理健康的秘訣。
尊老愛幼、家庭成員相互理解是實現和諧家庭的條件。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法律明文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責任,子女要孝敬老人,要尊敬、關心、愛護老人、贍養侍奉老人。
在現實社會中,家庭不和諧的現象,卻常有發生。在影響和諧的諸多因素中,子女是否有孝心,是否能在精神上、物質上、生活上、言行上,給老人以關愛,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作為老年人,也要有個豁達樂觀的心態,要能冷靜地對待一切事物,不要用老眼光看問題,要向前看,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趨勢,支持晚輩的發展,主動加強與子女的感情交流,學會協調、諒解,和睦相處。
在家庭中,特別是成年的子女,掌握經濟命脈,處於主導地位,對於年邁父母的贍養,不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作為子女,在盡好物質贍養義務的前提下,應加大對老人精神贍養的情感投入,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常回家看看”,應注重與父母情感上的交流,千萬不能以“工作忙”、“條件有限”等理由來推卸親近老人、照顧老人、關愛老人的責任和義務。平時,還應該鼓勵老人適當參與一些文體活動,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正如:《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指出:“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裏友情,不僅關係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
老人問題異常突出,農村贍養老人的民事糾紛和心理疾病均呈上升趨勢。有些地方“超半數家庭對老人精神贍養不盡如人意”,從而產生家庭不和諧,兩代人不能恨好溝通,造成相當數量的老人長期孤獨、憂慮、失望、自卑等,存有不平靜、不自然、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和情緒長期累積的結果,從而引發多種疾病,這正是老人們心理疾病呈上升趨勢的主因。在一個家庭中由於血緣的關聯和作用,父母、子女之間互相影響、互相製約,其結果影響著整個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影響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那麼怎樣才能使家庭和諧使老年人更幸福?人與人之間、家庭的和諧都要靠良好的道德來維係。也就是說,要從“孝道”入手,從而加快實現“大家庭”的和諧和老年人的健康。
第一,子女對老人一定要孝順,要有知恩、感恩、報恩的情感,也就是對父母要有顆純真的愛心。要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愛,有如天之闊,海之深,十月懷胎不用說了,一尺五寸、抓屎抓尿、嘔心瀝血、艱苦備嚐,將兒女養大。成人後又為他(她)們成家立業,操勞一生。
然而子女們長大後,有些就忘掉了父母之恩澤,忘了人間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親情和做人起碼的道德。還有不少子女對老人盡孝往往在物質上考慮的多,精神安慰考慮的少,甚至有的在精神生活關懷上也簡單粗暴或漠不關心,這是極端“不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