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實踐中,匡亞明以他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淵博的學識、過人的領導才幹和革命家膽略,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貢獻了極大的智慧和力量,在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征途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他兩度出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為南京大學的發展和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匡亞明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表現在許多方麵,《學記》中有句名言,“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誌”。匡亞明無疑是“善歌”與“善教”者。幾十年前,匡亞明就主張打通“文史哲”,開辦“大文科”,培養具有豐富廣博的學識和多方麵能力的通才。他十分強調通才與專才的統一,致力消除大學培養的人才知識麵過於狹窄的極端,希求打破傳統的專業劃分過細和隻是坐而論道、嚴重脫離社會實踐的文科人才培養模式,創立一種能夠打通“文史哲”三大學科門類並密切聯係社會實際的“大文科”的辦學模式。他還大力提倡“四個空氣”的良好校風。他同時希望高等學府時時處處都能洋溢著“強烈的政治空氣,濃厚的學術空氣,高度的文明空氣,活躍的文體空氣”,使莘莘學子得以沐浴著這清新的“校風”全麵地、和諧地、健康地成長。另外,匡亞明積極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成為基礎寬厚,博學多才的學者。匡亞明在文革後首先在高校中提倡開設“大學語文”課,並欣然出任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名譽會長。
他認為大學語文包含有文、史、哲、經、政等有關內容,“有兩條主線貫穿其中,一條線是可以培養、鍛煉、提高學習者的文字表達能力(包括必要的閱讀古文能力),另一條是能夠豐富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大學生的性格塑造、品德端正、治學為人等方麵的知識”。而用這兩條主線貫穿起來的內容廣博的大學語文,在現在看來,就是一門致力於塑造人格,培養能力,注重大學生在各個學科領域發展的共同基礎的通識課程。
為此,他專門寫成《大學語文應成為獨立學科》的文章發表在《文彙報》上。事實證明,學習《大學語文》有助於學生道德情操和審美趣味的提升,有助於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的加強,有助於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鍛煉,有助於曆史視野的拓展和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