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這膾炙人口的名句,是幾十年前毛澤東在北戴河寫下的。他筆下的“魏武”,正是後漢三國時代最著名的人物——曹操。
當時,正是新中國發展的特殊時期,許多後來驚天動地的舉動正在醞釀之中。向來有著詩人豪情和大手筆的毛澤東,在那個時刻,想到的不是曾經立下無數功業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是戲曲中的“大花臉”曹操。而誰又能想到,幾年之後,曹操又成為文學、戲劇、史學等各界的熱門話題,由此又引出了無數的筆墨官司。
筆者寫這部《曹操十講》的時候,重新閱讀了當時關於曹操的爭論文章和戲劇、文學作品。雖然時隔幾十年,但那些文章中的火藥味和劍拔弩張的氣息,依然撲麵而來。
僅僅因為毛澤東在某一時期對曹操的特別關注,就足以成為我們討論不完的話題,更何況,這位被毛澤東關注著的曹操,更是一個難以用三言兩語說清楚的人物。也許,正因為曹操是一個孤獨的英雄、一個不被世人認可和讚許的英雄,所以才會引起大政治家的思古之幽情。
重讀了這些有關曹操的文章之後,筆者產生了一個想法:是否曆史上所有孤獨的、不被理解的英雄,每到時代變遷之際,都會成為銳意進取者的思想武器,讓他們自我激勵,並用以說服民眾?因為,在那個時代,和曹操一起被大力褒揚的,還有商鞅、秦始皇、王安石、張居正,他們的共性,不外乎兩點,一是功業大卻不被認可,二是時代變革的先驅。
必須要說一句,這些人物,在改革開放之後,又成為被關注的熱點,就連一直被扣上“篡位”、“弑逆”罪名的雍正皇帝,也被譽為“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卻難保身後罵名滾滾來”。這些人,在沉寂、冤屈了幾百上千年之後,漸漸浮出水麵,除了時代的關注之外,自然有他們的過人之處。這種過人之處,就是他們過人的見識、堅毅的性格、多彩的人生和驕人的功業。
如果沒有過人的見識,他們不會比其他人更敏銳地注意到時代的症結,並且提出變革的計劃;如果沒有堅毅的性格,他們的變革思想和舉措也不可能實行下去,更不能在逆境中與反對派論戰,並頂著壓力實踐自己的主張;如果沒有多彩的人生,他們的性格和見識就變成了一種幹癟的理論和經驗,讓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果沒有驕人的功業,則他們的堅毅性格會被視為固執,過人的見識會被當成謬論。這些過人之處,正是筆者對曹操感興趣的原因,也是這本《曹操十講》的精要所在。
當筆者寫完本書之後,回味著“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的詞句,確實感受到了曆史中風雲變幻的滄桑,和我們這些凡人的渺小。
凡人世世代代都不缺少,而英雄則是稀缺資源。我們無法和曹操這樣的英雄相比,但在品味和思索英雄的時候,如果也能有一種認同感與親切感,有一種“誌在千裏”的激動,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