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匡亞明受命到吉林大學伊始,便旗幟鮮明地提出“標誌一所大學水平的,是教授的數量和水平”,充分昭示了他依靠知識分子辦學的思想。為建設一支學術水平高、學科比較齊全、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匡亞明想方設法,嘔心瀝血。
器重人才,廣納鴻儒。匡亞明親自主持向社會招聘人才,凡是愛國且有一技之長、學校事業發展需要的人,都設法聘請來校。著名古文字學家於省吾教授,就是他與副校長劉靖親自去北京聘請來校的。於省吾提出應聘的三個條件,其中之一是不參加政治學習。這樣的條件,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很難被接受的。但匡亞明還是毅然同意。於省吾被匡亞明求賢若渴之情所感動,欣然應聘。於省吾來校後,在黨的政策的感召下,積極參加學校活動和政治學習,致力於古文字學研究,潛心教書育人。80多歲高齡仍指導博士研究生,在生命垂危之際,於病床上還用手指畫字指導學生。於省吾著作甚豐且桃李芬芳,一些著名的學者和學術帶頭人,均出自其門下,為吉林大學曆史學科的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可謂鞠躬盡瘁。而後,著名先秦曆史學家金景芳教授、當代著名詩人張鬆如教授相繼受聘來校,一時吉大校園碩學鴻儒雲集。
慧眼識才,不拘一格。匡亞明善做伯樂,對於青年教師中的拔尖人才,不搞論資排輩,力排眾議,破格提升。哲學社會學院高清海教授,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結合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先後在《東北人大人文科學學報》上發表了兩篇論文。當時在許多青年教師中間,科學研究的神秘帷幕尚未完全揭開,而高清海以他顯示出來的哲學才能嶄露頭角。匡亞明慧眼識才,不拘一格。1956年,高清海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時,年僅26歲。匡亞明經常深入課堂,調查研究,挖掘人才,栽培人才,使用人才,對一位教學效果顯著的青年助教,給以“授予講師學銜,工資晉升三級”的獎勵。上世紀60年代初,理科還有4名不滿35歲的教師被晉升為副教授。正是由於匡亞明有識才的眼力、選才的勇氣和用才的魄力,一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迅速成長。這些人均已成為吉林大學第二代學科帶頭人。高清海具有真知卓識,在哲學領域造詣精深,成為國家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學術帶頭人,他培養的20多名博士生,成為中國哲學界的“新生代”,知名度頗高,有的在社會發展研究領域走在國內前列,有的在“哲學本土”大有作為,引起同行的關注。
生活關心,政治保護。匡亞明對教師生活上關懷備至、體貼入微,政治上盡最大限度去保護他們的積極性。為了認真貫徹依靠知識分子辦學的方針,1956年4月學校黨委作出了一項關於改善知識分子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的決定,其中規定了一係列具體措施:調整家屬宿舍,係主任宿舍安裝電話;為教授配備助手,減輕他們的行政事務工作;設立糧食供應站,為教師送糧到家;校醫院設特診室,教授、副教授看病,取藥優先;財務室實行為副教授以上教師送工資到家製度……這些製度雖然執行的時間短暫,但卻在全校教職員工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美好回憶。學校黨委還十分關心教師政治上的進步,注意在教師中積極慎重地發展黨員。1956年12月,在知識分子中發展了33名黨員,其中在高級知識分子中發展了唐敖慶、金景芳教授等9名黨員。在受極左思潮影響的年代,校黨委曾在一些問題上,采取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方法,在政治上盡力保護教師的積極性。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黨委作出“榜上無名,內部通行”的規定,使一部分家庭成分、社會關係“不符合政審條件”的教師,得以繼續參加國防尖端的科研工作,既在政治上不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又為學校之後的應用基礎科學研究乃至上世紀80年代某些高科技研究奠定了基礎。
選擇骨幹,重點培養。匡亞明始終把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當作一項戰略任務常抓不懈。1962年5月,吉林大學黨委作出了一項《關於重點培養提高教師工作的決定》。根據這個決定,學校先後分兩批確定培養提高骨幹教師78名,規定的培養目標是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內,達到當時國內學術造詣較深的教授水平。為了使重點培養提高的教師能集中精力鑽研業務,切實保證有六分之五的時間用於教學、科研和進修等業務工作。學校果斷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措施,減輕他們在參加社會活動和勞動方麵過重的負擔,同時在圖書儀器的使用和生活條件方麵,也給予適當照顧。實踐證明,這項工作效果尤為顯著。當初被確定為重點培養的青年教師,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後,絕大多數已成為各學科、專業的學術帶頭人,多數人已成為頗有成就的博士生導師,有的已經被當選為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