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這時,榮祿手下的新建陸軍首領袁世凱來到北京。袁世凱在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變法的活動中,明確表態支持維新變法活動,並且也做了一些支持維新變法運動的事情,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和隱蔽性。所以康有為曾經向光緒帝推薦過袁世凱,說他是個了解洋務又主張變法的新派軍人,對袁世凱大加讚賞。說如果能把他拉過來,榮祿(慈禧太後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並且在事實上袁世凱已經能夠架空榮祿,甚至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殺掉榮祿。光緒帝認為變法要成功,非有軍人的支持不可,於是在北京召見了袁世凱,秘密封給他侍郎的官銜,旨在拉攏袁世凱,為自己效力。
當時康有為等人也認為,要使變法成功,要解救皇帝,隻有殺掉榮祿。而能夠完成此事的人隻有袁世凱。所以譚嗣同後來又深夜密訪袁世凱。
譚嗣同說:“現在榮祿他們想廢掉皇帝,你應該用你的兵力,殺掉榮祿,再發兵包圍頤和園。事成之後,皇上掌握大權,清除那些老朽守舊的臣子,那時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凱表麵上熱血沸騰,慷慨激昂地說:“隻要是皇上命令,我一定拚命去幹。”譚嗣同又說:“別人還好對付。榮祿不是等閑之輩,殺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凱瞪著大眼睛說:“這有什麼難的?殺榮祿就像殺一條狗一樣!”譚嗣同著急地說:“那我們現在就決定如何行動,我馬上向皇上報告。”袁世凱想了想說:“那太倉促了,我指揮的軍隊的槍彈火藥都在榮祿手裏,有不少軍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換軍官,準備槍彈,才能行事。”譚嗣同沒有辦法,隻好同意。
袁世凱是個詭計多端善於見風使舵的人,他這麼做是想拖延時間,進一步察看一下事態和形勢的發展變化。康有為和譚嗣同都沒有看透他。袁世凱雖然表示忠於光緒皇帝,但是他心裏明白掌握實權的還是太後和她的心腹,於是又和慈禧的心腹們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這次爭鬥還是慈禧占了上風,所以,他決定先穩住譚嗣同,再向榮祿告密。
不久,袁世凱便回天津,把譚嗣同夜訪的情況一字不漏地告訴榮祿。榮祿嚇得當天就到北京頤和園麵見慈禧,報告光緒帝如何要搶先下手的事。這樣,一場孕育中華民族富強希望的變法維新運動,就結束在一個擅長玩弄政治權術的政治流氓手中。
第二天天剛亮,慈禧怒衝衝地進了皇宮,把光緒帝帶到瀛台幽禁起來,接著下令廢除變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維新變法人土和官員。變法經過103天最後失敗。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康廣仁、楊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斬首。譚嗣同臨刑前大義凜然,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悲壯詩句。
善於變臉的小人不可用,不可不知。他們的處世哲學是當麵一套,背後一套;過河拆橋,不擇手段。他們很懂得什麼時候搖尾巴,什麼時候擺架子;何時慈眉善目,何時如同凶神惡煞一般。他們在你春風得意時,即使不久前還是“狗眼看入低”,馬上便會趨炎附勢,笑容堆麵,而當你遭受挫折,風光盡失後,則會避而遠之,滿臉不屑的神氣,甚至會落井下石。
對付這種人的最好方法,就是敬而遠之,你走你的陽光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彼此互不幹涉。如果實在沒辦法要和他來往,就要記住三個原則:
一是不得罪:一言一行都要謹慎,要讓著他,不要讓他抓住把柄;涉及到利益的問題,盡量讓他多得好處。
二是不把大事交付給他:要嚴守秘密,涉及大事的私密絕不能讓他得知;關係生死、前途的事一定要自己做,不能交由別人來做。
三是先下手為強:當小人欲對你不利,影響你的生存,或者是正義事業的時候,你就要果斷出擊,重拳下手,給予致命一擊,使其永無翻身作惡的機會。
善於觀察表情
,洞察對方的心理
為人處世,與人交往,“了解別人,洞察人性”極為重要。必須戒除莽撞,應該多摸透別人心思後再行動,這樣可以增加交際的成功率。怎樣做到這一點呢?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偵察專家”,通過觀察表情,洞察對方的心理。
齊桓公與管仲及其他的大臣一起在朝堂上商議討伐衛國的事情,退朝回宮後,正巧有一個衛國國王的妃子前來拜見他,這妃子見到齊桓公拜了又拜,態度十分恭敬,同時還替衛國國君請罪說:“我國國君不懂禮數,請您饒恕他的過錯吧。”齊桓公心中納悶,自己又沒有把攻打衛國的消息透露給她,她是怎麼知道我的心思的呢?於是,就問她說:“你為什麼這樣一心為你國國君請罪呢?”那妃子答道:“我剛剛看到您下朝回來,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我就猜想您一定是要討伐某個國家,因而才表現出如此的盛氣淩人。而我衛國是個小國,又與多個國家接壤,各國都想攻打我們,齊國也不例外。當您見到我的時候,臉色就變了,這又進一步證明了您有攻打我國之心啊。”齊桓公聽後很佩服這小妃子的眼力和智慧。
於是,第二天上朝,見到管仲,齊桓公親自給他作揖,然後把他拉到後堂,請他坐下。管仲一看齊桓公這樣的舉動,就知道他一定有事情要說,於是,管仲問他說:“君王放棄攻打衛國的打算了嗎?”齊桓公問:“仲父,您是怎麼知道的?”管仲拱手說:“君王的拱手禮很恭敬,說話緩慢,見到我好像麵有愧色,我就知道您改變主意了。”
又有一次,齊桓公與管仲謀劃討伐莒國的事情,計謀還沒有商定,國內已經有所流傳,齊桓公十分奇怪,將此事問管仲,管仲說:“國中一定有聖人在啊。”齊桓公感歎地說:“哦,白天我雇來的幹活的人中,有一個手拿拓杵舂米,眼睛向上看的人,我想您所說的聖人應該是他吧。”於是,就命人再召那個人進來。不一會,那個人就低著頭進來了。管仲看了那人一眼,便對齊桓公說:“這人一定是聖人了。”於是吩咐專門迎接賓客的迎賓隊按照當時迎接智慧的人的禮儀迎接這個人。管仲問他說:“你說過我齊國要討伐莒國的事嗎?”他回答說:“是的。”管仲顯得很生氣,又問:“我從來就沒宣布要打莒國,你為什麼擅自說我要打莒國?”他從容地回答說:“君子善於謀劃,小人善於揣摩,這是我自己猜到的。”管仲問:“我沒說攻打莒國,你是怎麼臆斷的?”他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有三種主要表情:悠然欣賞的樣子是慶典的表情;憂鬱清冷的樣子是服喪的表情;紅光滿麵的樣子是打仗的表情。白天我看君王在台上坐著的時候,紅光滿麵,精神煥發,是打仗的表示。君王唏噓長出氣卻沒有出聲,看口型應該是說莒國,君舉起手遠指,也應該是指向莒國的方向。我私下認為小諸侯國中不服君的隻有莒國,因此,我就這樣說了。”
齊桓公的一舉一動,一般人和婦女都能猜透,可見,由表情入手而洞察人心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當然,情緒上發生了大波動,即使是傻子也能看出其內心的變化。再說,那些善於隱藏自己的人,表情是不會露出大的變化的,但他們畢竟不是木頭人,表情的細微變化還是有的。所以,通過表情洞察人心的關鍵,在於觀察對方表情所發生的微妙表化,然後聯係當時的環境、發生的事情,經過認真思考後做出判斷,這樣,你才能正確地揣摩對方的心理。
一個人的表情發生變化,就說明他的內心也在發生變化,你要根據這些變化,判斷對方的心思,從而改變自己的應對策略。
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需要與人進行交往,掌握通過表情看透人心的方法,使你進一步把握好人際交往中的微妙關係,你就可以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人際交往中的焦點人物。
做人要有心機,但心機應用在正確的地方
美國著名成功勵誌大師特魯西曾說:“最聰明的人,總能以最好的手段做出最好的事情。”是的,為人處世總要一定的手段。如何才能具有“用之有道,攻守兼備,靈活善變”的克敵製勝的手腕,是成功者處世最需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