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運與社會的命運緊密相連。
人的政治作為與天下的政治變化密切相關。
每一個人的發展有一個從少年到成年的過程,在跨入成人的過程中,在進入社會的初期,有一個成長的黃金階段。這就是人的青春期。
在這一黃金階段,人的內心充滿了陽光,充滿了希望。人在這一階段,隻看到社會光明的一麵。人在這一階段,無所畏懼,敢於戰勝眼前的一切困難與黑暗勢力。
但是在這一階段,也是人最易受打擊的階段。
理想與現實在這裏尖銳的對立。當人的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時,在人不斷的努力下,理想與現實越來越遠,人的意誌就會逐漸消沉。
亂世出英雄,周天子雖為亂世,但出不了英雄。
因為這個亂世,不是社會變革前的亂世。
周天下之亂,在於周王室正在平庸與無能的道路上走向更加腐朽。
天下的政治形勢,對於孔子壯年時代的發展十分不利。
(宣王)四十六年,宣王崩,(正義周春秋雲:“宣王殺杜伯而無辜,後三年,宣王會諸侯田於圃,日中,杜伯起於道左,衣硃衣冠,操硃弓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子幽王宮湦立。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陽甫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陽失而在陰,原必塞;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天之所棄,不過其紀。”
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史記·周本紀)
周雖然已經出現了亡國之征,但離亡國之時卻還很遠。
天下變革,有幾個先決條件。其一,生產力的飛躍性發展;其二,最高統治集團腐朽沒落,完全喪失民心;其三,政治文化思潮泛濫;而最根本的一條是天才人物的出現。
但是,此時的天下政治形勢都不具備。
後人有土崩瓦解的政治之論,可以推之於周朝,作一番討論理解。
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何謂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陳涉無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無鄉曲之譽,非有孔、墨、曾子之賢,陶硃、猗頓之富也,然起窮巷,奮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脩,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是之謂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史記)
周王室正在由瓦解走向土崩。
周室在走向衰退的過程中,沒有政治威力控製天下,致使諸侯強淩弱,眾暴寡。
但在這一曆史階段,產生一位諸侯能取而代之的也不成氣候。諸侯之間雖連年征戰,不僅規模小,除了特小的諸侯國被吞並外,隻是務國邊界此消彼長。況且,諸侯之間的聯係十分密切,婚姻關係是聯結相互之間關係的重要紐帶。
在周天子不能行使權威的時候,諸侯中的霸主可以通過盟會,調節諸侯之間的矛盾與衝突。當然,在調節的過程中,霸主也可能趁機撈取部分利益,但盟國之間對某種利益關係達成妥協,形成一致決定,能起到平衡因天子無力涉及的政治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