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曆史的臉譜與曆史的真相(1 / 3)

《三國演義》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曹操的形象便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陰險狡詐、刻薄毒辣的白臉“奸雄”,千百年來一直受到批判。真實的曹操是這樣的嗎?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為什麼生前精明一世的曹操,死後卻在後人心目中又變得如此“破爛不堪”呢?

家庭語境下的千古英雄

中國人的傳統是多子多福,在人口稀少的古代中國更是把鼓勵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現代提出的“計劃生育”在古代的中國估計是個“天方夜譚”。和眾多精力充沛的開國“創業”的帝王將相一樣,曹操也是妻妾成群,兒女成堆,據考證,曹操的兒子就有二十五位之多。作為一位多才多藝的政治巨人、軍事高手、文學天才,曹操在自身綜合素養上可以和任何人一較高下。那麼作為父親,曹操是個好爸爸,還是壞爸爸呢?

如果在中國五千年曆史範圍內評選最優秀的父親,曹操大概也能榮幸人圍。他的那群兒子們窩囊廢基本上沒有,眾多子弟不僅能力過人,而且體現能力的範圍也各不相同,而這一切和曹操的教育和引導是分不開的。也許正是因為曹操本人基因構造的複雜,性格上的繁複多變,但總體上還是屬於一個多才多藝的英豪,所以他的優秀基因在眾多兒子身上也得到了體現。

曹操的長子是曹昂,而不是人們熟知的曹丕。史書上記載他為人至孝,年僅弱冠就被舉為孝廉,而且文武雙全,曹操似乎也在刻意培養他,讓他跟隨自己南征北戰。但在第一次征討張繡的時候,已經投降的張繡突然反叛,曹操坐騎受傷,孝順的曹昂將自己的馬讓給父親,結果被追兵殺死。

曹昂的死,《三國演義》說是曹操接受張繡投降後,忘乎所以,“色”心大起,居然要收編張繡有“國色”的嬸嬸,惹得張繡火冒三丈, 接受謀士賈詡之計,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還送了愛子性命。在正史中,張繡先降後叛,始終是個謎團,但從曹昂的養母,曹操最早的元配丁夫人因為養子曹昂慘死,寧願與曹操“離婚”,也不願意原諒曹操來看,這段野史的記載可能是真的。如果這樣看,曹操算不上一個好爸爸。

但就跟曹操在戰場上失敗後勇於改過一樣,曹操在兒子們麵前“不檢點”的行為似乎就是這麼一次。對於其他兒子,曹操在教育上也算是盡職盡責,而且善於“因材施教”,實行啟發式、激勵式教育。

日後成為皇帝的曹丕在曹昂之後成為長子,曹操沒有少下工夫培養他。史料記載,曹丕八歲能寫文章,有逸才,成年後博古通今,諸子百家無一不曉,而且善於騎射,劍術高超,這和曹操的教育和熏陶是分不開的。

曹操為了使他避免貴族弟子的傲氣,曾有意讓他遭受“打擊”。建安十五年,曹丕為司徒趙溫征辟為官。曹操特意上書漢獻帝說:趙溫征辟我的兒子,沒有按照朝廷征辟的規矩辦事。結果曹丕這個官居然沒有當成。仔細分析,曹操的目的還是讓曹丕多走點兒“彎路”,盡快成熟,可謂用心良苦。

曆史上曹操曾經為立嫡的事情苦惱過很長時間,其實其中也有“貓膩”。曹操首先是一個政治家,政治家麵對政治的時候,隻講利益,不講感情。作為當時最優秀的政治家,曹操不可能不知道他寵愛的曹植更像一個詩人,而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之所以在立嫡上徘徊良久,除了情感因素,估計也有讓曹丕經受折磨,學會政治鬥爭的策略,學會籠絡人心,從而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的目的。

不管後人對做了皇帝的曹丕如何非議,雖然他做皇帝似乎頗為勉強,但還是可圈可點。他講過“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這樣的話,身為九五之尊而能有這份自知之明,實屬難得。

曹丕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在《典論·論文》說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靚語,讓眾多文人墨客引以為知己,感動至今。他通過對當世文人的評點,作了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首次嚐試,也算一個創舉。

曹丕的文章雖無法與曹操的慷慨悲涼、激昂豪邁相比,但也能自成一家,其《燕歌行》成為曆代古文選的必選之作,可見其文采之斐然。可以說曹丕是一個很不錯的文學家,是一個基本合格的皇帝。這也說明曹操培養的接班人並沒有錯——不是最理想的,但也不是最差的。

曹操兒子中最為人們熟悉和同情的就是“才高八鬥”的曹植。曹植的確是位天才詩人,十多歲就“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對於這樣一位文學“天才”,曹操似乎采取的是激勵式培養方式。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故意說:你這是請人代寫的吧?曹植回答“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麵試,奈何倩人?”事後證明了曹植的確有脫口成章、下筆成文的才能。

對於這樣一位文采飛揚的兒子,曹操更想使他文武全才。在曹植23歲的時候,曹操征討孫權,讓曹植鎮守鄴城,讓他學會處理政務,鍛煉軍事才幹,並告誡他說:我23歲的時候就當頓丘令,現在想想當時的所作所為,都不覺得後悔,你今年也23歲了,不能不鍛煉自己。其後又帶他一起參加與孫權的戰鬥。

由於曹植的傑出文學成就,讓同樣富有文采的曹操引以為文學知音,愛屋及烏,曾試圖立他為太子。但最終由於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而曹丕更善於爭取人心而放棄。但即便是這樣,曹操仍然沒有放棄對曹植的培養。

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年,關羽圍攻曹仁,形勢危急,曹操讓曹植當南中郎將,代理征虜將軍之職,想派他去救曹仁。職務都已經任命,愛護兒子的曹操想再次告誡他一些行軍作戰的要訣,於是傳喚曹植,可惜這位詩人又喝得酩酊大醉,失望的曹操隻能放棄給予這位文學天才最後的機會。

曹操有個一臉黃須的兒子曹彰,武藝驚人,也許可與許褚、典韋等一流悍將比試一番。他擅長射箭騎馬,膂力過人,甚至能夠空手對付猛獸,數次跟隨曹操出征,勇冠三軍。曹操對這位“黃須兒”自也非常喜愛,但仍不忘提醒他:“你不知道念書,隻知乘馬擊劍,這是匹夫之勇,隻能自保,算什麼本事。”曹操還親自圈選了若幹經典,讓曹彰學習,希望他熟讀《詩》、《書》,做一位“萬人敵”的儒將。但曹彰比較反感,私底下抱怨道:“大丈夫當橫行四海,效法衛青、霍去病,帶十萬兵馳驅沙場,焉能在家裏作一介博士。”

曹彰果然撈到了機會,作為驍騎將軍帶兵鎮壓代郡烏丸的叛亂。曹彰臨行前,曹操曾這樣告誡他:“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一旦違我軍令,你可別指望我網開一麵。”結果曹彰主動出擊,一舉擊潰敵人,在敵人逃跑的時候,曹彰遵循古人所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原則,連續追擊一天一夜,大獲全勝。曹彰的勇猛竟然使在一邊觀戰的鮮卑人擁有上萬騎兵而不敢行動,最後主動歸屬曹魏政權。

勝利後,曹彰給將士的獎勵異常豐富,贏得將士擁戴;向曹操彙報的時候,不居功自傲,而是將功勞推給將士,這讓曹操由衷地感到高興。曹彰的表現,完全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將領,這正是曹操努力培養的結果。

曹操另有一個小兒子曹衝,他有可能是曹操兒子中最出色的一個。曹衝字倉舒,“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曹衝稱象的故事家喻戶曉:“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曹操手下人才濟濟,但都想不出如何稱象,曹衝一個小孩子居然能脫穎而出,這實在令人驚歎。

曹衝不但聰敏過人,而且心地極好,秉性善良。曹操的馬鞍放在倉庫裏被老鼠啃了,按當時的規定保管馬鞍的庫吏很可能被殺頭,庫吏心驚膽戰,想自己自首請罪,但還是極為擔心腦袋不保。此事無意中被曹衝聽說了,曹衝說你三天後再去彙報,接著拿小刀戳破自己的衣服,弄得跟被老鼠啃過一樣,然後在曹操麵前裝出十分憂愁的樣子,曹操就問了:“倉舒啊,你怎麼不高興呢?”曹衝就回答道:“我衣服被老鼠啃了,大家說老鼠啃了人的衣裳,對衣裳的主人是不祥的兆頭,所以我發愁啊。”曹操安慰道:“那些人是瞎說的,你別為這事擔心。”

不久庫吏趁機前來報告說馬鞍被啃了,曹操笑道:“我兒子衣服穿在身上還被老鼠啃了,更何況馬鞍是放在倉庫裏呢?”於是庫吏什麼責任都沒被追究。如果仔細分析,曹衝的“小動作”,再加上庫吏非常“湊巧”地出現並報告,以曹操的智力如何會不知道是曹衝要為庫吏開脫?但可貴的是曹操維護了小孩一顆聰明善良的心,這何嚐不是曹操做父親的獨到之處呢!

從曹操這幾個兒子的卓越表現來看,他們都具有天賦,而可貴的是曹操很好地維護了他們的天賦,給了他們足夠的發展空間,而且善於引導,盡量使自己的兒子向“全才”的角度發展,所以他的兒子才幾乎各個優秀。從這一點來看,曹操是一位好爸爸,是一位懂得教育學和心理學,懂得人的成長規律的好父親。這就是一代“奸雄”的父子情結。

白麵奸雄的情感世界

總體上來說,曹操是位不錯的父親,但從各種資料來看,曹操似乎比較好色,不過這似乎也情有可原,自從西周規定貴族實行一夫一妻多妾製度以後,玩弄女性、妻妾成群就成為貴族的特權。作為小時候就以調戲人家新娘子為最大樂趣的曹操來說,長大自然也過不了美人關。《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抓住曹操這一毛病,大做文章。

在演義中,曹操征討張繡,因為好色痛失長子。在赤壁之戰的時候,作者又設計了一出諸葛亮導演的對周瑜的激將法。諸葛亮故意建議周瑜獻上江東兩位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大喬、二喬,說好色的曹操如果得到這兩位朝思暮想的女子就會自動退兵,並以曹植所作的《銅雀台賦》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道出曹操勢奪二喬的決心。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站起來指著北方罵道:“老賊欺人太甚!我與老賊勢不兩立!”原來,大喬就是孫策之妻,小喬正是周瑜之婦。奪人妻女,正是以儒家忠孝仁義立國的漢政權世人的大忌,無怪乎周瑜立刻決定與曹操“鬥爭到底”。

故事雖然虛構,但曹操好色的確是事實,有人統計,曹操妻妾成群,知其姓氏者就有十五人。有趣的是,跟他選拔人才一樣,曹操組建自己的“娘子軍”同樣眼光獨具,不拘一格,仔細考證他的“後宮”團隊也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而曹操對自己的女人也是集男人、丈夫與情人於一身,其用情之濫、用情之深、用情之愚、用情之苦,實在讓人感歎萬千。

曹操的嫡妻並不是人們熟知的生下曹丕和曹植的卞皇後,而是一位普通的鄉宦人家女子丁夫人。以曹操之威,十個女人有九個要心生畏懼,可是丁夫人卻不把這個男人放在眼裏。丁夫人早早嫁給了曹操,一直沒有生育,於是撫養了英年早逝的長妾劉夫人所生之長子曹昂與長女清河公主,還有曹鑠。丁夫人將三個兒女視若己出,尤其在長子曹昂身上,更傾注了她幾乎全部的心血和希望。曹昂也沒有辜負嫡母的期望,不但孝順,而且清秀儒雅,成為聲名遠揚的少年將領。

誰知道征討張繡時曹操貪色,引起張繡先降後叛,由於事發突然,曹操一敗塗地,長子曹昂死於亂軍之中。得知真相的丁夫人痛哭流涕,後來張繡投降,曹操不計前嫌,不僅厚賞張繡,還與他結為兒女親家,丁夫人更是悲痛欲絕,對曹操是當麵痛罵,背後痛哭。曹操忍耐不住,下令將丁夫人送回娘家。

他原以為丁夫人在曹府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返回娘家必然難耐清貧,很快就會回心轉意。可是沒料到丁夫人卻泰然自若地在娘家紡紗織布。一段時間以後,曹操終於先忍不住了,親自去丁家迎接妻子。誰知丁夫人恍如未聞,織布如故。曹操不見妻子出迎,隻得自己走到織室去找她,撫著她的背請求:“你就不能回頭看看我、與我同車返回王宮嗎?”丁夫人既不回頭,更不答話。曹操等候良久,隻得退出織室。

徘徊再三,曹操猶豫地再次走到織室的窗外,低聲下氣地請求妻子回心轉意:“真的再也不肯原諒我了嗎?”丁夫人仍然置若罔聞,手裏的梭子一線不錯地照織不誤。曹操隻得長歎一聲:“看來真是下定決心與我分手了。”於是狠下心離開了丁家。回去後,曹操知道無法和丁夫人重修舊好,也不想耽誤丁夫人了,傳話給丁家,任憑丁夫人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