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學書》正文。
日止讀一書,自幼至長皆然。此朱子苦口教人之語。隨日力、性資,自一二百字,漸增至六七百字。日永年長,可近千字而已。每大段內,必分作細段,每細段,必看讀百遍,倍讀百遍,又通倍讀二三十遍。後凡讀經書仿此。自此說《小學書》,即嚴幼儀。大抵小兒終日讀誦,不惟困其精神,且致其習為悠緩,以待日暮。法當才完遍數,即暫歇少時,複令入學。如此,可免二者之患。
日程小學大學:小學讀經三日,習字演文一日,所分節目,詳見印空眼薄。必待做次卷工程,方許學文。
--每夙興,即先自倍讀已讀冊首書,至昨日所讀書一遍。內一日看讀,內一日倍讀。生處、誤處、記號以待夜間補正遍數。其閑日看讀書,為童幼文理未通、誤不自知者設。年十四五以上者,隻倍讀,師標起止於日程空眼薄。凡冊首書爛熟,無一句生誤,方是工夫已到。方可他日退在夜間與平日已讀書輪流倍溫,乃得力。如未精熟,遣然退混諸書中,則溫倍漸疏,不得力矣,宜謹之。凡倍讀熟書,逐字逐句,要讀之緩而又緩,思而又思,使理與心浹。朱子所謂精思、所謂虛心涵泳;孔子所謂溫故知新,以異於記問之學者,在乎此也。
--師試倍讀昨日書。
師授本日正書。假令授讀《大學》正文、《章句》、《或問》,共約六七百字或一千字,須多授一二十行,以備次日或有故及生徒眾不得即授書,可先自讀,免致妨功。先計字數,畫定大段。師記號起止於薄,預令其套端禮所參館閣校勘法,黃勉齋、何北山、王魯齋、張導江及諸先生所點抹《四書》例,及故王魯齋《正始音》等書點定本,點定句讀,圈發假借字音,令而讀子細正過,於內分作細段,隨文義可斷處,多不過十句,少約五六句。大段約千字,分作十段,或十一二段,用朱點記於薄。《四書》本,惟有梅溪書院新刊《纂疏》字大、少誤、有疏文。可參考《集注》,最便初學讀誦。每行二十字,五十行則千字,細段約四五行則得矣。還案每細段讀二百遍,內一百遍看讀,內一百遍倍讀。句句字字要分明,不可太快,讀須聲實,如講說然。句盡字重道則句完,不可添虛聲,致句讀不明,且難足遍數。他日信口難舉,須用數珠或記數板子記數。每細段二百遍足,即以墨銷朱點,即換讀如前。盡一日之力,須足六七百字。日永年長,可近一千字。寧謄段數,不可省遍數。仍通大段,倍讀二三十遍,或止通倍讀全章正經並《注》、《或問》,所盡亦可。必待一書畢,然後方換一書,並不得兼讀他書,及省遍數。此以《朱子讀書法》、《小學書》及所訂程董《學則》修。
--師試說昨日已說書。
--師授說平日已讀書不必多,先說《小學書》,畢;次《大學》,畢;次《論語》。假如說《小學書》,先令每句說通朱於本注,及熊氏解,及熊氏標題。已通,方令依傍所解字訓句意、說正文。字求其訓,注中無者,使簡《韻會》求之,不可杜撰以誤人,寧以俗說粗解卻不妨。既通,說每句大義。又通,說每段大意。即令自反覆,而試覆說果通,乃已,久之,才覺文義粗通,能自說,即使自看注,沉潛玩索。使來試說,更詰難之,以使之明透。如說《大學》、《論語》,亦先令說注透,然後依傍注意說正文。
--小學習寫字,必於四日內,以一日令影寫智永千文楷字。如童稚初寫者,先以於昂所展千文大字為格,影寫一遍過,卻用智永如錢真字影寫。每字本一紙,影寫十紙。止令影寫,不得惜紙於空處令自寫,以致走樣,寧令翻紙,以空處再影寫。如此影寫千文足後,歇讀書一二月,以全日之力,通影寫一千五百字,添至二千、三千、四千字,以全日之力如此寫一二月乃止。必如此寫,方能他日寫多,運筆如飛,永不走樣。又使自看寫一遍。其所以用千文,用智永楷字,皆有深意,此不暇論,待他年有餘力,自為充廣可也。蓋儒者別項工夫多,故習字止如此用筆之法。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後。此口訣也。欲考字,看《說文》、《字林》、《六書略》、《切韻指掌圖》、《正始音》、《韻會》等書,以求音義偏傍點畫六書之正。每考三五字或十數字,擇切用之字先考。凡抄書之字,偏傍須依《說文》翻楷之體,骨肉間架氣象用智永,非寫詩帖,不得全用智永也。
--小學不得令日日作詩作對,虛費日力。今世俗之教,十五歲前,不能讀記《九經》正文,皆是此弊。但令習字演文之日,將已說《小學書》作口義,以學演文。每句先逐字訓之,然後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結一章之意。相接續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更令記對類單字,使知虛實死活字。更記類首長天永日字,但臨放學時,麵屬一對便行,使略知對偶輕重虛實足矣。此正為己為人、務內務外、君子儒小人儒之所由分。此心先入者為主,終此身不可奪,不惟妨工,最是奪誌,朱於諄諄言之,切戒!
隻日之夜,令玩索《大學》。已讀《大學》,字求其訓,句求其義,章求其旨。每一節,十數次涵泳思索,以求其通。又須虛心,以為之本。每正文一節,先考索《章句》明透,然後摭《章句》之旨,以說上正文,每句要說得精確成文。鈔記旨要,又考索《或問》明透,以參《章句》。如遍說性理深奧精微處,不計數看,直要曉得,記得爛熟,乃止。仍參看黃勉齋、真西山《集義》、《通釋》、《講義》,饒雙峰《纂述》、《輯講》、《語錄》,金仁山《大學疏義》、《語孟考證》,何北山、王魯齋、張達善《句讀》,《批抹畫截表》、《注音考》,胡雲峰《四書通證》,趙氏《纂疏》、《集成》、《發明》等書。諸說有異處,標貼以待思問。如引用經史先儒語,及性理、製度、治道、故事相關處,必須檢尋看過。凡玩索一字一句一章,分看合看,要析之極其精,合之無不貫。去了本子,信口分說得出,合說得出,於身心體認得出,方為爛熟。朱子諄諄之訓,"先要熟讀,須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道是,更須反覆玩味",此之謂也。不必多,《論語》止看得一章二章三章足矣,隻要自得。凡先說者,要極其精通,其後未說者,一節易一節,工夫不難矣。隻要記得《大學》畢,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小學止令玩索。小學燈火,起中秋,止端午。或生徒多,參考之書難遍及,則參差雙、隻夜以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