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貝多芬的耳朵已經完全聾了。同別人交談時,隻能請對方把話寫下來。到他去世時,他的談話冊共有四百本之多。可惜,由於他的膽小怕事的助手興德勒在他死後毀掉了三分之二,使我們今天能夠了解的太少太少了!
貝多芬的晚年是非常淒涼的。他一生沒結婚,無妻室兒女。過去,那些歡迎他到維也納來的開明紳士們,在這幾年的動亂中不是死了,就是走散了。他青年時期家鄉的好友們,也都遠在天邊。他痛苦地寫道:“我沒有一個朋友,我孤零零地在世界上。”生活的折磨又一次向他襲來。這次,是為了他的侄子。貝多芬的大弟弟在1815年去世了,留下一個九歲的男孩卡爾,交給貝多芬撫養。孩子的母親是個輕浮的女人,貝多芬為了從她手裏爭得教育和撫養孩子的權利,花了四年半的時間打官司、爭吵、寫信,陷入沒完沒了的各種訴訟案中。最後官司打贏了,又為母親同孩子見麵的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等等操心勞神。然而,卡爾卻越學越壞,他嬌慣、懶惰、說謊、賭博……大大地傷害了心地善良的伯父。1826年,卡爾又在自己的頭上打了一槍企圖自殺,他自己沒死,反倒使貝多芬一厥不振,貝多芬的學生說這位音樂家立刻衰老得象七十歲的老人。
國家可怕的的狀況,社會的黑暗,經濟的蕭條,藝術的墮落,加上家庭的不快,健康的惡化和生活的貧困,這種種因素使得貝多芬在最後十年間,處在深深的危機之中,他的創作力被沉重地壓抑著,很少寫作。他苦悶、彷徨,卻仍在不停地思索,繼續探求自己的理想。他研究民歌,他說:“追求民歌比起那些卓越的英雄們追捕人要好些”。他研究在當時還寂寂無聞的巴赫的作品和他無比尊敬的亨德爾的創作,因為這兩位作曲家奠定了德國古典音樂的基礎。他還關懷年輕的音樂家車爾尼、威柏、李斯特等人的成長。
經過四、五年的沉默,從1818年起,他又開始寫作了。他的最後幾部鋼琴奏鳴曲(作品106、109、110、111)、四重奏(作品127、130、131、132、135)、《第九交響曲》和《莊嚴彌撒》相繼完成了。晚期的這些創作都反映了這位大師經過曲折複雜的鬥爭之後思想變得越來越深刻。在他的音樂中,他為人民的苦難憂心忡忡,他熱情地鼓勵人民去鬥爭,並為人民的歡樂和勝利縱情謳歌。這些作品鮮明地體現了他堅定不移的政治理想,表明了他在嚴酷的封建主義禁錮之下,仍是一個不知疲倦的鬥士,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戰鬥不息。這時期,在他的劄記中寫著這樣一句話:“卓越的人的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
但是,歲月不饒人。他衰老了,生病了。1826年11月,為了卡爾的事,他拖著病體到富有而吝嗇的小弟弟約翰的莊園去,受到了冷遇,被迫乘著敞篷的馬車在隆冬的天氣中,返回維也納。他的病情因此而惡化,一連做了四次手術,在病榻上,他仍在計劃著、幻想著,希望還能對他深深熱愛的人民再作貢獻。可是死期到了。1827年3月26日,天空中發出一陣猛烈的雷電巨響,這位大師突然從病榻上抬起身子威脅地握緊拳頭,象是要再次“扼住命運的咽喉”……但他太虛弱了,摔倒在病床上,停止了呼吸。身邊沒有一個親人。
貝多芬逝世的房間
統治階級剝削了他,上流社會拋棄了他,封建製度斷送了他。可是,人民卻深深地愛戴他。在當時人口不多的維也納,兩萬人自發地聚攏來參加了他的葬禮。其規模之浩大,象是一次政治性的示威,使警察也為之膽怯。這位德國的偉大音樂家死了,但他的音樂至今仍不斷地回響在世界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