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2 / 3)

一家工廠被大火燒得精光,全廠3000名員工麵臨著集體失業的危險。然而,老板卻宣布下個月全體工人繼續領工資。3000名員工聽到這消息後都歡呼雀躍,並積極投入重建工廠之中。

工人們在臨時搭建的廠房中,啟動重新購置的機器,恢複了中斷的生產線。每日的產量是大火之前的兩倍。工人們晝夜不停地賣力氣幹活,恨不得一天工作25小時。半年之後,公司便重新建起了一座嶄新的廠房,而且效益大增。

這個老板很聰明,他知道這個道理: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替人著想也就是替自己著想。

一位流浪畫家請求為愛因斯坦畫像,得到的回答是:“我沒有時間。”畫家說:“但是我需要畫你來為自己做宣傳,我才能掙錢吃飯啊!”“哦,既然這樣,”愛因斯坦回答說,“那我當然可以坐下來讓你畫。”

將心比心才能以心換心,愛因斯坦都知道為一個普通人著想,可見這不是傻子的行為,而是信任人、尊重人的舉動。多替對方著想,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尊重與友誼,能協調人際關係、凝聚人心,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從而為自己的發展贏得更多機會。

不要出言不遜,否則會四處樹敵

伊索還在做奴仆的時候,一天,主人要宴請當時的一些哲學家,吩咐伊索做最好的菜招待貴賓。伊索收集來各種各樣的動物的舌頭,準備了一席舌頭宴。

開席時,主人賓客都大惑不解,伊索說:“舌頭能言善辯,對尊貴的哲學家說,這難道不是最好的菜肴嗎!”客人們都笑著點頭稱是。

這時候,主人或許是刁難伊索,又吩咐他:“我明天要再辦一次宴會,菜要最壞的,你準備什麼菜呢?”伊索幽默地說:“還是舌頭宴,假如一個人用心險惡、語言齷齪,那麼就會禍從口出,難道不是最壞的東西嗎?”

如此回答,語驚四座,哲學家們開始對伊索刮目相看。

語言的力量是千萬不能小瞧的,它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大到了“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地步。

當年,魯定公見到孔子,就問他“一言喪邦”是真的嗎?孔子回答說:“當然是真的啊,如果一個國君昏庸無能又剛愎自用,胡亂發號施令,下麵的人不敢違抗,那麼久而久之,國家不就接近滅亡了嗎”

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是人在生活中重要的工具。也許因為“說話”太容易了,所以,很多人口無遮攔、口若懸河,或者誇誇其談,或者信口雌黃,或者挑撥離間……很少在說話之前考慮過,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該怎麼說想說的話,所以,說話的結果往往是言多必失、禍從口出。

《三國演義》中的楊修可是三國裏麵的一個很聰明的人物,他才華橫溢、智識過人。當時是在曹操的手下當官,被“委以軍政錢糧之重”。但最終因為不會說話而惹來了殺身之禍。

最初,曹操在點心上寫“一盒酥”,楊修看見了就自作聰明,迫不及待大聲嚷嚷,讓眾人將點心分著吃了。後來,曹丕與曹植爭奪世子之位時,本來就沒他楊修啥事,但他卻去瞎摻和,幫曹植在曹操麵前煽風點火。結果惹得曹操極其不爽。再後來,楊修隨曹操出兵,因為久攻不下,曹操很苦惱。在吃晚飯的時候,對著吃剩的雞骨頭連聲說“雞肋”,有退兵之意。正巧這事被楊修知道了,他就四處吆喝,讓士兵們趁早卷鋪蓋準備撤退。如此自以為是,不僅透露了軍事機密,而且還動搖了軍心,所以讓曹操很生氣,大罵到:老匹夫,竟敢欺負到我的頭上來了。因此最終殺掉了楊修。

古人說:“誠於中而形於外”,意思是對他人的真誠尊重要從謙恭的言辭上表現出來,言語是一個人內在德行的外化表現。一個人能夠從誠敬的內心中,自然流露出以禮待人的言語,就能夠使得家庭和睦,增進同事關係,減免人際關係衝突。

反之,“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一個人如果口無遮攔、出言不遜,那就容易造成關係不和,就會四處樹敵,因此,好好說話是很重要的。

該說的話就得說,不該說的千萬別說

古人說:“訥為君子,寡為小人”,禍從口出並不是不讓人們說話,而是告誡人們講話一定要謹慎,常言說:“言多必失,謹開言,慢開口”;“會說話的想著說,不會說話的搶著說”。開口說話要動腦筋,為什麼要說話,要看講話對象,應該怎樣開口,都有一定的學問。

古人在對待因言獲罪的問題時,提倡惡語善說。既要表達“誌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又表明自己的立場,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即“君子絕交,口不出惡言”。把這種保身哲學引申開來,就涉及到古人很重視的如何表達“察與不察”的處世之道。善於明察的人並不是明智的,能夠明察也能夠不察的人,才是明智的。因為自己洞察了某件事的本質,卻偏偏有人不願你把事實的真相說出來,隻好裝作不知,才能使自己免遭到不測。內精明而外渾厚,沉默是金,大智若愚,這才是明哲保身的道理。

清朝光緒年間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慈禧常單獨召見廷臣,有事不與慈安太後商量,慈安太後頗為不平。

1881年初,慈禧忽然得了重病,征集中外名醫治療都沒有效果。後來用產後疏導補養的藥治療,竟“奏效如神”。於是慈安太後知道慈禧失德不檢,便以慶賀慈禧康複為名,在鍾粹宮擺下酒席,和慈禧共飲。酒過三巡,慈安太後讓左右的人下去後。就談起鹹豐晚年的事,說:“20多年來兩宮相處還算好,有一件事早想和妹妹說了,請妹妹看一件東西。”慈安說著起身從一個匣子裏拿出一卷黃綾紙來。原來是鹹豐帝臨終寫給慈安太後的手諭,大意說若此後那拉氏不安分,可出示此詔命大臣把她除掉。慈禧聽後臉色大變。

慈安太後完全出於好心告知慈禧此事,想借此遺詔規勸慈禧今後處處須檢點。為了不使慈禧猜忌,慈安當場索回遺詔在蠟燭上燒了,說:“此紙已無用,焚之大佳。”慈禧表麵感激涕零,暗中心懷鬼胎。不久,慈安太後患感冒,當晚就死了,事實上是被慈禧所毒死的。

像慈安一樣因說話不慎招致殺身之禍的人還很多,賀若敦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

南北朝時,賀若敦為晉的大將,自以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於同僚們之下,看到別人做了大將軍,惟獨自己沒有被晉升,心中十分不服氣,口中多有抱怨之詞,決心好好幹它一場。

不久,他奉調參加討伐平湘洲戰役,打了個勝仗之後,全軍凱旋,這應該算是為國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賞,不料由於種種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來的職務,為此他大為不滿大發怨言。

晉公宇文護聽了以後,十分震怒,把他從中州刺史任上調回來。迫使他自殺,臨死之前他對兒子賀若弼說:“我有誌平定江南,為國效力,而今未能實現,你一定要繼承我的遺誌。我是因為這舌頭把命都丟了,這個教訓你不能不記住呀!”說完了,便拿起錐子。狠狠地刺破了兒子的舌頭,想讓他記住這血的教訓。

光陰似箭,鬥轉星移,轉眼幾十年過去了,賀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領大將軍,他沒有記住父親的教訓,常常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聲不斷。自認為當個宰相也是應該的。不久,還不如他的楊素卻做了尚書右仆射,而他仍為將軍,未被提拔,他氣不打一處來,不滿的情緒和怨言便時常流露出來。

後來一些話傳到了皇帝耳朵裏,賀若弼被逮捕下獄。皇帝楊堅責備他說:“你這個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為是,自以為別人不是的心太猛;隨口胡說目無長官的心太猛。”因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他還不吸取教訓,又對其他人誇耀他和皇太子之間的關係,說:“皇太子楊勇跟我之間,情誼親切,連高度的機密,也都對我附耳相告,言無不盡。”後來楊勇在隋文帝那裏失勢,楊廣取而代之為皇太子,賀若弼的處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裏大放厥詞,就把他召來說:“我用高穎、楊素為宰相,你多次在眾人麵前放肆地說‘這兩個人隻會吃飯,什麼也不會幹,這是什麼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廢物不成?”

這時因賀若弼言語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連,都揭發他過去說的那些對朝廷不滿的話,並聲稱他罪當處死。